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铜陵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坛> 聚焦铜陵
 
探寻铜陵大通古镇繁华的前世今生
发布日期:2025-03-17 16:11:50 点击数:275

最近我在一位藏友家看到一本民国期间出版的短期小学课本(上册),翻至第五十五篇课文安徽省。写道:“黄山美、长江长,有山有水好地方,徽州茶叶芜湖米,大通蚌埠是商场,真正好地方”。看到这段文字,而引发我思绪万千,串珠成链……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承载着岁月的故事,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我们铜陵大通古镇,便是这样一处所在。百年前,它曾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商埠和水运码头,繁华一时,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长江之畔。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去探寻百年前大通古镇那令人神往的繁华盛景。

大通古镇的历史可追溯至西汉时期,那时这里设立了“梅根冶”,作为重要的冶铜基地,开启了它与金属冶炼紧密相连的历史篇章。冶铜业的兴起,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的繁荣,更吸引了大量人口聚集,为古镇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唐代,大通设立水驿,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重要的交通要道。往来的船只穿梭于河道之间,带来了各地的物资与信息,大通的影响力也随之不断扩大。宋开宝八年建镇,北宋元丰元年时,大通镇已名传海内,成为区域内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

明清时期,大通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成为通衢要地。巡检司、运所、水泊所等机构的设立,加强了对地区的管理与控制,也进一步促进了商贸的发展。清同治初年,大通参将衙门建立,厘金局和楚西掣验局也在此落户,这里成为重要的盐税征收重镇。大通文化研究会首任会长张三友先生,把清晚期民国时期的大通最主要的两大行业:“盐业和渔业”比喻成是当时的两个重要的国家级的经济开发区。尤其是大通的“盐业”公司还分管着沿江各省的48个盐业分公司。

盐号也是大通古镇商业繁荣的重要标志。在古代,食盐是国家专卖物资,盐商们通过贩卖食盐获取了巨额利润。大通作为长江水运的重要节点,成为食盐运输和销售的重要中转站。盐号里储存着大量的食盐,这些食盐被分装成小袋,然后运往周边地区销售。盐商们在大通古镇拥有豪华的宅邸和店铺,他们的生活奢侈富足,是古镇上的显赫阶层。

捕鱼是大通人谋生的主要手段,世代相传。晚清至民国时期,随着商贸经济和水路运输业兴起,大通镇少数渔民虽从事水上运输或购置田地兼做地主,但在青通河上捕鱼仍是河南咀人最主要的谋生手段和稳定的收入来源。南宋诗人杨万里“鱼蟹不论钱”“渔罾最碍船”的诗句,反映出当时大通渔业资源丰富,江上捕鱼作业发达。大通街上的商家就与河南咀的渔民建立了互惠互利的经济关系,形成了捕鱼、卖鱼的产业链。鱼汛期间,商家向渔船收鱼,少量过秤,量大时估堆作价,写票为凭,年底兑现。

由此看来,当时的大通市场繁华、热闹程度可见一斑。盐业和渔业的繁荣,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兴起,一时间,大通古镇商铺林立、商贾云集。民国时期,大通镇已经成为皖省商业巨埠,在和悦洲已建成三街十三巷,其休闲娱乐文化也臻于繁盛。大通镇经济的发展带动了餐饮,服务娱乐行业的勃兴。大通与和悦洲两岸大小酒楼茶社、旅馆、客栈,就有100余家。这些休闲性场所常年宾朋满座,体现出大通镇成为商业巨埠后的繁盛。不仅如此,随着经济的繁盛和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金银类饰品也有了一定的需求,自然就出现了和悦洲宝庆银楼、宝兴银楼、利丰银楼、天宝银楼,成立以来,历年有所出售金银首饰工艺,力求精美,成色加炼千足。这一时期在地方绅士以及知识分子的推动之下,一些高尚的休闲娱乐活动也逐渐出现,如设立民众教育馆以及图书馆、体育场等。民众教育馆,集公益性、休闲性以及社会教育功能为一体并且经常组织各种集体活动,有利于提高民众素质。而图书馆、体育馆则是民国政府为建立现代化民族国家,塑造新式国民而支持的项目。这里就有四家日报社(《大通日报》《鹊江日报》《新大通报》《青锋报》)这里当时信息非常流通各商帮在大通设立商会地点。

