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坛> 理论研究
 
加强交通文化建设,提升行业凝聚力和社会形象
发布日期:2024-12-15 8:54:16 点击数:4
加强交通文化建设,提升行业凝聚力和社会形象
作者:鲁维保
(铜陵市道路运输管理服务中心,244000)
交通文化是交通行业在长期的建设、运输和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的为广大交通员工及业内人士所普遍认同并付诸实践的具有鲜明行业特点和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念,是交通行业各种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它是交通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结晶。
近些年来,铜陵交通部门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先后编辑出版了《铜陵交通志》,建成了铜陵交通建设成就展示厅,打造出了铜陵爱心车队和铜陵党员示范车队两个服务品牌,提炼出具有行业特色的“铺路石精神”“雷鸣精神”,涌现出了以李道玉、周全胜、汪胜祥、杨文革、管青松、雷鸣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典型。浓墨重彩地宣传了作为“皖中南交通枢纽”的标志性立交桥——铜陵大通上水桥立交。为所有公交驾驶员配置了统一的制服,创新了车厢文化——为老年群体和退役军人播放新颖而贴心的提示音。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交通行业的凝聚力和社会形象。 
 然而,交通文化发展无止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影响,交通文化建设面临诸多挑战,传承和创新交通文化任重道远。
一、充分认识和理解加强交通文化建设的意义与作用
(一)加强交通文化建设是提升交通软实力的客观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既有的交通格局和市场关系均发生了变化。一方面,高铁覆盖面的扩大、私家车的快速增长、共享单车的普及,交通的多元化发展使得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互联网和新技术的融合,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呈现,共享经济、绿色经济和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给交通行业带来了巨大挑战。这就要求交通部门硬件改善和软件提升双管齐下,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一是对交通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并对运力结构予以调整,对包括交通工具、设施和技术等在内的整个交通运输体系进行升级改造并对市场监管方式予以改革和创新。这是物质层面的保障与支撑。二是更新管理理念,完善交通法规,强化制度的科学设计和严格执行,着重在规范和约束上下功夫、做文章,强调职工行为、市场经营行为和市民交通行为的规范有序。通过织牢织密制度网来达到效率、效能、效益和安全的有机统一。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觉悟、职业道德、从业技能,帮助广大职工和从业人员树立主人翁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释放工作热情和活力。建设和弘扬交通文化就是强化政治引领,培养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精神,积极应对发展过程的困难和问题。
(二)加强交通文化建设是增强行业凝聚力的需要。交通行业点多、面广、分散、战线长,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和从业人员结构的复杂化,其松散化和差异化成为整个行业的特点之一。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思潮、观念在现有的文化环境里涤荡、斗争、交融,产生剧烈的反应及新文化的因子。交通作为与经济社会关联度最高的行业之一,交通文化往往受到各种思潮、观念的影响与浸染是不言而喻的,尤其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市场经营面临巨大挑战的情况下,挫败感、失落情绪和信心不足等问题困扰着一些职工和从业人员,为此,从加强交通文化建设入手,帮助广大职工和从业人员正确认识市场和价值规律,进一步提振工作信心,激发他们的潜能与斗志,十分有必要。凝聚行业人心,汇聚业内智慧,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就能变压力为动力,进而走出困境,重获新生。
(三)加强交通文化建设是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需要。交通是服务行业,也是窗口行业。精湛的技术、过硬的作风、良好的职业操守、优质周到的服务以及优美的服务环境都是塑造交通社会形象的重要因子。交通文化它不是泛化空洞的概念,而是具有丰富内核支撑的行业文化,责任、和谐、惠民、学习、品牌、安全、廉政、创新都是它的根脉与触角融入整个行业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先进理念的提炼、应用,还是先进典型的宣传和弘扬,无论是交通文学对行业群体的讴歌与赞美,还是各种载体对服务水平的提升,无疑都有助于良好社会形象的树立和展示。
(四)加强交通文化建设是激发内生动力的需要。随着经济格局的调整与优化以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日渐显现,交通所面临的外界发展环境已发生诸多变化,多元化跨界融合发展已成为新形势下的新常态,在众多挑战面前单纯强调运输保障方式和经营策略的改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高度重视行业内生动力的激发,通过自我革命与思想解放的突破,重新找准交通定位,对当下市场进入深入而理性的分析,扬长避短,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创新实现交通高质量发展。
二、立足新形势、新情况不断传承和创新交通文化
交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文化形态,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依赖于以交通、交通资源、交通技术为支点的信息活动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具有客观性、观念性、独立性、动态性和继承性等特点。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如何传承和创新交通文化,成为广大交通人深思的问题。
(一)顺应发展大势,使交通文化更具鲜明的时代特征。
