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先生曾说:“桐城方氏,其门望之隆也许是仅次于曲阜孔氏。”近日,有幸参加县文联组织赴义津镇高升村参观已建成并对外开放的枞阳“方园”。“方园”是规划建设的枞阳桂林方氏名人故里,建筑以明清时期徽派民居风格为主,由一个总馆“桂林第”和从方氏家族中遴选学术成就与声誉最为显著的方学渐、方维仪、方以智、方苞、方观承、方东美等作为代表的六个分馆所组成。每个馆都有一个诗意般的名称,分别是“崇实堂”“清芬阁”“此藏轩”“抗希堂”“宜田居”“东美亭”等。每个名称的背后都有说不完、道不尽的似山东曲阜孔氏名门所蕴藏着儒家文化的故事。正如“方园”正大门对联所概述“传家孝友三十世,华国文章五百年”。
“此藏轩”有“退藏于密,包容万物”之意,是方以智住处之一。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别号浮山愚者;为僧后,法名弘智、无可、药地、浮庐、墨历等。今浮山镇陆庄人。进入展馆,迎面有一尊方以智仿铜雕像,左手握有一根似佛教禅杖的木棍,跨着键步,目视前方。展厅左侧墙上有三块展板分别介绍了其子方中德、方中通、方中履的生平和学术成就。
庐墓是中国古代传统孝道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流传着若长辈去世后,晚辈尤其是长子必须在坟墓旁边搭建草房居住,守孝三年,一般至少二十七个月在墓旁端水递茶、设香拜祭,视逝者如生。桂林方氏家族有着“忠贞著于朝、孝友著于家、风义著于野、诗文著于世”的良好家风。当年方以智祖父方大镇(1561--1631)就是在为其曾祖母赵氏(方学渐夫人)庐墓期间,因伤心过度和劳累而去世的,其实离满孝二十七个月仅缺二十六天了。方以智庐父墓不忘文化传承,教导子侄。
方以智的父亲方孔炤(1591--1655),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中进士,他不但具有广博的传统文化知识,而且进一步发展了其父方大镇、祖父方学渐的易学思想,其妻吴令仪也是枞阳文化世家麻溪吴氏吴应宾之女。在方以智十二岁那年,年仅三十一岁母亲在生下弟弟方其义时染上风寒病逝。从此,幼小方以智就在十八岁寡居回家的姑母方维仪与其姐方孟式、堂妹方维则及吴令则所创办的“名媛诗社”中熏陶。方维仪通经史、谙文墨、精禅理、善绘事。“方园”中的“清芬阁”就是方维仪的室名,清芬阁门前的曲水桥头有一尊汉白玉的方维仪全身雕像。走进室内,只见在“名媛诗社”匾额下,就有穿着明代服饰活泼可爱幼小的方以智,正仰面向姑母方维仪等长辈潜心求学的一组栩栩如生蜡像群,给人一种无限遐思之感。方以智后来成为一代文化宗师、科学巨匠,与姑母方维仪苦心教育分不开的。
1617年,方孔炤任嘉定(今四川乐山)知州,作为知子莫于父的方大镇来说,对于初入仕途儿子方孔炤还是放不下心来。对如何清正廉直的做官做人做事,而不被当时明朝腐糜官场所同化,还是通过家书“勤以办职,谦以待友,慎以出言,廉以临财”方式告诫儿子。“汝今日之身,乃天下之身,非一家之身;即今日之志为天下之志。”相继寄家书达十份以上,后被方以智第三子方中履勒石于堂中,以示后人。方孔炤见贤思齐,问学于热衷传播西学的福建佥事、江西进贤人熊明遇,使随父宦游期间的方以智耳闻西学与物理学的讲论。方孔炤先后任兵部职方郎、佥都御史、巡抚湖广、后督理山东军事。1644年崇祯皇帝自缢后,他遂护送老母姚氏归隐浮山白鹿山庄终老。著有《周易时论》《尚书世论》《礼节论》《春秋窃论》《全边纪略》《抚楚疏稿》《环中堂集》等若干卷。
顺治十二年(1655年)冬,六十五岁方孔炤去逝了,方氏家族将其棺椁通过白荡湖水路用船运到方家仓这块风水宝地。已是四十五岁的方以智开始在此长达三年的庐墓。其间他将一生所学传教诸子后辈,他向长子中德讲授经史,向次子中通讲授数学、天文学,向三子中履讲授医学、音韵。因弟弟方其义三十一岁时英年早逝,还教侄子中发学诗文书画。后来三子一侄各因其长皆有建树。长子方中德毕生从事史学研究,清代文学家。年八十犹读书不倦,著有《古事比》《遂上居集》《易爻拟伦》《性理指归》《诸儒集要》《心学宗续编》《经学撮钞》《读史指掌》等近九十种。次子方中通清代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文学家、诗人,还对哲学、经学造诣深湛。