大通的宗教,既有东方的佛教、道教、儒教,又有西方的天主教、基督教等。新中国成立前,大通地区各种寺庙、教堂竟有数十处之多。大通最具影响力的宗教是佛教,其寺庙共有十多处,其中最负盛名是大士阁和莲花寺,为九华山七大丛林中的两大丛林。

创造新式国民而支持的项目,引起各家竞争,百花齐放。在那时,大通镇与安庆、芜湖、蚌埠齐名,并称安徽“四大商埠”,和悦洲更是因其繁华被赋予“小上海”的美誉。

然而,历史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通遭受日军狂轰滥炸,城郭被毁,商贸冷落。许多古建筑在战火中化为灰烬,曾经热闹非凡的街道变得破败不堪,大通古镇的繁华戛然而止,陷入了漫长的沉寂。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通古镇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地政府和人民深刻认识到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开始了对大通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工作。

在保护方面,大通古镇被列为安徽省重点历史文化保护区,镇内众多古建筑,如天主教堂钟楼、大士阁等,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和精心的修复。这些古建筑承载着古镇的记忆,它们的存在让后人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大通古镇曾经的辉煌。

在旅游发展上,大通古镇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当地积极推进旅游项目建设,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2024年,引入“非繁城品”酒店品牌,盘活澜溪山庄原酒店项目,打造“澜溪上”精品民宿项目,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优质的住宿体验。同时,举办各种主题营销活动和文化活动,“以花为媒不负春光”“端午龙舟赛”等活动的开展,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不仅提升了古镇的知名度,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化传承也是大通古镇发展的重要一环。深入挖掘大通水龙灯、龙舟等民俗文化内涵,以及杆秤制作、剪纸等非遗文化内涵,通过开展非遗手工艺体验、传统文化主题展演等活动,另外,大通的鹊江龙舟赛、舞龙、舞狮、民谣与当地土特产如:茶干、白姜、小磨麻油、藤编、酱菜等制作工艺,驰名全国。反映出了大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多彩,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古镇文化。这些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增强了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铜陵大通古镇,乃徽商云集之地,昔年繁花似锦,生意兴隆的场景至今让人难以忘怀。大通千年古镇以成功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为契机,抓紧安徽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机遇,强力推进大通古镇历史文化旅游区的规划编制与谋划建设大通影视基地的进程,着力改善铜陵南部城区自然环境,有效整合铜陵的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丰富文化旅游内涵,打响具有安徽特色、铜陵风貌的文化旅游品牌,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吸引更多的投资商积极参与大通古镇旅游区和大通影视基地建设,迅速提升大通古镇的旅游吸引力和影响力,真正为铜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发挥引领作用,配套设施的完善同样不容忽视。实施游客中心修复工程、和悦洲道路修复工程等,改扩建旅游步道,安装监控和WIFI信号全覆盖,在S221道路延伸段修建“果蔬交易+停车”双功能停车场等。这些举措极大地提升了游客的游览体验,让大通古镇更具吸引力。

如今,当我们漫步在大通古镇的街头巷尾,依然能够感受到它曾经的繁华与辉煌。那些古老的建筑、石板路、码头,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探索百年前大通古镇的繁华,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它的历史,也让我们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大通古镇能够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实现经济的复苏和文化的传承,重现昔日的辉煌。

铜陵市大通古镇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它从一个冶铜基地发展成为繁华的商埠,又在战火中遭受重创,最终在新时代的浪潮中重焕生机。今天的大通古镇,既保留了历史的韵味,又展现出时代的活力。它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续写属于自己的光辉篇章。

作者:郭学军

【打印此页】  【顶部】  【关闭窗口】
上一条 信息:铜都凡人善举暖心头
下一条 信息:高联村龙灯的传说
版权所有:铜陵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邮政编码:244000
电话:0562-5880823 传真:0562-5880822 皖ICP备06009720号 技术支持:志扬软件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0562-1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