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坛> 理论研究
 
新闻媒体报道“冷漠化”现象及其成因
发布日期:2014-07-28 9:37:28 点击数:6039

 摘要:  媒体泛娱乐化时代,新闻媒体报道“冷漠化”;现象日趋严重。主要表现为漠视社会弱势群体疾苦,对个体缺乏基本的尊重,新闻报道细节处理缺少人文关怀。究其原因,主要是媒体人文精神的缺失,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及当前新闻防控机制及责任追究机制的不完善等。新闻媒体报道“冷漠化”现象层出不穷,给社会及媒体自身带来负面效应不容忽视。   
 
 
 关键词:  新闻媒体;冷漠化;规避    
  
  
 冷漠,主要是指对他人不幸冷淡漠然、无动于衷、甚至幸灾乐祸的消极心态。新闻报道中的人性冷漠大多表现在灾难新闻之中,也表现在对公众人物的过度报道之中。  【 1  】   新闻媒体报道“冷漠化”,则主要指记者或编辑在进行采访和新闻报道活动中,违背社会良知和人性的基本原则、或将人类灾难和当事人的痛苦用于商业目的、或为了商业目的恶炒名人隐私、侵害他人合法权利等新闻报道行为。  上述冷漠行为及其冷漠化报道方式,不仅是对新闻事件当事人及其家人的二次伤害,同样是对人性恶的张扬、是对社会普世价值观的扭曲,更是新闻职业道德缺失的集中体现。    

 

 一、当前新闻媒体报道“冷漠化”的主要体现    

  
 对弱势群体疾苦的漠视    2010 年伊始,国内媒体几乎炒红炒透了“犀利哥”与“凤姐”。两个人其实有一个共性特征,即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任何一个思维正常人其实都应该意识到,像犀利哥这样一位对生活无助而无力的人,他最需要的是真诚的帮助。像凤姐这样雷语频出的无知少女,社会对其最好的应答就是置之不理。但是与理性处理截然相反的是,一时间国内媒体蜂拥而至,追捧、热议、观望、跟风者更是比比皆是。一场场闹剧的背后,人们更多是看到当前媒体新闻报道对弱者疾苦的冷漠和无视,以及其娱乐弱者的冷酷和无情。因此有评论分析道:“其实,‘凤姐’的张狂也得益于媒体的‘炒作’,或者说推波助澜。正是媒体积极的配合,才让她本来极端的思想变得愈发扭曲。”   【 4  】   

  
 新闻报道对个体缺乏尊重    对普通生命的尊重,这是一个现代社会最基本的道德标准之一。然而在很多新闻报道,尤其是灾难性报道之中,我们往往看不到这一点。在阿富汗的 11  名中国工人遇难后,国内许多重要媒体的记者纷纷来到一名遇难者的家乡进行采访。他们动用各种手段向还不知道这个噩耗的、遇难者  88  岁高龄的老母亲挖新闻。   【 5  】     

  
 灾难事件性发生之后,当事人及遇难者家属在物质和精神上其实早已遭受巨大的伤害,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此刻一味唤起其痛苦回忆的采访报道,很可能让他们承受更大的心理打击,干扰他们生理和心理恢复健康。  【 6  】   这不仅是缺乏对个体的最基本尊重,更是一种非人道的行为。毫无疑问,媒体在上演所谓客观报道的同时,其冷漠化的价值取向也显露无疑。正因为如此,英国人卡伦·桑德斯在其著作中才如是提醒道:“有关苦难的报道并不仅仅是提供一些基本的事实资料,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报道在受众和遭受灾难的人之间建立一条感情纽带,也就是同情。”  【 7  】    

  
 媒体缺失应有的批判精神    媒体作为社会文化工具,理应担负起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的社会职责。其中除应有的前瞻性正确引导外,对不良现象的理性批判更是其责无旁贷,回顾世界最著名的普利策新闻奖颁奖情况即可说明这一点。 2006  年第  90  届普利策大奖中,带有评判性质的负面报道依然“坚如磐石”,除解释性报道奖、批评报道奖和社论写作奖基本属中性报道外,其余  11  项大奖均属纯粹评判性质的负面新闻,负面报道占获奖总数的  78.6  。   【 8  】    

  
 但在当前诸多冷漠化的社会新闻报道中,常常只见一个个激情冲动的看客,或是推波助澜的好事者,真正具有应有的批判精神者却不多见。例如涉及凤姐的一系列报道之中,镁光灯下主持人像是一个个探话的高手,他们技巧地勾出凤姐的雷人雷语,不断地吸引和迎合着部分观众。以致后来有网友撰文称:“  凤姐  ”  娱乐了我们,我们不能再娱乐  “  凤姐  ”  了  !    

