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都策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坛> 铜都策论
 
关于正确处理铜陵现阶段经济发展的若干关系
发布日期:2014-04-18 18:03:24 点击数:1712
 

  铜陵目前仍处在工业化后期阶段,仍处在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巩固提升阶段,仍处在转型发展、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节点,仍处在产城一体、城乡一体、港城一体发展的关键时期。

  一、正确处理新型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

  铜陵要加快转型发展、加速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新兴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传统产业是支撑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是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支柱。

  近几年来,我市按照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要求,一方面,重点发展铜基新材料、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现代物流和文化创意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着力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上实现新突破。尤其是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资源得到了较大化利用。铜陵的实践证明,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不是替代与被替代的关系,而是齐头并进、互为动力、互为补充、协同融合、共同发展的关系。

  铜陵作为老工业城市,传统产业占有较大比重,我们要始终坚持“转型升级传统优势产业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两条腿走路,不能顾此失彼。传统产业并非都是夕阳产业、落后产业,转型升级照样能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做好对接央企工作,尤其要以更宽松的环境、更优惠的政策鼓励民营经济发展;要坚持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和发展配套企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突出延伸铜产业链,形成倍增效应。

  二、正确处理好总量与结构的关系

  为确保铜陵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发展,就必须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总量与结构的关系。总量的扩大会引起结构的变化,结构的优化会带动总量的增加。扩大总量必须以优化结构为基础,优化结构必须以扩大总量为目标,在优化投资结构、优化项目选择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扩大总量和优化结构相辅相成,使经济发展更具稳定性、更有竞争力。

  对于铜陵这样的城市而言,必须要立足现有基础,充分挖掘潜力,坚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铜陵自身的产业优势和特色。铜陵因铜立市,铜产业在我市经济结构中占比高是我市特色的体现。铜陵现在产业的突出矛盾是工业化率高,而工业化水平又不高,工业中的产业层次低端性问题日渐显露。因此,铜陵把握总量与结构关系的基本立足点,就是要注重特色产业的发展支撑,不断扩大总量,按照“发挥优势、重点突破”原则,抓住铜产业链延伸这个重点,把铜基新材料产业作为首位产业优先发展,努力塑造与众不同的个性城市。

  三、正确处理好二产与三产的关系

  二产是三产发展的基础,三产是二产升级的支撑。可以说,没有研发设计的制造业是没有灵魂的制造业,没有现代物流的制造业是血脉不通的制造业,没有市场营销的制造业是盲聋哑瘫的制造业,缺少现代服务业支撑的制造业是高成本、低竞争力的制造业。

  从我市实际情况来看,相对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服务业发展比较滞后,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效益增加的“瓶颈”。现在我市工业企业的科技研发多数还受制于人,生产、储运、销售等基本没有分开,生产经营成本普遍较高。所以,我认为,必须依托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尽快提高研发、物流、营销服务的水平,争取把生产性服务环节的利润更多地留在本地,走出一条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联动并进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大力推动科研开发、产品设计、工程规划、技术推广、环境监测等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形成支撑先进制造业高端发展的服务体系。当前,我们要重点培育和发展现代物流业,尤其要在铜陵一桥和二桥之间构建临港产业带,推动港口与腹地的结合,努力把铜陵建设成为以现代化仓储为基础,以集装箱业务为中心,立足皖中南、呼应上海武汉、面向国内外航运业务的区域性港口物流中心,努力使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二产向二、三产业协调转变,加快形成“三二一”产业格局,引领城市未来发展。

  四、正确处理好城乡关系

  近几年来,我市认真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1+9”方案、户籍制度改革“1 +12”方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1+8”方案、党建“四百工程”等,带动了城市人才资金、企业项目、公共服务等资源向农村流动,有效地推动了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但城乡蕴涵的优势、潜能还没有激活,尤其在经济方面还存在大部分靠行政推动、财政资金无偿支持的现象。因此,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构建“党建搭桥、城乡共赢”的长效机制,通过全市各级党组织、城乡联合党组织、尤其是农村村级党组织服务能力的提升,促进城市的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与农村的企业、劳动力、土地、生态等各种资源相结合,大力发展产业项目,实现城乡共赢发展,这是推进我市城乡一体、产城一体和建设美好乡村的需要。

  因此,为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建议以提升全市各级党组织、城乡联合党组织、尤其是农村村级党组织的服务能力为抓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发展农村产业项目为目的,通过党建牵线搭桥,组织引导城市的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资源与农村的土地、劳动力、物产、自然环境等要素紧密结合起来,城乡合作共建现代农业项目和“菜篮子”基地、花卉苗木基地、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服务业、现代都市休闲农业等,促进城市资源自身的优化,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双方发展的融合与共赢。

  五、正确处理全面规划与打造特色的关系

  规划是纲,建设城市必须规划先行。规划应依据当地实际,找准城市定位,打造特色,避免“千城一面”。特色是一座城市的神韵,城市唯有特色才有生命力、竞争力。一个没有特色的城市很难有魅力,其综合竞争力也不会强。

  我认为,必须立足国内外经济发展大势,着眼于铜陵城市未来1020年的发展,准确把握铜陵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发展路径上,要按照培育“现代工贸港口城市”的需要,采取“跨江发展、三个一体”的发展路径。“跨江发展”的战略意图,就是对接合肥,努力将枞阳东部五镇即老洲、横埠、周潭、钱铺、陈瑶湖镇等周边乡镇划归铜陵,以适应铜陵城市扩张的需要,使铜陵的江北新区成为合肥经济圈通江达海的“战略平台”;“三个一体”的战略目的,就是坚持以“产城一体、城乡一体、港城一体”为大方略,形成一个全新的规划和政策体系。在城市规模上,依据现有城区面积和人口现状,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规模,近期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80平方公里,人口达80万;远期到2030年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达100万。在空间结构上,就是按照打造“中国生态山水铜都”的要求,“大写一个人(一主两副类似一个人字),奔向新未来”。具体而言,就是按照“一主两副、一城四区”的布局规划建设城市。尤其要大力实施环境立市战略,突出建设好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进一步发挥市场作用,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企业和全社会节能减排内生动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绿色发展,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让铜陵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路更净,力争早日把铜陵建设成为最适宜人居的城市。(作者: 方 元)

【打印此页】  【顶部】  【关闭窗口】
上一条 信息:铜陵市居民家庭信息消费情况调查
下一条 信息:铜陵市出口贸易的现状、问题与特色分析
版权所有:铜陵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邮政编码:244000
电话:0562-5880823 传真:0562-5880822 皖ICP备06009720号 技术支持:志扬软件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0562-1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