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坛> 理论研究
 
皖江抗日根据地大江币初考
发布日期:2022-3-22 9:48:37 点击数:3155

借春节回乡之机,笔者再次赴无为市红庙乡探访新四军第七师纪念馆以及新四军第七师指挥部旧址,寻访当年大江币的历史足迹。可惜,纪念馆里有关大江币的有用资料不多,我所收获的一些史料大多来自无为收藏家协会一位藏友的口述,以及当地几位耄耋老翁零散的记忆。在此基础上,笔者又陆续收集查阅了一些相关史料,现尝试就大江币发行背景、印制过程、券别和版别以及其历史价值和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初浅的研究,以表达一名共产党员对那段光荣历史的崇敬。

一、大江币印制的历史背景

在抗日战争中,新四军在皖江建立抗日根据地,在江淮地区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同时,新四军与侵华日军还进行着另一场没有硝烟的货币战争。根据《新四军第七师》《中国共产党无为地方史》等文献以及部分新四军老干部回忆录记载,19411月,皖南事变发生,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皖中各部队奉命组成新四军第七师。1942年春,第七师相继开赴铜陵、繁昌、和县、含山、庐江、桐城、潜山等皖中、皖江地区,创建了皖中、皖南游击根据地。为统一领导皖江地区的抗日斗争,按照中共中央华中局的要求,成立中共皖赣边区委员会,后通称皖中区党委。区党委成立后,加强了根据地红色政权建设,并在无为县成立中共皖中参议会(后改为皖中参议会)。19427月,皖中参议会选举并通过决议,正式成立皖中行政公署和皖江地区抗日联合会。1943年,日、伪频繁对皖江各地进行“清乡”和“扫荡”。针对日本帝国主义“以战养战”,破坏中国抗战经济,设立银行,发行伪币,掠夺物资的罪恶行径,新四军采取灵活策略,针锋相对与日伪展开了激烈的货币斗争,抵制敌伪钞票,保护人民财产,发展抗战经济,保障军需民用。19436月,皖江抗日根据地在安徽省无为县的汤家沟正式成立大江银行,并陆续发行面值5角、1元、2元、5元、10元、20元等7种面值的“抗币”(抗战时期,抗日根据地发行的红色货币称为“抗币”),即大江银行币,简称大江币。大江币的发行,很快控制了皖江地区的金融市场,促进了根据地经济的繁荣,为根据地的抗日斗争提供有力的物资保障。

二、大江币印制的过程

1.大江币印制政策。大江银行成立后,根据皖中区党委要求,遵照“三防一基金”的政策要求发行大江币。所谓“三防”,一是防止滥发钞票和粗制滥造,每批印发数量一定要经过区党委的批准;二是防止与旧法币、伪币混杂流通,规定在流通区内禁止使用法币和伪币,并在根据地多处设立兑换所,方便军民统一兑换;三是防止敌人伪造“抗币”;“一基金”就是要求货币发行要有物资储备作为基础。由于日伪军的严厉封锁,当时根据地金、银等贵金属筹措困难,大江银行便以散存在老百姓家里的粮食以及根据地积存的食盐等物质作为货币发行储备金。这种以实物为基础的货币,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货币理论,为党在革命斗争时期红色货币的发行和新中国人民币的发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大江币的印制过程。据有关资料考证,大江币起初采用土纸木刻版单色印刷,刻版的木材要用坚硬的楮树根或黄杨树根,一副版只能印刷一至两万张,要上山找这两种树也很不容易,且用这种方法制造的纸币工艺粗糙。经过不断探索,先后改用石印、胶版印制,但仍为土法制作。1944年春,大江银行印钞厂通过上海地下党搞到一套汪伪印钞厂的钞票花边和底版,进行秘密制版。除去“储备银行”名称和金额,刻上“大江银行”的行名和“拾元”“五元”“伍角”“壹角”四种金额,制成钞票胶印底版,满足了大量印制的需要。由于敌伪对根据地的封锁围剿,所需印钞的大量专用纸张无法解决,大江银行于是建立专门印纸币的造纸厂,经过多次实验,改用桑树皮做原料,并混合颜料做成纸浆,制作出了质地坚韧,同时又有颜色的特殊“抗币”印刷用纸。在印刷机器方面,大江银行最初印制的钞票,是用脚踏的圆盘机印刷的。1945年,印钞厂规模不断扩大,人员机械增加,尤其印钞厂采用柴油机发电的电动机印刷,柴油机的回气管要冒烟,日夜轰鸣,易被敌人发现,于是调去二、三十名身强力大的民兵。改用手摇机印刷,通过反复实践,用手摇机也同样印出颜色均匀的钞票来。就这样,大江币印制工艺和纸张得到了不断改进,形成了战时独特的纸币印制技术。

