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铜陵虽小,但八宝俱全:金、银、铜、铁、锡,生姜、大蒜、麻。生姜便是八宝之一。
据《铜陵县志》记载,铜陵县生姜栽培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被作为贡品进贡朝廷,列铜陵八宝之一。董店(今义安区天门镇)、新建两乡镇为生姜主产区,尤其以新建乡(今属郊区大通镇)的大院、金华等村所产品质最佳。
20世纪90年代以来,县委、县政府通过农业“八条龙”工程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生姜产业的发展。1990年全县生姜种植面积1362亩,单产1113公斤,总产1516吨,分别是1978年面积197亩、总产159.6吨的6.9倍和9.5倍。2000年生姜种植面积达2500余亩,单产1500多公斤,总产3622吨,面积与总产分别是1990年的1.84倍和2.39倍。生姜种植也向周边乡镇辐射,其中以朱村、钟仓、西湖(今属铜官区)等乡镇发展较快。这主要得益于生姜加工型龙头企业的发展。截至2000年,全县生姜加工企业已发展到5家,主要集中在新建、董店两乡镇,年加工能力达500余吨,已开发出十大系列生姜加工制品,并获得多项国际、国内认证和多项荣誉称号。新建桥南姜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是县内第一家实施“订单农业”、走“公司+基地+农户”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的生姜加工企业,2000年其开发的72吨盐水姜首次销往欧盟,叩开了生姜制品通向国际市场的大门。
下面,我给读者朋友们,详细介绍一下铜陵生姜。
记得我担任原铜陵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那会儿,我的分管领导就是原铜陵县政协副主席潘法连。潘主席生前不仅是一位农业专家,还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文史专家。曾给我讲过有关铜陵生姜的历史知识。
今天,我把他所讲的和我搜集到的有关铜陵生姜史料,一并整理成文,讲给读者朋友们听,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铜陵生姜之所以成为一宝,不仅是因其种植历史悠久,还因为它具有优良的特色而闻名遐迩。有人曾经鉴赏说,只要品尝铜陵生姜一片,口中的辛香,就会经久不散。如果齿缝间残留姜屑,即使隔夜之后,也会色香不变,余味无穷,令人难忘。
铜陵生姜的传统之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新建,董店境内,其中尤其以新建的大院村、金华村、福光村和大郎冲一带所产的姜品质最好。
铜陵生姜系蘘荷科多年生宿根植物,作为一年生块茎生产栽培。从其块茎及芽的颜色看,属于红爪白皮姜种,植株长势强,地下块茎肥大,可达1—2斤。姜块表皮菲薄而光滑,淡黄白色,芽带淡紫红色,故俗称红爪姜或紫姜。由于块茎分枝并列较整齐,块茎累累如猪头,芽生尖尖如佛手,因此又俗称排头姜、猪头姜和佛手姜。铜陵姜块纤维少,肉质黄爽而脆嫩,其味香辣,最具特色。
铜陵生姜是用成熟的块茎,即老姜作为种姜繁殖。种姜发芽生长,到形成新的地下块茎之后,体内营养物质并未完全消耗,不仅母体不腐烂,而且其纤维组织老化变粗,质地紧实,辣味更浓。此时的种姜,俗称姜母或母姜。

新生的地下块茎的第一分支,俗称子姜。子姜再生出的分支,称孙姜,孙姜再生出的分支,称为曾孙姜。
新生的子姜、孙姜、曾孙姜,一般到8月中旬已相当膨大,即可起挖采收。但因尚未充分成熟,习惯统称为嫩姜。
深秋以后,姜叶逐渐枯黄,地下块茎也已充分膨大,停止生长,则称为老姜。
铜陵老姜,质地细腻,纤维少,皮色白里透黄,肉色纯黄,香浓味辣,比较耐贮藏,适宜用作调味佐料和加工酱菜的配料。也可加工成药用干姜。
铜陵嫩姜皮薄肉嫩,香辣可口,细嚼无渣,最宜糖醋凉拌,随拌随吃。历来被视为喜庆宴宾赏鲜的美味珍品。但嫩姜不耐久藏。

铜陵生姜,主要是生产嫩姜,即市场通常俗称的子姜。一般要求采挖之后,快运快销,及时加工成糖醋泡姜、糖冰姜、盐干姜等。
铜陵生姜种植,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
我查阅了大量史料和文献,并且到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处,苦苦查询,结果,无功而返。
也许是史料和文献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有一点是史实,就是生姜原产于东南亚,我国自古栽培,而长江流域又是历史上生姜栽培比较集中的地区。
