|
《弟子规》在君子养成教育中的价值与实践 |
|
|
发布日期:2020-12-16 9:57:51 点击数:1871次 |
《弟子规》在君子养成教育中的价值与实践
(唐杰,铜官区映湖小学)
君子养成是教育应有之义,亦是教育的初心。近年来,铜官区深化“传育立行”工作,启动“君子养成教育”试点,开展以诗书、礼乐、忠信、廉洁为主要内容的君子养成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和学校落细落实。作为国学经典的《弟子规》以浅显明白的内容、通俗易懂的语言,涵盖了孝亲尊长、诚实守信、举止文明等一整套道德行为规范,是集养成教育之大成的文化精品,对于中小学实施君子养成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坚持内化于心、融会贯通,固君子养成之本
《弟子规》所蕴含的孝悌、仁爱、谨信等德育价值,与君子养成教育的核心要求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有助于帮助中小学生形成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君子人格。
一是培育“孝悌”之心。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子曰:“夫孝,道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弟子规》以“入则孝”开篇,强调子女必须要孝敬父母,对父母要有恭敬之心与关爱之情,并把“孝道”细化、具象化,形成一条一条的行为规范,让子女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起居、待人接物等时时处处中去践行。如,“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体现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所以古有“黄香暖席”的故事。而今的子女都在享受着父母对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而子女却不知道如何去照顾他们的父母,不是他们不会做,而是没有人教他们做过,缺失这方面的教育。从这个层面来讲,《弟子规》中所蕴含的孝亲尊长等家训思想至今仍不过时,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对于个人素养的形成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对于指导推进君子养成教育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二是培养“仁爱”之心。“仁”是儒家德育思想的内核。“仁者爱人”,“仁者,人也”,一个有仁爱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懂规矩,有教养,敬他人,待人接物做到“温、良、恭、俭、让”。这样的人就是君子。仁爱是君子之爱。《弟子规》中同样指出,“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强调做人要有爱心,博爱众生,关怀苍生,这与我们今天倡导的“天下大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内涵相通,也与我们开展君子养成教育的要求统一。由此可见,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君子养成教育中发挥作用,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就要抓住儒学的核心价值,而抓住核心价值就要有系列的维护“仁”的举措,并以此推动德育工作从“传育立行”,到“校训家风”,再到“君子养成”,最终形成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演变过程。
三是培植“谨信”之心。《大学》上说:“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指君子的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要培养个体诚信的内在和严谨的作风。《弟子规》提出“次谨信”,分“谨”和“信”两篇对于道德品格的完善做出了具体阐述,如“朝起早,夜眠迟”“衣贵洁,不贵华”“步从容,立端正”“凡出言,信为先”“是非宜,勿轻诺”等等,指出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倡穿衣、举止、做事、诚信等方面要处处谨慎,在细枝末节中对行为进行规范约束。这些与当下正在开展的君子养成教育中的习惯养成教育、君子修行教育等方面高度契合,这就要求我们吸取《弟子规》中的有益成份,将养成教育的大道理细化成日常生活的必守规矩,进而内化成学生行为的准则,才能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从而在该做什么的时候做什么,并且努力将它做好。
二、坚持外化于行、兼容并蓄,树君子养成之德
《弟子规》是相对质朴的清代文化精华,挖掘其精神实质,用来丰富学校德育内涵,对于感染涤荡学生心灵,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与完美健康的人格,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
一要注重伦理思想的培养。《弟子规》中对“孝悌”二字论述很多,强调对感恩之心的重视。如要求子女应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通过对日常生活中道德行为的规范,让孩子懂得一人个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再到蹒跚学步,乃至以后的每一步成长,都应当对父母心存感恩,明白孝顺父母才是正确的行为方式。《弟子规》中对“悌”也提出了具体的行为规则,“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对于当下“二胎”时代的家庭来说,兄弟姐妹之间的和睦相处也是对父母的孝。现代家庭中,孩子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根源在于没有“孝悌”之心,这就要求我们将《弟子规》引入校园,把“孝悌”之心外化于学生日常言行中,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他们培养深厚德行,进而为君子养成教育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柱。
