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都策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坛> 铜都策论
 
融媒发力,竭力净化铜陵语言文字环境
发布日期:2021-05-13 17:11:04 点击数:793

2021年1月起,官方铜陵台微信公众号(铜陵市广播电视台)推出了全新的网络栏目——“EYE(爱)铜陵”,开辟专属阵地,同步打造了“发现身边错别字”板块,得到了市语委办、市语言学会的大力支持。意在借助融媒力量,汇聚社会公众关注监督语言文字的使用情况,共同净化铜陵乃至更大范围的语言文字环境。

网络时代,提笔忘字成为一种常态,而每个人都与语言文字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概莫能外。当下,语言文字频繁致错问题屡见不鲜,且具有长期性、顽固性和复杂性的特点。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等闲视之,缺乏敬畏。一些人思想上认识缺位,不够敬畏,认为错几个字不足挂齿,无足轻重。久而久之,在不同场合和社会情境中,汉字出错现象较为普遍,致错概率较高。在普通话推广普及方面,还需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助力语言文字工作可持续发展。如“的地得”“那”和“哪”“象”和“像”等近似字、标点符号、表情达意等方面用字出错几率较高;疫情期间,佩戴口罩的“佩戴”二字常被错误地写成“配带”;安徽某地面频道字幕中错别字现象屡见不鲜,普通话音准时而出错,令人遗憾。

二是随意表达,缺乏严谨。在语言文字的使用过程中,疏于校核、粗心大意比比皆是,随随便便、松松垮垮大有人在,表现为责任心不强、专业度不够。一些内部出版物编校水平良莠不齐,许多语言文字面世前的最后一道关口经常失守,市场上公共服务行业尤其是广告企业尤为明显。多因业务忙,赶时间,校核不严,随意性强,差错甚多。山东某高校在疫情后期一次大会上的主席台背景错字一度成为笑柄。

三是出错无妨,缺乏监督。错了就错了,缺乏责任追究机制。大不了“较真”的人说两句,无伤大雅,无人问责。主管部门虽然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相应成效,但现实中,鲜见有对语言文字纠错、警告的实例,导致语言文字的错误现象依旧存在,防不胜防。以时下甚火的抖音社交软件为例,其采用AI算法机制进行审查,以规避被封杀和限流,却成为错别字的重灾区,几成失控状态。对于尚处在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无疑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和负面作用,与规范语言文字背道而驰,亟需引起高度重视。

四是氛围淡化,缺乏认同。汉字本身存在“三多五难”的特点:字数多、读音多、笔画多;难认、难写、难读、难记、难用。汉字出现写错、读错的现象自古有之,在所难免(文言文中的通假字,一般认为是古人在文章中写的错别字)。而“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报”一度成为一种出错的借口。一些人几乎无视“市语委办”这个机构的存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知之不多,社会氛围较为淡化缺失,认同感不强,宣传力度不够。认为语言文字的事情纯属小菜一碟,没必要上升到一定高度,甚至认为可有可无,大惊小怪,对此依然置若罔闻,熟视无睹。

语言文字事业是人类发展赋予的永恒使命,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古往今来,错别字的危害涉及各类领域,隐患无穷,现实案例不胜枚举。这不仅破坏了语言文字的交际功能,玷污了语言文字的使用环境,还对保证社会高效运转、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增强国民文化自信起到了制约和阻碍的消极作用。如何探索问题的解决之道?如何把错别字现象降至最低?笔者尝试借助融媒力量,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强化和推进。

一是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社会面宣传力度。该法已颁布20年,但在知晓面、推广度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宣传普及空间。应从思想和认知上保有对语言文字的敬畏,充分运用该法颁布之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推普周、典型案例解析等时间节点,通过融媒体传播,重点对准机关学校、新闻出版、公共服务行业、新媒体等部门和人群,大力营造浓厚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弘扬祖国优秀文化,树立较强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力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让法律来说话,让更多的民众加入到“文字警察”“推普使者”的大本营中来。

二是加大行业监管力度。融媒介入,发挥广告、影视、文联、社科等行业协会和社会团体的作用,从严落实必要的审核机制,从制作方、发布方、主管方入手,把好审核关口,加强对各类出版物、文件广告、影视字幕、社会面用字的源头管控,市监、教育、城管、民政、媒体等部门应不定期进行不同层级的市场巡检,开通举报通道,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以事不过二的态度严格执法,切实担负起相应责任,从执法角度维护好使用语言文字的精确性和权威性。

