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坛> 理论研究
 
交通工作的“三个转变”值得关注和重视
发布日期:2024-01-13 20:27:29 点击数:277
鲁维保
(铜陵市道路运输管理服务中心,244000)
提到交通大家都很熟悉,因为它是服务行业,和百姓的生活、生产关系密切。也许正是因为熟悉,所以对于它的变化没太在意,只有业内人士隐约感觉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面对的不仅是政策层面的调整,更有市场倒逼下体制、机制的切换以及在经济社会大背景下角色与运营方式的悄然改变。正是这种势不可挡的变化赋予了当下交通改革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一、由“自成一统”向“融合融入”的转变。在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初期,交通始终以“引领人”的姿态,推动和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交通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决定和影响着行政、经济版图的轮廓与形态。运力不足所造就的独特优势,在那个年代直接表现为“本我”和“唯我”。社会角色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显现与占有,使交通变为“香饽饽”和“热门行业”。单一的市场形态,供求关系中的主动选择性,使之感觉良好,甚至把这种感觉转化为一种不太理性的优越感,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在某种程度上都有“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思想。数量扩张和规模扩大成为相当长时期内的发展方式。而当高铁快速发展、私家车数量剧增,原本铁板一块的市场被多元化分割得支离破碎的时候,起先那种体制内的优越感很快“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失落、迷茫和无奈。
当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新业态、新模式焕发勃勃生机时,交通面临的不仅仅是转型升级的困难,还有不适性体制、机制的无形羁绊。当共享经济、绿色经济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时,交通的未来和出路究竟在哪里成为所有交通人面对的新命题。从“台前”走到“幕后”,由“唯我”变为“无我”,这是诸多业内人士不愿接受的现实,但是谁也阻挡不了时代前进的步伐,适应、满足和改变,这才是生存、发展的出路所在。
如何打破行业、产业、区域界限,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这才是交通要突破的瓶颈,也是交通发展的必由之路。充分激发外部效应,增强支撑力、保障力,这既是交通的使命所在,也是交通发展的未来所在。毕竟交通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只有经济社会的母体健康发展,交通的生命力才更加旺盛。
二、以侧重于建设向规划和管理方面转变。不可否认,在相当长的时间或时期内,交通工作偏重于路网、航道等方面的基础建设,以适应城区的快速发展,实现经济要素的流动。换言之,以前,我们习惯于替政府花钱,以投资和建设来拉动和刺激内需。通过“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的大建设,路网大动脉已经打通,骨干路网基本建成,区域枢纽业已成形。随着建设高潮期的告一段落,接踵而来的则是路网的提质升级、优化完善。客观地说,除了政府的拨款外,交通融资的渠道还不通畅,尽管交通部门立足当地实际,作了很多努力和探索,比如:尝试pt项目模式,以大型桥梁和其他交通设施作为融资平台,发行交通建设债券等等。然而,当下不争的事实是:从各种渠道转移到交通的钱并不很多,捉襟见肘的现象并非鲜见。从花钱思维转向挣钱思维的背后,隐藏的是交通在国民经济里的属性以及人们对分工体系的理解正悄然发生变化。有理由相信:经济社会格局的调整,将会有更多的公共基础设施,从其原有的属性中剥离,成为公共资产(如:以大桥作为贷款抵押等)。培育培强运输市场,提升经营主体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强化市场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势必成为交通工作的重点。利用市场规律激活运输市场,科学解决车路协同、水船协同、多式联运等问题,实现效能、效益的有机统一。经济格局的调整,管理的地位将日渐提升,因为经济要素的流动只有在科学、有序的管理下才能加速。提质将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通过管理、技术、运营方式的科学组合,建立交通的“内循环”,将是今后工作要突破的重点。
三、从业者由聚合到转岗分流的转变。在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初期,交通从业者以拥有稳定体面的工作以及较好的效益而自豪,社会上对他们称“师傅”或“技术人员”,那时的交通行业充满吸引力,成为众多人向往的地方。然而,时至今日市场空间被新业态、新模式严重挤压,挣钱不再象从前那么容易,取而代之的是:竞争激烈,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营运成本增大,不少人报怨,除了累还是累。养家糊口的家庭责任,使得跳槽成为交通从业者的常态。围城效应带来的不仅是行业的动荡,更是引发内卷的重要诱因。后疫情时代,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口红经济和马太效应导致当下的收入分配机制面临重大挑战。从业者内部代际的分化以及利益蛋糕分割的非均衡性,人们的关注点由抽象的宏观层面逐渐转向更具体的和自身关系密切的经济要素。由此,交通不再仅仅作为一种社会分工和谋生职业,其经济和社会现象的特质日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和重视。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会产生“虹吸效应”,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会有更多的交通从业者流动和转岗。这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常态。
    上述的“三个变化”,它是时代发展、科技飞跃、经济格局调整和新业态产生共同作用的产物。
关注交通的变化,是透过表象,深悟其道。在比较中分析原因,在分析中找出规律,在运用规律中闯出一片新天地。交通的变化不仅仅是经济社会变革的一个缩影,更是经济社会赋予交通人新时代、新使命、新担当的重大命题。

通联:铜陵市义安大道北段1036号交通大厦6楼  鲁维保
联系方式:13956245360(手机)
邮政编码:244000
【打印此页】  【顶部】  【关闭窗口】
上一条 信息:公交发展过程中艰难的选择:到底是要公益化,还是走市场化?
下一条 信息:交通工作的“三个转变”值得关注和重视
版权所有:铜陵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邮政编码:244000
电话:0562-5880823 传真:0562-5880822 皖ICP备06009720号 技术支持:志扬软件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0562-1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