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漫笔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坛> 社会漫笔
 
远去的童谣,故乡的味道
发布日期:2023-06-29 16:32:45 点击数:481

众所周知,广袤的枞川大地,南临长江,内怀白荡湖湿地,北有同庐江、无为三地共享风光旖旎的三公山,多元开放的社会文化格局,孕育了带有地域色彩的枞阳童谣。从某种意义上说,童谣,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记忆摇篮,也是一个区域民俗文化与历史的口头呈现。

细品故乡的童谣,我们不难发现:一首首童谣,看似简单、短小、浅显,并以儿童的口吻道出,却富有哲理的生活真谛。如:“小扁头,爬墙头,一块瓦,打着头,爹爹摸,奶奶揉,揉个小扁头。”这段童谣以生动形象、趣味十足的口语,告诫那些熊孩子,要吸取童谣中的教训,不要干危及自身安全的事,否则,若不听大人言,吃亏就在眼前。

童谣的形式,可以说是灵活多样,既是歌谣,又是童话,有时又以成人的口吻出现。虽说是超出了儿童生活阅历,但“谣”内含依旧在。如:“弯刀对着瓢切菜,翘锅对着瘪锅盖;各人烧锅(烧锅,枞阳方言指妻子)的各人爱,气死你这个猪八戒。”这里以比喻方式,以现身说法,奉劝某些人在挑选対象时,不要只看光鲜的外表,而忽略了人品。换句话说,一个人,只要勤劳诚实,踏实肯干,不怕吃苦,相信日子过得一定不会差。又如,“奤奤(hǎ)猫也捉鼠,奤奤丈夫也作主。”这是以一个妻子的名意告诫他人:别看她的丈夫是个老实巴交的人,虽然没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但他的妻子处处都在敬重、信赖丈夫。在这位妻子的眼里,再奤的丈夫都是家庭的天,生活中的顶梁柱,后半生的靠山。

最初的童谣,我是从祖母那里听来的。那时,我大约是学龄前儿童。记得一个初夏的傍晚,在老屋东边那株一个大人都抱不了的皂角树下,放着一张被汗渍浸染成古铜色的木头凉床,祖母将我置于膝上,祖孙面对面,她一俯一仰地拽着我的小胳膊,开心地唱起那古老的童谣:“扳大罾、扳小罾,扳个鲤鱼十八斤,大鱼留着自家吃,小鱼拿去送隔壁。”唱到最后两句时,她特意使劲抖动我的手臂,用一双慈爱的眼睛盯着我看,重复了好几遍,意思是说:“你就是那可爱的小罾。”

我那时已经明白祖母是在拿我逗趣,而我却不知道怎么“互动”,只是一个劲的傻笑,任其把我又颠又摇,继而祖母又唱起另一首快乐的歌谣:“拍大腿,唱小调,又有棉花又有稻,还有六谷子炒六谷泡。一棵棉花摘一斤,一棵水稻打一升,一把六谷吃到中。”

多少年后,每当想起这一幕,我真好奇这些童谣是怎么传到祖辈们那里的,连斗大的字不识一个的祖母,竟然唱得那么熟练!我想,在她童年时,兴许唱过不少这类的童谣,也就是说,童谣是代代相传的。

“火萤虫,点点红,哥哥骑马我骑龙。哥哥骑马街上走,我骑老龙江边行……”孩子们的心灵象一泓清泉纯洁而明亮,流过青山青山翠,流过大地大地绿,整个世界都处在美与爱之中。这首童谣以儿童的眼光与语言,抒发了孩子与萤火虫之间那种温馨而美好的情趣。

其实,有些童谣,我并没有刻意的去学,反而被铭刻在心里,遇到了一定的场合却张口就来。邻家有个发小,长得有点凸头凸脑,那天他不知怎么得罪我了,我竟然唱起了一首这样的童谣来讽刺他:“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有雨伞,我有大头……”那发小明明知道我是在挖苦他,一时半会,却找不到类似的童谣来回敬我,只是没好气的扔下一句:哼哼,我懒得搭理你!说完,悻悻地离去。

贫穷的年代,乡村孩子一有空就喜欢凑在一起,尤其是有月亮的夜晚,就自发的集中在村塘边那两棵百年古树下。

离古树不到十几米的地方,就是先人遗留下来的四副八块约一人高的旗杆石,正中静静地蹲守着一尊青石材的上马石,这八块分立两边的旗杆石,其重量少说也有五六百斤,其站立的姿势,宛若是遥望星空的先人化身。我们这些不懂事的孩子,常常借助这些不说话的老物件,玩着各种有趣的游戏,围绕着它们不停地追逐、打闹,互相抢白,此时,不知不觉地就会有童谣从彼此口中自然流出。比如,当我们从旗杆石顶上滑落下来时,就会有人在一旁高兴的唱道:“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来。”接着,就听到了一阵“哈哈哈”银铃般的笑声,划过了村子上空。

而那些文静的女孩子们,则呈“一”字形排开,斯斯文文坐的在老堂屋门前那裸露的护坡麻石条上,齐声唱着:“点脚板板,脚搭南山,南山 Y 口,金银满斗”和“小瘪嘴偷黄瓜,老爷捉到搧(方言读赏)嘴巴,老爷老爷你莫搧,我偷条黄瓜吃好耍。”“大月亮,小月亮,哥哥起来打麻将,姐姐起来打鞋底,妈妈起来炒炒米,炒给小儿搭搭嘴……”等一首首韵味十足的童谣。

到了念高小时,每天得去几公里路外面的小镇上学。为了路上不至于寂寞,我们想到了童谣。有时,同学们结伴去学校的路上,就会一对一地相互说唱童谣。正是在一次这样的上学途中,一位同学跟我提起:“有首歌谣很有趣,你听过没有?”说着,他念了开头两句,我摇摆头说:“没有。”他就完整地唱了这首儿歌。“反唱歌,倒起头,家婆园里菜吃牛。芦花公鸡撵毛狗,老鼠咬掉猫的头,姐在家里头梳手,听见外面人咬狗,捡起狗头砸石头。”还有“爷十三,娘十四,哥哥十五我十六,娘养哥哥我煮粥,我到家婆那儿去报喜,家婆还在摇窠里。”这是多么有意思的歌谣,描述得多么生动形象,一切都是反着来的,即使是违背了生活常理的,但仍然再现了一些事物间的关联或者一些生活场景,令人在匪夷所思中增强了对这些事物的印象,也就更具新鲜感和趣味性。一听就让人入迷了。后来,接触了《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才知道童谣是最古老的儿童文学体裁形式之一。总之,童谣是凝结着先人的智慧,带着泥土的芳香,蕴含着文化基因、展示着道德风范、延续着方言根脉,推动着这片土地上的文化薪火相传。

每当我回味起这些古老的童谣,体内便有种血脉偾张的感觉,仿佛是又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的时代。回望童年时光,总觉得童谣是诗、是画,更是一首首快乐的歌儿。


作者:钱新华

【打印此页】  【顶部】  【关闭窗口】
上一条 信息:街道旁的法梧
下一条 信息:乡愁扫把沟
版权所有:铜陵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邮政编码:244000
电话:0562-5880823 传真:0562-5880822 皖ICP备06009720号 技术支持:志扬软件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0562-1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