  
 毫不夸张地说,从“凤姐”事件的开始及发展过程看,众多媒体只是作为冷漠的看客或推波助澜的造势者,无疑丧失了作为公共话语权拥有者应有的社会引导职责和理性批判精神。这种处于私利或一味迎合受众行为必将步向歧途。   

  
 媒体报道细节处理不人文    新闻媒体报道在细节处理上缺少人文关怀,特别是一些灾难性报道,在图片或画面的运用上一味追求视觉和感观刺激,过于渲染一些暴力或血腥的画面,而不考虑可能会造成对当事人的再次伤害或对受众可能产生的心理阴影。媒体报道细节处理的不人文还体现在采访过程中。如 2007  年  7  月,央视某男记者冷漠地逼问一个曾做过慰安妇的  80  多岁老太太“你(当时)一天接多少客?”导致那为可怜的老太太陷入痛苦的回忆、呆滞地回答道:“一天八个十个的。” 随后的电视   画面  显示:  老太太  蹒跚地离开、  边走边哭  ,  记者  则  视若无睹  。  

  
 此外,对一些当事人特别是未成年人姓名、肖像使用时,一些媒体缺乏应有的保护意识、未采取必要的技术处理,导致将受资助的孩子或刑满释放人员的私人信息公布于众;还有报道行文中,对事件或人物仅凭一己主观愿望,妄自揣测,不利事态向良好的方向发展等,同样也显示出某些媒体报道细节处理的不人文,最终造成了媒体报道的“冷漠化”现象出现。    

  
 二、新闻媒体报道“冷漠化”原因分析    

  
 媒体人文精神的欠缺    “所谓人文精神,应当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本身的发展为终极目的。”  【 9  】   就媒体报道而言,其本质追求无非是服务社会、关注人类的发展。正因为如此,人文精神理应是新闻报道的内在追求,新闻报道则必须体现出必要的人文主义关怀。童兵教授对此曾如是概括:“新闻所关注的事,无论是自然界发生的事还是人世间发生的事,大多同人的生存发展有关,新闻从不问津同人完全没有关系的事实。我们生活其中的客观世界,每天有多多少少的事情发生,而媒体对它们感兴趣并光顾的,也总是那些同人类生存发展相关的事实。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 ,  新闻既是事学又是人学,是同人密不可分的‘事学’。”   【 10  】   遗憾的是,很多媒体只是一味关注所谓的热点事件本身,而无视传播对象应被尊重和帮扶的真正需求,媒体的哗众取宠和献媚低俗,产生的根本原因无非是有些媒体人文精神的缺失。    

 “人文精神”首先是对“人”尊重,是对人性价值的肯定。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其集中体现为对人本身的关注、尊重和重视,着眼于对生命的敬重和关怀。而媒体一旦缺失“人文精神”,就会产生对生命、对人性的漠视,甚至会失去新闻自律,出现反人性、不道德的新闻。    

 

 媒体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上世纪 90  年代之前,媒体收入以财政拨款为主,媒体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引导社会文化的进步、价值观的形成、社会舆论的发展。   【 11  】   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我国媒体经营收入来源则转为以广告费收入为主,解决生存问题成为媒体发展的前提。在强调媒体经营和经济利益的背景下,很多媒体开始更多地关注收视率、点击率和发行量。    
 
 
 媒体在新的形势下追求经济利益无可厚非,但作为“社会公器”他们同样不能放弃对社会效益的追求。遗憾的是,正是由于片面追求短暂的经济效益,有些媒体一味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致使在节目或新闻报道的制作中重“叫座”而轻“叫好”,趋俗弃雅。最后结果是,经济利益驱动下一些媒体将传播的出发点基于点击率、收视率、发行量的提升,而不是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传媒功能。这种思路下,媒体播出的节目、做出的新闻必然是没有自己思想、见解的人云一云式跟风和媚俗,难以深入抵达新闻事件的实质,致使缺乏品质与风格的冷漠新闻普遍存在。 