对不听劝阻、依然故我的,亟需从法律层面动真碰硬,从舆论曝光、企业警醒、行业约谈、限期整改等层面层层加码,对拒不执行的依法予以警告。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培训学习,有效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度和精准度。对国家已作出语言文字方面调整变动的,应及时告知和传达到位,便于在实际工作中去伪存真,准确应用。

三是加大书香社会建设力度。大力开展书香单位、书香校园、书香企业、书香社区、书香窗口标准化建设,鼓励阅读,提倡书写,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积极做好融媒体宣传。通过社会大众对语言文字的不断接触和深度强化,全面掌握汉字的字音、字形、字义,在提升自我的同时,提高全社会的语言文字水平和素养。借助市场化模式,积极引导相关部门开展读书征文类、演讲朗诵类、节庆类、知识比赛类等公益性活动,用普通话作为规范性交流语言,展示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吸引不同年龄段受众参与其中,热爱关注文字,提升文字素养,乐享成果,共同进步。

四是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等新技术,助推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和社会应用。加大科技攻关和创新发展,拓展语言功能,加快面向机器应用的语言研究和语言资源建设。努力开发语言文字自动纠错软件系统,辅以人工配合,最大化地解决语言文字的使用规范问题。在字幕机、在线检测软件、文字处理软件系统等科技领域,优先夯筑语言文字的源头性基础。据了解,目前市场上已出现类似软件,但在功能性、替代性和实用性上尚有一定差距,仍处于摸索试探阶段。需进一步加强深度研发,着力在智能化、系统性、权威性等方面精耕细作,并与人工校核相适配,成就完美解决问题的方案。

五是加大对新媒体用字的管控力度。网络发达,传播迅捷。网络上语言文字的错误传播已经触目惊心,病入膏肓。应站在更高层面,高度重视对网络用字、网络流行词的规范化管理,切实维护《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效力和尊严,誓还干净、正确、清爽、精当的网络语言文字空间。融媒宣传精准发力,可由网信、教育、宣传等部门雷霆出击,迅速采取可行性方案措施,严肃约谈头部互联网企业,重点加大对抖音、哔哩哔哩、微信公众号、客户端、网站、影视剧弹幕等新媒体进行语言文字上的严格管控,切不可让多年来语言文字工作取得的成果付之东流、毁于一旦,切不可让业已泛滥成灾的错别字以讹传讹、大行其道、贻害大众、祸害无穷。尤其是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更不可低估。

语言文字工作看来事小,意义重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一章第五条指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站在三个“有利于”的高度,赋予了语言文字工作特殊的价值和意义。新时代呼唤新要求。2019年11月,习近平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在语言文字工作领域引发强烈反响。要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首先要坚定汉字自信。作为一名媒体工作者,常年与语言文字打交道,理应加倍关注跟进,终身学习;作为一名市语言学会会员,更有责任和义务,以小我之力全身投入,努力办好“发现身边错别字”板块,着力在规范化和示范引领上下功夫,为构筑语言文字工作的高楼大厦添砖加瓦。

推行规范汉字,丰富和发展语言文字,可谓人人有责,

人人尽责。在市语委办、铜陵台的直接干预和建议下,“发现身边错别字”板块发布的部分错字已得到了更正,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社会效果,融媒宣传发挥的作用更直接、更鲜活、更深远。如市内某房地产公司曾置于铜陵市区主干道上的错字、铜官区和义安区乡镇多处标语牌上的错字等均得以调整。众人拾柴火焰高。为使该板块可以持续地办下去,笔者希望发动社会力量,广大网友广泛参与关注,吁请市语言学会会员积极提供和爆料身边的错别字,进一步纯洁和净化铜陵语言文字环境。在更大的范围和空间,倡导文明用语用字,抵制低俗语言,推动社会语言文明建设,促进语言文字工作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和规范。

目前,该项工作已收到较好成效。铜陵台融媒体记者、热心网友提供了一些有质量、有价值的错别字范例,不断向好的氛围和态势业已形成。截止发稿时,该板块已推出二十多期,每周一期,持续发力,运用身边实例,做好解答分析,并通过今日头条、铜陵网络台、“豚云”APP等多渠道新媒体平台传播推送,以其鲜明特色、独家报道、直观表达赢得了广大网友的肯定和好评,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可读性、权威性,产生了积极而良好的影响,极富现实意义和社会警示作用。


   作者:郑冬

【打印此页】  【顶部】  【关闭窗口】
上一条 信息:24军“渡江第一船”登陆点考证
下一条 信息:关于枞阳县村规民约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版权所有:铜陵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邮政编码:244000
电话:0562-5880823 传真:0562-5880822 皖ICP备06009720号 技术支持:志扬软件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0562-1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