3.大江币印制的防伪技术。抗战时期的金融斗争异常复杂和尖锐,日伪政权频繁制造假币,扰乱根据地金融市场。为防止敌人伪造纸币,大江银行对纸币防伪技术也进行了反复研究,最终认为要防止伪造,除印刷之外,最要紧的是纸张。那个时候,印钞票用什么样的纸张,配什么颜色等问题,每天都要研究讨论。印钞厂厂长许开良同志是经过长征的老红军,原是闽西造纸厂的工人,有一套特殊的造纸技能,造出了有颜色的色纸,这种色纸,敌人很难模仿,到19445月大江币换成胶版印刷之前,从没有发现过伪造假冒的赝品。同时,皖江根据地在大江币上盖有“单子”“双子”等特殊符号,作为防伪标识,有效地稳定了币值,加强了防伪管理。

三、大江币的券别和版别研究

根据时任大江银行行长叶进明同志《皖中地区财经工作的回忆》中记载,由于根据地面临反“扫荡”和反顽斗争双线作战,皖江根据地财政经济十分困难,财经处拿不出钱为部队采购物资,故财经处以皖中总金库名义发行了约100万元左右的本票。大江银行成立后,将本票改由大江银行发行。大江币发行后,很快便在铜陵、芜湖、巢县、和县、含山、桐城、舒城等皖江地区流通。到1943年底,大江币基本占据了根据地中心地区的金融阵地。根据《华中根据地货币史》中关于大江币的统计,自1942年至19459月,大江币累计发行有壹角、伍角、壹圆、贰圆、伍圆、拾圆、贰拾圆共7种面额,18种图案、26种版别、39种不同色别(包括“和含”“皖南”等地区性发行的纸币在内),其中,最大面额为“贰拾圆”纸币。钞票形制有横式、竖式两种,印制有木刻、石印、胶印,其中以木刻版别最多、胶印数量最大。从钞票的纸张看,用大江银行造纸厂生产的土纸印的种类最多,用进口“洋纸”和钞票纸印的数量较大。由于战时条件困难,大江币印制过程中先后出现雕刻、排版、印刷、名称、字体、图案、色彩、读法等不统一的状况,有的还加印有“和含”“皖南”等地名券,这也为今天的收藏爱好者辨别大江币的真伪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四、大江币的重要作用和历史意义

1.大江币发挥的重要作用。大江币自1942年发行第一版五角面值纸币,到19459月第七师北移开始回收,虽然只印制了短短三年时间,但为根据地经济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根据地建立初期,由于日伪军重重封锁,财政经济状况十分困难。为发展生产,改善财政状况,保障抗日物资供给,1944-1945年,大江银行开始大量印刷和发行纸币,并通过广泛宣传,使大江币在人民群众中有了良好的信誉,根据地军民纷纷把手中的伪币和法币拿出来兑换大江币,大江币迅速在根据地广泛流通和使用,根据地的经济状况日趋良性发展。在抗战时期全国的19个根据地中,皖江根据地经济建设、财政收入、人民生活以及部队供给水平等各方面均首屈一指。据新四军参谋长赖传珠的日记不完全记录,1942年底至1945年春的两年多时间里,仅七师支持给军部及通过军部转交新四军五师的现款,约达5300万元法币。其中,19441-19451月的1年间,上交现款高达4400万元。按当时国民党军队的供给标准,可供20个甲级师的1年供养,是193711-194012月,国民党政府给新四军拨付总经费的20倍以上,新四军第七师也赢得“富七师,甲全军”之美誉。可以说,从初期的经济困难到后来的“富甲一方”,大江币的发行和流通起到了重要作用。至19458月,大江银行并入华中银行,以华中银行币兑换,大江币便完成其历史使命。

2.大江币的历史意义。大江币的发行,不仅促进了根据地对法币和伪币的兑换和收集,有力抵制了日、伪、顽劣纸币对抗日根据地物资的掠夺,迅速稳定了根据地的金融秩序。同时,也促进了皖江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和发展,有力保障了新四军七师和皖江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生产和生活,为皖江根据地抗日斗争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保障,使抗日根据地的货币斗争如同军事斗争一样,在经济上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作者:翟光耀

【打印此页】  【顶部】  【关闭窗口】
上一条 信息:盛度何年从幸大名
下一条 信息:论新发展格局对铜陵道路运输从业人员供给需求的影响及当下应对策略
版权所有:铜陵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邮政编码:244000
电话:0562-5880823 传真:0562-5880822 皖ICP备06009720号 技术支持:志扬软件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0562-1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