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以来,铜陵作为示范区的城市,其出口贸易有了迅速的发展。通过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铜陵市企业收入大幅增加,出口贸易企业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出口贸易展现出新的面貌。在出口贸易发展的同时,一些新的问题也会由此产生。深入了解问题,掌握特色,发挥优势,才能促进出口贸易进一步飞速发展。
一、铜陵市的出口贸易现状
(一)铜陵市出口贸易规模
铜陵市的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占据主导地位。一般贸易出口占全市贸易出口总值的37.82%,而加工贸易占62.18%。
2011年上半年,全市出口额达3.1亿美元,同比增长154.9%;1至6月份,全市外贸进出口工作的主要特点有:一般贸易进出口总值持续增长,加工贸易增长显著;中外合资企业继续领跑,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有较大增长。全市一般贸易出口额达1.4亿美元,同比增长55.6%;
2012年以来,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深化、蔓延,世界经济复苏减速,国际市场需求下滑等多种因素影响,全市外贸面临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出口增速放缓,呈振荡走势(单月出口情况如表1所示),12月单月出口创年度新高,一改之前连续两个月出口环比收缩的困局,释放出良好信号。
2012年全市出口35,338万美元,同比下降31.97%(见表2)。其中民营企业出口总值达到18963万美元,所占比例最高,累计同比增长了23.1%。民营企业的规模以及贸易贡献有着显著的增加。2013年1月份,铜陵市的外贸总额实现迅速增长。市民营企业出口增长明显,民营企业出口额达1517万美元、同比增长20.6%,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9.7%,占比较上年同期提升33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铜陵市的出口贸易总体上正在呈现出发展增长的态势。
(二)主要贸易产品
2012下半年后,国际市场纺织服装行情回暖,受此影响,2013年1月份我市纺织企业出口势头良好,实现出口额660万美元,同比增长54.4%。1月份,我市对新兴市场东盟出口稳定增长,出口主要产品是漆包线、亚麻和钛白粉等。有色系统(含有色控股、有色股份、金泰化工、金隆铜业、金威铜业)完成出口9,592万美元。
(三)贸易结构
近年来,铜陵市出口贸易总额位居安徽省前列。贸易主体结构不尽合理,出口贸易的主体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偏弱。主要从事劳动力为主的加工型工业,在服务贸易以及以高新技术为主的高科技贸易中发展尚不够,所占比重较小。只占出口贸易的百分之四十左右。近年来,民营企业的出口额所占比重大有上升之势,占据铜陵市出口贸易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四)主要运行特点
1.民营企业出口势头良好。在多项支持外经贸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引导下,全市民营出口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努力拓展营销渠道,深度开发国际市场,取得良好效果。全年民营企业出口18,963万美元,增长23.14%,远高于整体增幅。
2.机电产品出口比重稳步提高,出口商品结构继续优化。2012年机电产品出口5923万美元,增长15.41%,高出同期整体出口增速47.38个百分点,占出口比重从上年同期的9.88%提高至16.76%。其中,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5048万美元,增长4.4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049万美元,占出口比重较上年提升3.45个百分点。
3.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量创新高。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是引进外资、提高生产力、发展外贸经济的重要手段和重要途径之一。2012年全市加工贸易完成76,499万美元,同比增长17.98%,总额创2007年以来新高,占全市外贸的比重同比提升5.72个百分点。
4.对新兴市场出口增长较快。相对于全球市场,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相对较快,再加上本地企业深入推进市场多元化,铜陵市对新兴经济体(见表4)出口总体保持较快增长,其中对东盟和非洲的出口额增加,所占比重也逐渐上升。而对传统贸易伙伴如香港,韩国和日本的贸易额下降,尤其是对韩国的出口额比上年同期下降幅度较大。
二、铜陵市的出口贸易问题
(一)产品结构问题
铜陵市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因此国家政策对于铜陵市出口贸易发展存在不利影响。2010年全市产业结构(如图)中第二产业占了绝大多数,这就使得对外出口贸易以第二产业也就是工业为主。
铜陵市主要以铜加工业等为支柱产业,产业规模不大,易受政府政策及制度的影响。就全市产业结构来看,2010年全市产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第一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小。第三产业的比重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全市的产业结构就决定了铜陵市的出口贸易结构,因此还有待进一步发展附加值较高的服务贸易和高新技术贸易。