 

 新闻自律及新闻他律机制的缺位    在一个健全的市场经济与法治社会里,职业的自律及他律意识都是极为重要的两种规范力量。就新闻媒体报道而言,记者在从事新闻传播活动时,按照一定的职业准则控制或约束自己的行为,真实、公正、不带偏见和私利地从多方面对发生的事情进行报道,以对社会负责、对公众负责,这是记者高度自律的表现。  【 12  】     

  
 当前少数记者因受商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驱动,他们的职业自律意识淡薄,甚至忘记了记者的社会角色和责任,最终诱使其跨越“边界”,突破“底线”将记者的“权利”变为“权力”加以滥用,最终也导致报道“冷漠化”现象出现。    

  
 与此同时,一些媒体自身也缺乏相应的惩戒机制,加之目前我国新闻法规(即他律机制)还不够健全,导致冷漠化新闻拥有了生存的空间。责任追究机制的缺位,致使很多媒体及其记者可能明知不妥,也依然会为了吸引眼球而对冷漠新闻大力追捧。现实之中,一些媒体常常游走于法律与道德的边缘,用无聊的花边新闻、无厘头地搞怪制造噱头,赚取一时的商业利益,由此也导致冷漠化新闻的涌现。   

  
 三、规避新闻媒体报道“冷漠化”的对策与建议   

 

 媒体人文精神的重塑是关键    阿伦·布洛克曾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指出,人文主义的范畴和内涵随着地域、时代而不断发展,但是“两个核心”是人文主义始终坚持不变的精髓:一是以人和人的经验为关注对象,二是尊重人的尊严。对媒体人文精神的重塑,首先要求媒体要真正以人为本,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理解人、尊重人;要多将镜头对准平民百姓,尤其是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关注他们的疾苦,体恤、关怀他们;要倡导以人为本,在新闻报道中渗透人文关怀精神,发现真善美、传播真善美、倡导真善美,要通过正面挖掘和深度报道来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 13  】    
 
 
 涉及这方面典型例子,不妨看看今年云南旱情和玉树地震事件中报道。当时很多媒体记者深入灾区,了解灾情,倾听百姓心声,采写并播发了一系列全面反映灾情、真实反映百姓生活的新闻作品,不仅让灾区以外的人们及时了解了灾区情况,也弘扬了灾区人民顽强坚韧的高贵品质,反映了灾难前,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共抵大难的民族精神。一篇新闻,就是一份传播大爱、凝聚力量的精神指引。这就是媒体践行人文精神的典范。   
 
 
 媒体要努力提高自身文化品位    任何媒体都应该构建起自己的文化品位,以高品质的文化来吸引受众,以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为己任,时刻以社会效益为重,是每一家有持久影响力的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媒体自身的文化品位高了,才会有可能做好、做精新闻内容,善于挖掘新闻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才会有可能避免仅以商业利益为重,片面追求受众反映的媚俗新闻,才能有效避免“冷漠新闻”的产生。   
 
 
 关于媒体文化品位的塑造,《南方周末》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型,《南方周末》以回归、坚守新闻本位,以独立观察社会的视角,广泛关注社情、国运、民生,形成了反映社会、激浊扬清的独特风格,它以“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为宗旨,凸现出其人文关怀的倾向。  【 14  】    
 
 
 进一步提高媒体从业者的素质    媒体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这家媒体的水平,并进一步的影响到该媒体的市场竞争能力大小。媒体“冷漠化”新闻的泛滥,无论是从宏观的报道指导思想,还是微观的实践操作层面看,其间无疑都折射着“人”的因素及其价值观念。如果每一位记者都能够深入采访新闻事件,理性并深怀人文精神地采写新闻作品;如果每一位新闻把关人都能够以把握全局的高度,科学、人文地编辑新闻作品,“冷漠新闻”必然会被拒之门外。   
 
 
 要在日常新闻工作中规避“冷漠化”新闻,媒体从业人员需要有基本的职业道德底线,要主动维护新闻对象隐私,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正确把握导向。一是要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扎扎实实地采访,实实在在地写作。二是要能够站在全局的高度,慎选材料,不能仅仅做到有闻必录。对于报道不报道,选择怎样的方式、角度报道,媒体从业人员应有正确的判断。三是应有自己的思考与思想。不随大流,要能在及时、准确、客观地传递信息的同时,尽可能表达事件的本质,做到顺应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增强报道的科学性和先见之明。   
 
