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漫笔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坛> 社会漫笔
 
残荷,初冬的意境之美
发布日期:2021-11-30 8:41:22 点击数:1684

说明: 1.jpg

初冬时节的残荷之美

初冬时节,我们在品味梦思康百合庄园景区金丝皇菊园一波最美的清香之后,迎着清晨的寒风,又走进铜陵乡村的田野,去寻找和拍摄初冬残荷的意境之美。

在人们的眼里,总是喜欢盛夏时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田园风光之艳丽。然而,对摄影人来说,既会看重夏荷的娇艳,更钟情于初冬残荷的意境之美。

漫步在初冬的铜陵乡村,处处映衬着“荷尽已无擎雨盖”“留得枯荷听雨声”的残荷之美。每到一处,不论是荷塘,还是沟渠;也不论是成片的,还是零零碎碎的,那些残破的荷叶,与数株枯黄的荷杆,倒映在水中,无声无息,相依相伴,或昂首,或弯曲,或蜷缩,或扩展……此时的乡村田野残荷,在一般人的眼里,也只是每年初冬季节乡村田野常见的一种司空见惯的残景。尔在摄影人的镜头里,虽说没有夏天荷花绽放时节的灿烂与美丽,但此时倒映在水中的残荷,它们相互比肩依偎,婀娜的身姿却依然风骨依旧,宛如一幅生态水墨画,尽彰显冬季乡村田园的迷人之景观。

说明: 微信图片_20211125164300_副本.jpg

图为刘荣胜创作的《残荷诗韵》图

前几天,笔者在摄影大师刘荣胜工作室的电脑银屏上,看到用残荷创作的一幅《残荷诗韵》图,恰似一位书法大家用甲骨文书写的一幅精美的书法作品,让人耳目一新。刘大师告诉笔者说,他非常喜欢初冬残荷的意境之美,这幅《残荷诗韵》图,是前几天他和影友一道去铜陵普济圩农场拍鸟时专心致志拍摄的,回来后又进行了第二次创作。如果细细品读这幅《残荷诗韵》图,让我有那么一种感觉:每一株残荷那疏影横斜处,袒露的轮廓和线条,虽说是不经意的简单而形成,却是将一种高雅圣洁,从一颗灵魂传递到另一颗灵魂,独自承受着初冬时节的清冷与萧条。然而,在摄影大师的视角里、镜头里,乡村田野的残荷,虽然是“品读残蓬怜瘦影”,但却有刚毅的张力和不卑不亢,以及老而弥坚的傲骨。正是这种傲骨的感动,无形中刻印在我内心深处的意境之美挥之不去。

我喜欢初冬的残荷。在我的眼里,无论是人生,还是自然界,残缺也是一种美丽。尤其是初冬的残荷,它美丽的悲壮,美丽的倔强。因为,残荷的意境之美,不仅仅是有着不倒之躯,傲冰雪之精神,而且还有着生命虽已衰败,但美缺还在延续生命的自然法则,使其生生不息,昭示着自己内心深处的坚强。又让那些埋藏在淤泥深处的生命,正在苏醒、复活、发芽,静静地积蓄力量,静静地等待着来年的春天,那将又是一次生命的厚积而薄发,呈现出一种生命的轮回。

说明: 5.jpg

小精灵在残荷枝上

此时此刻,想起了几年前雪后的冬天,我背着相机伫足在天井湖一处的荷塘边,平如镜面的湖水,每枝的残荷都和它的倒影,构成了一幅精美的几何图形,尤其是有几只喜欢残雪的小精灵,在残荷枝上跳来飞去,把天井湖的冬天点缀得如此静美。在我看来,冬天的残荷并不寂寞。因为这些颓枝败叶、枯丫残蓬、不堕污泥的残荷,在生命的尽头处,却呈现出另一种秀美和精致,仿佛是在向人们诉说着:此时节的凋谢和哀伤与己无关。它们高高昂起的头,挺得直直的脊梁,似乎又在向人们讲述着:这是一种不屈的精神,一种忘我的坚持,一种凋零后的尊严。于是乎,这一刻的残荷美韵姿态,在我的视角里是残而美、残而优、残而雅,直逼我的镜头……那一刻,我忘记了冬天的寒风,身上却平添了一种温暖,心里增添了一种敬意,仿佛又闻到了夏荷的余香。

说明: 3.jpg

千姿百态的初冬残荷

显然,初冬的每株残荷,它们的生存姿态完全竞相不同,在夏天的生命蓬勃之际,每株荷都是相似的,让人难以分辨。而在初冬时节,生命即将终结之时,它们却是千姿百态,令人惊叹不已。尽管此时的残荷,有的黑褐干瘦、有的枯黄萎缩、有的低垂扭曲,但它们却是依然地挺直脊梁,伫立在阳光照射和风雨霜雪侵袭属于自己的地方,对镜梳妆,轻吟浅唱,自然从容而淡定。

是的,初冬的残荷,并不在乎人们是否赞美它。因为,毕竟时过境迁,风光不再,一切从另一种生存姿态开始。残荷无语,意韵犹存;夕阳无声,晚霞仍美。这就是生命的力量。我们只有领悟自然界和人生这残缺之美,才能真正懂得残荷的意境之美,才能在晚年生活中雕琢一处属于自己别样夕阳之壮美

人生如荷。初冬的残荷,生命虽已衰败,但美缺还在延续……

 

作者:詹敬鹏

【打印此页】  【顶部】  【关闭窗口】
上一条 信息:邂逅最美红杉林
下一条 信息:飘过记忆的炊烟
版权所有:铜陵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邮政编码:244000
电话:0562-5880823 传真:0562-5880822 皖ICP备06009720号 技术支持:志扬软件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0562-1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