就全省来看,皖江城市带的城市中铜陵市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这样就造成出口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相比之下,铜陵市第三产业发展还比较薄弱,发展空间还比较大。
(二)资金规模问题
铜陵市出口贸易发展中利用外资程度低,对外贸易发展资金缺口比较大。资金短缺是制约中小出口企业进一步过大自身发展规模和出口规模的重要因素。铜陵市中小出口企业扩大出口的潜力与其相对有限的间接融资渠道形成较大反差,上市公司在规模等方面与其相比较也充分体现此种反差。
(三)发展趋势缓慢
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抑制了消费需求,导致国内市场对铜需求降低。2012年以来,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逐步细化深入,货币政策也继续适度收紧,市场流动性收缩,内需不足,导致包括铜加工制造业增速放缓。
同时,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影响铜陵市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避险情绪主导市场,进而打击基础金属与原材料期货。导致伦敦LME市场期铜价格从2011年9月开始一路下挫,从最高9874美元/吨降到2012年3月15日的8500美元/吨,下降幅度已超15%(2014年2月10日为7151美元/吨),对铜陵市铜加工企业造成较大负面影响。铜加工制造业是铜陵市的主要支柱型产业,对整个铜陵市出口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带动作用。
加工利润薄弱,企业长远发展得不到保证。国际铜价一般情况下高于国内铜价,国内冶炼企业购买原材料都是用铜价结算,仅仅赚取中间环节加工费,对国际市场依赖很大,在铜价格受挫时企业只能选择囤积货物,待市场好转时再卖出,容易引起资金周转不畅。铜单价较高,企业用于购买原材料及积存货物占用的资金越来越多,既加大了财务成本,又很容易引发周转不便的态势,恶化企业资金链,长此以往,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必将产生不利影响。
企业发展的缓慢必然会影响到出口贸易发展。另外,铜陵市出口主体偏少,出口规模偏小,主要依靠六家上市公司对外贸易,对外贸易依存度偏低,对于铜陵市国民经济拉动作用小。
(四)铜加工企业出口量减少,导致铜陵市出口总值下跌
2013年第一季度,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口1906万美元,同比减少61%,金隆铜业有限公司出口425万美元,同比减少95%。上述公司为铜陵市外贸龙头企业,出口量减少对铜陵市出口贸易带来较大负面影响。
三、铜陵市的出口贸易特色
(一)一般贸易占据主导地位,进料加工贸易上涨显著
2012年,铜陵市一般贸易进出口27.9亿美元,同比下降19.6%,占进出口贸易总值的78.8%,其中出口2.4亿美元,下降14.1%;进料加工进出口总值为6.1亿美元,上涨29.3%;来料加工1.3亿美元,下降24.7%。
(二)对外贸易中外贸商品高度集中
据统计, 2012年,铜陵市外贸进出口总值为35.7亿美元,在全省排名第4位,与上年同期相比(下同)下降13.5%。其中,出口3.5亿美元,下降32%。出口商品为精炼铜、覆铜板、白银、硫酸等铜产业链产品及相关副产品,产品结构集中在初级产品加工方面。
(三)民营企业的主体作用越来越突出
从外贸主体看, 2012年,铜陵市三资企业外贸出口总值为7599万美元,所占份额为21.57%;国有企业外贸总值为8776万美元,所占份额为24.83%;民营企业所占份额较大,外贸总值为1.8963亿美元,所占份额为53.6%。由此可见,民营企业的出口总额占铜陵市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其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
(四)外贸及口岸业务发展空间较大
由于铜陵市对铜矿砂进口依赖较大,使得下游产业链相对薄弱。目前,铜矿砂加工及冶炼仍是铜陵市的支柱产业,辅之以精铜粗加工等。企业本身发展受铜价涨跌影响较大,在国际市场铜价格波动时,就会影响铜矿砂的进口量值,从而使外贸总值产生较大波动。铜陵市铜产业链中下游加工企业,如铜陵顶科镀锡铜线有限公司、华纳国际(铜陵)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等,虽具有一定规模,但这些企业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对铜原料的需求量还较小,铜产业深加工发展规模和速度,严重滞后于铜矿砂的加工及冶炼。但正因为处于起步阶段,这些企业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发展进步的空间很大。
四、发展铜陵市出口贸易的对策分析
针对铜陵市出口贸易发展现状以及其问题和特色的分析,为促进铜陵市出口贸易进一步更好发展。需要提出一些相应对策来发展优势产业,解决遗留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发展。
(一)积极鼓励新兴产业发展,改善当前进出口贸易商品单一现状
铜陵市主要进口商品为铜精矿、粗铜,主要出口商品为电解铜、精炼铜及其衍生产品,方解石、生石灰、丙二醇等,品种较为单一,科技含量不高。因此建议市相关部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市场竞争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生产企业,多引进电子等新兴产业,促进地区经济科技化、集中化发展。
(二)优化口岸环境,争取更多业务“回流”
近年来,在合肥海关“量质效并举”税收工作方针和积极服务安徽地方经济发展的工作思路指导下,铜陵海关全面推行“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模式,出口分类通关成效显著,给进出口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带动口岸业务全面发展。目前铜陵海关主要转关口岸为南通海关、外港海关、新生圩海关和洋山海关。政府口岸管理部门,一方面应该加强与南通等口岸的沟通和协调,巩固和扩大区域通关成果;另一方面广泛宣传铜陵口岸联检机构的服务优势,加大口岸管理设施投入,促进我市更多企业在铜陵口岸办理通关业务。