 
 防控体系和追责机制需要并举    要规避新闻报道的“冷漠化”,对冷漠化新闻,特别是对社会文化道德伦理产生不良影响的报道,应有相应的责任追究,从制度上增进媒体从业人员的责任心与道德感。首先,要建立起“冷漠新闻”的防控机制。从信源、选题,到编辑、播发,要形成各负其责、环环相扣的链条,充分发挥各个环节人员的把关作用,提高其责任意识,从而在媒体内部形成一个真正有效的层层把关机制。其次,要建立起责任追究和惩戒机制。因为完全单方自律,在给予媒体充分信任的同时,不免出现把关不严的现象。因此,相对于自律,还应建立起自上而下的“他律”,即建立起责任追究和惩戒机制,为抵制低俗、虚假、缺少人文关怀的“冷漠新闻”提供制度保证。  

  
 四、结语    

  
 新闻传播的本质和最终价值就是追求真、善、美,新闻传媒作为“社会公器”理应成为的“社会良心”。然而,当前媒体新闻报道的“冷漠化”发展,显然同大众传媒的本质诉求背道而驰。   
 
 
 我国著名新闻学家徐宝璜曾经说过:“世人多系中人,导之东则东,导之西则西”。“新闻纸既几成人人必读之物,日侵月久,易有移风易俗之能,耳濡目染,必生潜移默化之效,帮新闻可以培养阅者之道德,亦可以败读者之道德。”可见,“冷漠新闻”让媒体不仅丧失了其应有的教育、引导职能,而且会使其沦为社会道德的败坏者。   
 
 
 正因如此,对于当前媒体报道“冷漠化”现象及其发展趋势,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都应当本着客观的态度,对其进行理分析和系统总结。此基础之上,我们不妨从媒体人文精神重塑、媒介文化品位的提高、媒体从业者素质的改善,以及自律和他律等多方面对当前的新闻报道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构建,只有如此,现实中的新闻报道“冷漠化”现象才会逐渐减少,而新闻传播的本质和最终价值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9] 朱爱敏   ,等 .   我国新闻中人性冷漠现象的伦理分析 [J]   .  当代传播  ,  2008 (  2  )   .    

 [2] 百度百科   . 犀利哥   [EB/OL]  .  http://baike.baidu.com/view/1465055.htm ,  2010   .7.10.    

 [3] 百度百科   .  罗玉凤 http://baike.baidu.com/view/984934.htm  , 2010   .6.16.    

 [4] 佚名   .  卫视要厚道,别把“凤姐”当猴耍了 ;http://blog.sina.com.cn  /hv237qrpc  , 2010   .5.20.  

 [5] 赵金等,“黑镜头”背后的“职业冷漠”  [J].  新闻记者,  2005  (  1  )   :34  .     

 [6] 杨小瑾,浅析灾难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  [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0  (  3  )  .   

 [7] 【英】卡伦   •  桑德斯著,洪伟等,译 .  道德与新闻  [M]   .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07  :  144.    

 [8] 张晗   ,等 .   普利策新闻奖与美国的新闻观 [J]   .  新闻爱好者  ,  2006 (  9  )   :24  .  

 [9] 孟建伟  .  科学与人文精神  [J].  哲学研究,  1996 (8)   :  18.    

 [10] 童兵  .  科学和人文的新闻观  [J].  新闻大学  , 2001  ,  5.     

 [11] 张文洁   .  金融危机下媒体的社会责 [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  年(  2  )  .    

 [12] 任辛   .  记者的自律及他律 [J].  青年记者,  2009.3  (下)  .     

 [13][16] 唐艳林等,“不良报道”与网络“把关人”的责任  [J].  新闻爱好者   ,  2009 (  21  ):  15.     

 [14] 曹丽虹   .  试析〈南方周末〉的品位追求 [J].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2004  (  01  )  .     
作者:《铜陵有色报》社  朱莉 
 

【打印此页】  【顶部】  【关闭窗口】
上一条 信息:组织部门加强干部队伍作风监督问题研究
下一条 信息:贯彻“三严三实”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版权所有:铜陵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邮政编码:244000
电话:0562-5880823 传真:0562-5880822 皖ICP备06009720号 技术支持:志扬软件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0562-1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