二要注重道德习惯的养成。固仁之基在教育。君子养成其实就是道德养成,仁爱精神必须通过教育与社会风俗来培育。学校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强调对道德知识的灌输,这种偏于说理的道德教育,一定程度上割裂了知德与行德,进而割裂了与生活的联系。《弟子规》将德育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进行德育,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进行道德教育,实现了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统一。德育回归实践,是当前实施君子养成教育的根本出路,结合当前实际,学校应根据时代要求与自身发展需要,重视《弟子规》的文化教育,确定适宜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如可通过举办“泛爱众、亲圣贤,做优秀文明礼仪践行者”等特色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弟子规》后身体力行,实际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推动君子养成教育落在实处。
三要注重谨信思维的构建。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原则。现在一些中小学生缺乏诚实守信这一最基本的道德原则,或者没有把这一品质内化到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中。《弟子规》认为,诚实守信应作为一种最基本的道德约束,要充分重视学生个体的道德能动性和自觉性,在外在的道德规范下逐步内化自身的道德需求,并形成一种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中小学生必备的重要品质,对于其成长成才意义重大。“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言必行,信必果”,君子有信,才能善行天下。行为习惯和个人素质的养成和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广泛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要将“谨信”教育作为君子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德育网络,建立健全协力推进的工作机制。
三、坚持固化为制、长效常态,立君子养成之规
深入挖掘《弟子规》所蕴含的德育价值,充分发挥其成风化俗的积极作用,积极探索其润物育人的教育途径,形成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的工作格局,不断推进君子养成教育行稳致远。
一要突出知行合一。小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弟子规》的内容可以渗透到小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利用得体,对孩子良好品行的培养比家长、老师的任何说教都有效益。既要注重校园内融入,可以通过晨读和课前预备的时间朗诵《弟子规》、围绕《弟子规》开辟板报专栏、举办专题演讲比赛等形式,让校园中充满儒家道德思想主题,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习惯;也要重视生活中践行,如在教学生“入则孝”部分时,给学生留家庭作业,引导学生自觉尽孝,从端茶送水、打扫卫生、摆收碗筷等点滴小事做起。总之,学习践行《弟子规》,培养孩子的孝悌之心,是立身做人的根本,学校和家庭都应加强孩子“孝悌”之心的教育和养成,把“孝悌”之心外化于日常生活之中,引导孩子培养浓厚的德行,做一个有道德的君子。
二要突出典型引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亲仁”是我们的交往之道,“克己复礼为仁”,《弟子规》在内涵和本质上和君子养成教育的仁爱要求相一致,都提倡做到“见贤思齐”。《弟子规》提出“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进面强调“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对于有道德有学问的“仁者”,倡导我们要去亲近他,跟他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在学校推进过程中,可以“走近先贤”为题,鼓励学生多读先贤传记,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同时,分年级开展系列讲座,聚焦《弟子规》关于“仁爱”的内容,选取历史上的先贤事迹,从一个个鲜活的小故事中,全方位阐释“知仁守礼”的内涵,引导学生明白君子人人可为,“君子之行”即“日常之行”, 让仁爱的理念和孩子的心灵产生共鸣,使君子之风成为融入骨血的生命印迹,帮助每一名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三要突出建章立制。君子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全时全境的教育。在加大新时代君子学堂、君子文化研究中心等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借鉴吸纳《弟子规》所包含的德育思想,从制度层面进行总体设计,大力优化君子养成教育的外在环境,要围绕校园环境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主题活动设计等方面谋划行动方案,并通过制定《君子规》、评选《君子班》、举办《君子论坛》、编写《古圣先贤经典导读》校本教材等形式,将君子教育融入学生生动具体的成长过程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从而实现环境育人。同时,要注重体现时代价值,细化君子养成教育内容,组织班团活动、开展道德谈话、制订校规班规、打造校园雕塑,都应该传递正能量、传播真善美,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从而有效实现管理育人,以浓厚的人文环境涵养学生的君子人格和君子品质。
总而言之,君子养成教育旨在培养道德高尚、孝亲尊长、举止文明、自强不息的人才,而《弟子规》正是这样一本杰出的儒家经典,它凝聚了前人的道德智慧,涵盖了做人处事所遵循的所有行为规范和基本准则。以《弟子规》所蕴含的思想来引导当代精神文明建设,必然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公民素质的提高,更能有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联系电话:18056210208) |
|
【打印此页】 【顶部】 【关闭窗口】 |
|
上一条 信息:一图看懂丨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 |
下一条 信息:《民法典》中老百姓最关心的50个法律问题及解答(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