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坛> 理论研究
 
谈交通运输减量化发展成因及应对策略
发布日期:2023-07-20 14:43:57 点击数:91
谈交通运输减量化发展成因及应对策略 
鲁维保
减量化发展是交通运输业在历经粗放化、集约化、规模化之后迈向现代化过程中的一种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它是时代发展、国内经济格局优化以及国家政策调整的综合性反映。也是自身内卷化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毫无疑问,这种趋势与走向已引起业内人士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深刻分析其成因,及时出台应对策略是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减量化发展的成因
长期以来,交通运输业作为一个相对封闭而独立的系统来运行,通过运输载体、运输工具、从业人员三者之间的有机链接与衔接,形成基本的服务和保障能力——以客流和货物空间的位移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并创造社会价值。
在计划经济时代和改革开放之初,因运力的不足和市场的刚性需求双向作用下,传统运营模式在单一化的市场中,显得游韧有余。数量扩张和规模扩大成为那个时期主要发展路径。然而,时过境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其服务保障对象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市场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日渐显现,价值规律成为无形的手自发地调控着供求关系,运输双方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变化,交通运输经历着由自主选择到被动选择的阵痛,“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优势日渐丧失。
科技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催生出诸多新业态、新模式,尤其是共享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兴起,原有的格局和平衡被无情打破,交通多元化重新划分市场份额,生存空间面临严重挤压,资金不足、人才缺乏和交通陈量等问题成为转型升级的瓶颈和障碍。融入国际和国内两个循环、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原有综合运输发展体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无论是从路(水)网结构、等级、节点连接方式、枢纽布局,还是运输工具的技术要求、营运衔接、监控手段、保障需求等方面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处于不自觉的的状态,危机悄然逼近。效能、效益、绿色、安全的统一性要求,使得减量化发展成为交通运输业当下新时态。不难看出,成本控制、环保节能、提质增效和市场调节等是减量化发展的主要成因。此外,交通运输工具的大型化,交通运输线路的快速化和共享经济应用的扩大化也是导致减量化发展的无形推手。换言之,它是格局、科技、市场和政策调整综合作用的结果。
减量化发展,并不是单纯意义上运力过剩的结果,而是运力结构、保障方式、经营理念与整个经济社会匹配性不够,融入度不深的外在表现和阶段性自我保护方式。从表象上看,它是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作用的产物,实际上却是科技发展、经济社会脉动和自身内卷化共振的结果。
交通运输业的本质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衔接,其衔接方式是通过自身系统的“自转”和经济社会的“公转”来实现的。当“公转”的轨迹发生变化时,自然要通过自身相关参数的调整来满足协调的要求,而减量化发展就是交通运输业自我保护的外在表现。
二、减量化发展的应对策略
所谓减量化发展不单是交通运输工具和从业人员在数量上的减少与紧缩,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标志着交通运输业正由量的扩展转变为质的提升。减量化,意味着新形势、新背景下交通运输业面临重要转折,这种转折不仅仅是表象上的,更是深刻变革的前奏。为此,一要对交通发展方向要有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预判,理性、客观地分析减量发展的前因后果,认真回顾、总结以前的经验和教训,找准症结所在,重点解决思想观念和经营理念问题。二要积极应对,拿出切实措施,顺应时代发展。“改革”和“调整”是应对减量化的根本路径所在。改革不是简单的裁减、分流人员,更不是盲目的“移植”和不切实际的“创新”,改的是与时代发展不适应、不协调、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打破制约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瓶颈。调整的是经营观念、理念和经营方式。就眼下而言,重点要解决两个突出问题:自身内卷化和经营模式单一化。加强设备更新和人才培养,大力推进交通智能化,以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入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稳步推进跨界融合发展,努力实现效能、效益的新统一。三要打好组合拳,抢占新商机。做好市场调查,优化运力结构,调整经营布局,以变应变,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走集团化发展之路。妥善解决交通陈量,盘活交通运输资源,紧紧抓住乡村振兴和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战略机遇,依托龙头企业和经营主体,充分发挥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强化成本控制和管理,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链接和衔接,以价格优势稳住市场基本盘。四要利用战略调整期,化危机为生机。减量化发展它是交通运输业在新时代背景下所处的一种历史阶段,这种阶段性并不意味着它是今后的常态。但它却提示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正倒逼着交通运输业的改革和调整,以前体制、机制上累积的沉疴正成为前进道路上的严重障碍。提质增效、多元化发展将是交通运输业的重点。要充分利用战略调整期,积极谋划新布局,做好项目储备,抓住时机乘势而上,使交通运输业走上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通联:铜陵市井巷新村9栋204   鲁维保
联系方式:13956245360
邮政编码:244000
【打印此页】  【顶部】  【关闭窗口】
上一条 信息:自觉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高质量发展
下一条 信息:发挥方志文化在文化自信中的独特作用
版权所有:铜陵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邮政编码:244000
电话:0562-5880823 传真:0562-5880822 皖ICP备06009720号 技术支持:志扬软件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0562-1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