根据历史文献考证可知,铜陵至迟在北宋初年就已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著名生姜产地之一。
据宋初苏颂《图经本草》记载:姜,生犍为山谷及荆州,今处处有之,以汉、温、池州者良”。
《宋史·地理志》也记载,当时池州列为贡品的方物中有红白姜。此所谓池州红白姜,实际就是指由池州上贡的铜陵所产的红爪白皮姜。因为,宋时铜陵县属池州,后来明代纂修的《嘉靖池州府志》在记述本府内重要物产生姜时,就明确标注是“产铜陵”。
《图经本草》大约撰成于北宋嘉祐年间,此时铜陵生姜,即以“良”著称而见载于当时文献。由此可见,铜陵生姜成名的时间,迄今至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而开始种姜的年代自是更加久远了。
宋、元时期,铜陵生姜除了用作贡品和加工成药用干姜,远销之外,主要是就地产销。因此,产销量都相当稳定。但至元末明初之际,由于铜陵屡遭兵燹,百姓流离失所,生姜种植业遭受到严重妨碍,种姜者日渐减少。当时著名的学者、当涂人陶安游历铜陵时,在题为《过铜陵》的诗中,不禁有“兵后姜芽少,岩深竹箭新”的感叹。后经明代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随着明代中叶以后商品性农业经济发展,铜陵生姜种植日趋活跃。
到了清初,铜陵生姜,便发展成了“远人市贩者居乡”的县内重要大宗土特物产。据清代顺治十三年(1656年)纂修的《铜陵县志•物产》记载,当时姜的产量每年不下10万担,并以大通为产销集散中心。因此,习称为大通姜。
清末至民国时期,大通市场上每年销出的嫩姜,即俗称的姜,为3万担,老姜约为4000—5000担。当时有大小姜行共6家,大的姜行有毕子发、毕荣兴、袁长发等家。他们每年进出姜量都在1万担以上。嫩姜主要销往长江上游的安庆,下游的芜湖、镇江、扬州等地,购者多为各地的大酱园。如安庆的胡玉美酱园、扬州的四美酱园、镇江的恒顺酱园等。这些酱园购卖铜陵生姜,主要精制成酱姜、糖醋姜、盐制干姜和糖制薄冰姜等色味俱佳的姜制食品,一部分销售国内市场,一部分出口远销东南亚各国。安庆胡玉美酱园和扬州四美酱园,用铜陵生姜为原料加工出的精美姜制食品,曾荣获新加坡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
日本侵华战争开始后,铜陵生姜产销一蹶不振。1949年,全县仅种姜590亩,产鲜姜4425担。
新中国成立后,铜陵生姜生产恢复很快,至1953年,全县种姜达到1156亩,产姜16935担。农业合作化后,全县种姜面积基本稳定在400亩左右,总产鲜姜一般为7000—10000担。1959—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为了解决吃粮问题,生姜种植面积受到削减。1962年,仅种80亩、产鲜姜2400担。后虽有所恢复,但“文革”期间,种姜又被当做“资本主义的尾巴”受到批判,有的姜田甚至遭到铲除。据统计,1962—1978年,全县每年种姜一般在200亩左右,产姜3000—5000担左右。这期间,1969年种姜面积竟少至79亩,1967年鲜姜产量竟减至1756担,以致出现产姜之地吃姜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改革逐步深入。农民生产有了自主权,流通渠道日畅,市场活跃,姜农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同时,铜陵县农业科技部门加强了生姜栽培和姜病防治等方面的研究与指导,从而促使生姜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增长。1988年全县生姜种植面积达到1136亩,产量24680担,与1949年和1978年比较,种姜面积分别扩大近1倍和4.7倍,鲜姜产量分别增长5.58倍和6.7倍。其中高产姜田,亩产已达到40担以上,在鲜姜品质上也有进一步改良和提高。1983年,安徽省蔬菜评比中,铜陵生姜被评为全省14个名特产品之一,是省指定送往全国农展馆展览的两个名特产品之一,另一个为潜山县雪湖贡藕。当年,铜陵生姜大部分是以鲜姜直接投入本地市场零售,或批量售给市、县酱制品厂和大通冰姜厂。此外。安庆、青阳、无为、繁昌等邻近市、县,每年也有商贩到时来铜陵县收购。大通冰姜厂所加工生产的糖冰姜、糖醋姜、桂花姜、盐渍姜等产品,不仅畅销本地和本省各地,而且远销辽宁、福建、江苏、浙江、河南、江西、湖北、上海、深圳等9个省、市以及香港地区,尤其是糖冰姜还外销至日本、马来西亚。
改革开放以来,铜陵生姜种植迅猛发展,无论是种植规模,还是产量,不断扩大和提高,令世人瞩目。铜陵生姜名扬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