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都策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坛> 铜都策论
 
站在“战略高度”做好“稳就业”工作
发布日期:2023-07-25 16:10:22 点击数:723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4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会议强调,要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的政治意义,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更好激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勇于担当作为、善于攻坚克难,站在“战略高度”做好“稳就业”工作,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提高认识,着眼大局,站在战略高度系统研判就业形势。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2023年我国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一是疫情三年带来的存量就业和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形成了2023年复杂的就业环境;二是市场需求不足以吸纳这么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导致供需失衡;三是一些传统行业和低技能岗位面临淘汰或转型压力,而新兴行业和高技能岗位又缺乏合适的人才匹配,导致就业结构性失衡。值得欣喜的是,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这为就业长期稳定创造了良好条件。2023年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活动成效凸显,实现了就业“开门红”。据7月2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二季度新闻发布会消息,前6个月,我国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7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7%。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稳就业、保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坚持系统思维,准确研判形势,善于从变化变局中把握战略机遇,以就业的“稳”支撑经济发展的“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坚定信心,加大宣传,站在战略高度大力营造就业氛围。

就业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涉及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关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解决好就业问题,可以促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国泰民安、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广大党员干部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持续推进学理论、学政策、学业务知识常态长效化,深入调查研究,领会吃透政策,将所学所悟转化为工作思路、方式方法,灵活运用于实践当中。运用各项手段持续加大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对促进就业创业工作的有效手段。大力开展常态化就业创业宣传工作,不断创新宣传方式,通过广播、传单、板宣、培训、讲座、座谈、展览、短信、微信等发送就业宣传信息,宣传各项群众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和就业岗位信息,引导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群体破除“等、靠、要”思想,切实转变就业观念,营造促进就业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真正做到就业创业政策和就业岗位信息发布家喻户晓。

三、科学部署,精准施策,站在战略高度提高就业数量质量。

就业关乎国计民生,关乎千家万户。我国有14亿多人口,其中劳动年龄人口超8.7亿。解决好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7月5日至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和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好积极因素,进一步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落实落细各项举措,织密织牢就业保障网,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推动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要在强化岗位挖掘增潜力、强化创业创新激活力、强化供需匹配加效力、强化青年支持添动力、强化兜底帮扶强助力等方面下实功夫、硬功夫。切实转变劳动者就业观念,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引导更多劳动者走技能成才之路,使其更好适应市场需求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

四、加强领导,强化督查,站在战略高度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高质量做好就业工作,就要坚持把“严”的主基调贯穿工作始终,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督导检查,立足职能职责,保障政治监督,聚焦稳就业促就业工作,跟进监督、全程监督,精准监督检查,注重工作实效,推动主体责任与监督责任贯通融合,促进就业用工实现双赢。要深入群众搞好调查研究,真正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在就业中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写好“稳就业”这篇事关人民福祉的大文章。要坚持问题导向,抓差补缺,举一反三,将落实整改融入日常工作,以巡察整改为抓手,紧盯政策扶持、岗位挖掘、职业指导、鼓励创业、兜底帮扶等五个方面,以监督促落实,提要求、压责任,明标准、定时限,采取多种有效措施,通过定期和不定期对基层各村(社区)、各有关部门责任压实情况、工作推进情况进行督查,确保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各项工作齐头并进、有序开展,推动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

就业稳、社会稳、人心安。广大党员干部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着眼经济发展大势,切实把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抓好,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为提升千家万户的民生福祉,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作者:许华凌

【打印此页】  【顶部】  【关闭窗口】
上一条 信息:守好群众“家门口”的生态环保底线
下一条 信息:为持续提高铜陵“气质”担当尽责
版权所有:铜陵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邮政编码:244000
电话:0562-5880823 传真:0562-5880822 皖ICP备06009720号 技术支持:志扬软件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0562-1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