经济社会是交通行业的母体。交通的本质就是通过经济要素的流动,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享其行,物畅其流”是经济社会赋予交通的发展目标,然而,随着经济格局和社会主要任务的调整,交通工作的重点也会发生阶段性的变化,当下的交通任务主要是: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出行,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但随着国内国际两个循环格局的建立,交通务必要在区域发展一体化方面体现更大的作为,发挥好基础性、先导性作用。铜陵作为皖江城市群中的一员,如何发挥通江达海的地理优势,更好地融入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这就要求广大交通职工和从业人员具有开放的胸襟和“海纳百川”的精神。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观念,以开阔的眼界和全新的视野,站在战略制高点上看问题、想问题。跳出交通看交通,立足全局谋交通,这才是交通文化中应该吸纳的东西。坚持与时俱进是交通文化的灵魂,只有顺应发展大势,交通文化才充满活力与生机,更好地促进交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针对大众需求和市场变化,不断丰富交通文化的新内涵。
在运力相对匮乏的年代,市场的单一化与刚性需求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那时“走得了”成为大众的心理期盼;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交通的多元化成为新常态,互联网及新技术和交通行业的深度融合,催生出了诸多新业态、新模式,市场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先的传统优势日渐丧失,经营主体由主动选择变为被动选择,取而代之的则是多层次、多元化的个性需求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预约化、定制模式通过各种经营平台和渠道成为新的运营方式。大众的出行关注更多的是出行的品质与速度,“便捷、安全、舒适、优质、高效”成为大众对交通运输保障及服务的新要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无疑成为这个快节奏时代的重要理念。交通文化作为行业的精神图腾和记录其自身发展轨迹的历史符号,应该关注大众在每个历史阶段对于交通保障方面不同需求以及市场变化,积极吸纳折射时代精神的新理念、新的价值取向和新的文化因子,不断丰富交通文化的新内涵。
(三)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促进交通文化蓬勃发展。
“素质”是指个体或群体所具有的综合素质和修养水平,包括道德品质、学识能力、文化素养等方面。广大职工和从业人员的素质是交通事业发展的基石。内强素质的核心就是强调将交通文化中的价值观在实践过程的运用,它不仅传承交通文化的优秀基因,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奋斗为交通文化增光添彩。交通部门要紧紧抓住队伍建设和人才建设变个牛鼻子,一是强化职业道德建设和品性养成,着力夯实“德”的基础,陶冶良好情操,帮助职工和从业人员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二是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发扬“钉子”精神,刻苦钻研业务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增强服务本领。三是加强作风养成,严明纪律,规范服务行为和经营行为。四是努力学习科技知识,开阔视野、一专多能。五是积极打造各种平台,帮助职工展示自我才华,实现自我价值。在提高行业人员素质的同时,要积极宣传行业先进典型,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创建服务品牌,以优质服务、优良秩序、优美环境提升行业知名度、美誉度。只有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才能更好地激发交通文化活力。
(四)齐头并进,协调发展,提升交通文化成色。
交通文化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概念,它涵盖了物质、制度和精神等多个层面,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和演进。在现代社会,培养良好的交通文化意识和能力,对于促进交通事业的发展和保障交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物质文化是交通文化的基础,也是精神文化的承载体,脱离了交通工具、设施和技术等方面,交通运输保障体系就无法形成,交通文化的行业属性就无从谈起,为此,必须从服务地方经济大局出发,大力发展交通基础建设,不断提升管理和服务保障水平。制度文化是交通发展过程的重要保障,健全交通法规体系,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和行业规范。是提升效能和效益的需要。精神文化是交通文化的灵魂,它是交通科学理念、成功经验的实践总结和升华。统筹好三个层面的发展,关键要处理好四个关系,即:宏观把握与具体操作的关系,加强领导与依靠群众的关系,继承传统与不断创新的关系,文化建设与业务工作的关系。只有坚持齐头并进,才能做到协调发展、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交通文化是一个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一个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的过程。要根据交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总结和提炼新形势下的交通行业核心价值观,结合交通强国战略,不断推出新的建设理念、经营理念、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善于发现与宣传新的先进典型,丰富交通行业精神谱系,鼓励和引导交通文化产品创作,弘扬时代主旋律,着力提升职工素质和社会形象,促进职工和行业的全面发展。


通联:铜陵市义安大道北段1036号交通大厦6楼  鲁维保
联系电话:13956245360
邮政编码:244000
【打印此页】  【顶部】  【关闭窗口】
上一条 信息:已经是第一条数据
下一条 信息:论交通多元化发展对当下行政执法工作的新挑战
版权所有:铜陵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邮政编码:244000
电话:0562-5880823 传真:0562-5880822 皖ICP备06009720号 技术支持:志扬软件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0562-1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