(三)抓住承接产业转移机遇,推进行业多元化战略
一是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向。铜产业在今后一定的时期内,仍将是铜陵市主要的支柱产业,发展空间广阔。政府应当引导投资者将资金投入铜材加工、电线电缆业、精密电子产品开发生产、电子信息产业等高附加值低污染产业;二是建立和规范废铜等拆解园区。引导企业投资废铜回收、拆解企业以补充铜资源;三是推进出口产品多元化,大力发展农药、化肥、苎麻布等产业,促进更多的特色产品出口。
(四)突出地域特色,做大做强铜产业
有色金属尤其是铜业是铜陵市发展工业的优势也是其重点所在。提高铜产业企业竞争力是促进铜陵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要突破资源瓶颈,同时要降低对铜矿砂进口的依赖,为此必须多管齐下。一是深入挖掘国内铜矿资源潜力,目前,中国铜资源虽然较为紧缺,在铜价大幅飙升之后,加大对过去尚未开发的贫矿及一些交通设施落后、前期投入较大铜矿的开采潜力;加强对国内铜矿资源尤其是中西部地区铜矿资源勘探和开发力度,提高国内铜矿利用率;二是积极利用国外资源,通过购买、投资开采国外铜矿等方式建立中国的铜资源储备供应基地,以解除国内市场铜价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的不利因素;三是充分有效利用再生铜资源,不断加大国内废铜资源的回收和保护力度,整顿小冶炼企业过多而产生重复投资、污染等社会经济问题,促进再生铜行业健康发展,逐年提高再生铜产量的比重。四是充分运用多种工具,转移市场风险。目前,上海期货交易所已经成为仅次于LME的全球第二大铜定价中心,沪铜期货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要进一步增强影响力,取得全球定价权,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铜陵市铜行业的生产、贸易、消费商进入国内铜期货市场,使沪铜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样才能促进铜陵市铜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从而使铜企业变成全市的特色和优势企业。并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出口。
(五)抓住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机遇,更好地服务于全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与壮大
近年来,铜陵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经济外向发展,全力扶持铜陵有色企业的“双闪”项目,进一步扩大铜陵出口总量。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做好项目的跟踪服务和业务对接,将这些新项目转化为铜陵市外贸的增长点,为铜陵市外贸经济的发展增强后劲。
创新机制,完善服务,优化环境。一要建立和完善外贸促进机制,大力争取并切实用好国家和安徽省现有的和即将出台的出口促进政策,进一步完善铜陵市外贸促进政策,逐步扩大铜陵市出口促进资金规模,进一步完善外贸促进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效应。二要加强与财政、税务、外汇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确保出口退税及时到位。三要加强与银行、金融系统的协调,完善银企对接联席会议制度,帮助铜陵市中小型出口企业,及时妥善解决融资困难问题。四要开辟信息绿色通道。
(六)整合资源,畅通渠道,开拓市场
过去几年中,铜陵市的出口贸易渠道较少,导致容易受到国内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因此,扩大出口贸易渠道变得尤为重要。一是要多利用展会平台,充分利用华交会、广交会、高交会、东北亚博览会、东盟博览会以及国际博览会等贸易平台,推动企业尽快走向国际市场;二是要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在线华交会、在线广交会、安徽出口商品网上交易会以及国内、国际注明贸易网站,帮助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三是要推行外贸代理制度,实施贸工一体化,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提高铜陵市地产品的出口比重。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出口贸易在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出口贸易的发展也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铜陵市作为皖江城市带上的一颗明珠,其有色金属尤其是铜的冶炼加工颇具实力。但其在出口贸易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我们相信,通过政策扶持和企业自身的努力,积极改进技术,积极引进外资,吸引出口导向型企业入住,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并向皖江城市带其他城市学习,吸取经验教训,铜陵市出口贸易定能迎来可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美好明天。
(本文系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课题《皖江城市带出口贸易研究》[编号sk2013A01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