他十八岁探亲至南京,遇梅文鼎、薛凤祥等著名数学家,遂结为师友;同时向西洋学者穆尼阁学习历算、与德国汤若望谈论历法。他穷十年之功,撰数学巨著《数度衍》,比《梅氏丛书》和《数理精蕴》要早几十年。他首创“对数”之说,成为中国论对数的第一人。还著有《易经深浅说》《暍方问答》《音韵切衍》《篆隶辨从》《心学宗续编》《陪翁集》《浮山文集》等。三子方中履博学多才,所著《古今释疑》一书,对经史、礼乐、法度、历象、算法、声韵、医学无所不精。其后大学士张英以其书十八卷进献给康熙皇帝。还著有《切字释疑》《汗清阁文集》《汗清阁诗集》等。侄子方中发,善草书及画,将前两代著述刊行于世,著有《白鹿山庄诗集》。
方孔炤墓葬为什么选择在今横埠镇方正村章家湾,民间流传着一段传说。当你到达方正村后方街道一打听,关于“方家仓、方家塘、方家圩、方家大墓、桂家冲”这些地名由来时,一些老人会告诉你:方家仓是指位于后方街道尽头原方正小学的位置,古时依白荡湖梢有方家大粮仓;方家大墓是指风水宝地“美女献花”的方孔炤墓葬。当年因长江与白荡湖水系相连融为一体,今浮山、义津一带的方氏一位族人在方家仓码头旁边开设茶馆,而世居当地的合明牌楼章氏一位族人长期来茶馆喝茶赊帐。其间,方氏早已请风水先生看中了背靠合明主峰,以白荡湖为明堂的这块“美女献花”人形吉地。几年下来章氏在茶馆越欠越多,无钱偿还。经双方协议,将章氏合明山予以抵押,但章姓其它族人得知,觉得偿还太多,但无奈白纸黑字。于是章姓族人动起了脑筋,在离“美女献花”吉地的上端不足百米位置,一夜之间建起了一座五神庙。到了第二天章氏拿着契约,对方氏说:“欺人不欺神,欺人不欺坟!应以合明山五神庙基为硬界,庙以下归方家,庙以上仍归章家。”当双方来到五神庙现场时,方家感到无语,加之章、方两家分别是“座上户”与“过路客”的关系。随着岁月的变迁,如今离方孔炤墓葬上端不足百米位置的五神庙又被恢复重建,最令人称奇的是庙边一个不足十平方米的水池长年不干涸且清澈见底。当代美国华裔学者余英时在《方以智晚节考》中认为“密之庐墓三年在其生命史中颇有关系。”方以智《浮山游记》开篇写道:“浮山距桐城九十里,而由大江入止六十里,合明之栾庐,瑏瑢为其中半。戴无忝从愚者庐,且周年矣。”
在方家仓的东边约两公里的刘家周庄(今横埠镇周岗村),当时居住着陈洲刘氏刘林兄弟四人等,刘林是桐城派三祖之一刘大櫆的叔祖父,刘林妻子方氏(1628--1724)是广东清远知县方孔一长女,系方以智堂妹。方以智三年庐墓其间,她应该会时常送些祭品等生活日用品与之往来,因为有时她还能与几个侄辈见见面、叙叙旧。
方以智庐墓期间,自己还著有《医学会通》《药集》《五老约》。他是明末清初一位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他的《物理小识》是一部自然科学方面的百科全书,与伽利略巨著出版时间相近,如书中关于光学实验的记载比欧洲要早一个多世纪。撰写的《东西均》,阐述三位一体的辨正法,比黑格尔的哲学思想要早一百六十多年。《通雅》一书,早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就已经传到日本、朝鲜等国。他还著有《易解》《物韵声源》《药地炮庄》《诸子燔》《几表》《浮山前后集》《浮山前后编》等。他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四大思想家。后在庐山避世为僧,辗转为浮山佛教第十六代祖师。他的文章开桐派文派的先河,其学术成果已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香港中文大学和台湾士林故宫博物院曾经分别举办了他的画展和书法展。
解放前后,方孔炤墓葬由方氏族人委托当地姓桂的人看管。可惜的是在1958年农村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兴建山塘时,因缺少大石块,才仅将其墓葬上石块及墓碑搬走。如今当地百姓何从知道三百六十多年前,从这里走出了一位曾经为父庐墓守孝三载的文化大师方以智呢?更勿论他在庐墓期间将自己的智慧与思想文化传承给后辈们。
作者: 枞阳县住建局 吴纯生 QQ:8370402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