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漫笔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坛> 社会漫笔
 
远去的小渔村
发布日期:2022-08-18 14:31:48 点击数:1264

2022年7月拍摄的远去的河南嘴小渔村

近日,我又来到曾经工作过14年的铜陵古镇大通,伫足在大通老渡口一处台阶上,举目眺望位于青通河与鹊江交汇的河南嘴小渔村,昔日的小渔村和岸边渔罾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平地和一根红白色的航标柱。望着远去的小渔村,我的思绪回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中叶……

曾记得,我是1981年10月下旬从重庆某部转业被分配到大通镇工作,当年的河南嘴小渔村叫渔业公社,1984年乡镇机构改革,渔业公社撤销,人员编制编入大通镇,小渔村也改为河南嘴居委会。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与小渔村的干部和渔民有了零距离的接触,尤其是在与小渔村德高望重的张大信老干部,以及当年任职的高帮本、金山、叶来华、高淑贞、周英才等干部的交往中,从他们的言谈中陆续了解到河南嘴小渔村的发展与变迁。

河南嘴小渔村渔民捕鱼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从明代洪武年开始,小渔村便有高、张、朱、吴、孙、史、叶等七大姓氏定居在河南嘴,以捕鱼虾为生。渔民们捕鱼的工具多为渔罾、渔网(拖网、撒网、鱼花网)、挂鱼钩(滚钩)、裤脚笼、虾笼、鳝笼等。在大通古镇上至今流传着河南嘴小渔村“撒网撒得腰杆勾,不如高家一罾兜” 和“撒网十网九网空,老张一网定成功”的“高家的罾,张家的网”的传奇故事。

随着长江水族资源的逐渐枯竭,当地政府为了河南嘴小渔村渔民的生存出路,在20世纪70年代,将离大通镇5里的鸡冠山的一处湖滩,改造成5000亩的水产品养殖场,定名为白浪湖养殖场,部分渔民开始上岸在鸡冠山安营扎寨,实行人工水产养殖。在我的记忆里,20世纪80年代河南嘴小渔村,渔民从事的主业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即:继续采用罾、网(撒网、迷魂阵)、挂(滚)钩在江河捕鱼虾,从事水上运输和人工水产养殖。


2017年6月拍摄的河南嘴小渔村

自从河南嘴小渔村划归大通镇管辖之后,因工作关系,我走进了小渔村,当年的河南嘴小渔村定居着上百户渔民,基本是砖瓦结构的民房,有的是两层小楼房,还有一所河南嘴小学校。由于小渔村与大通老街之间有一条青通河相隔,小渔村的渔民到大通老街和回小渔村,以及人们到河南嘴小渔村的唯一交通工具是小木船。

在小渔村,记得我写的第一篇稿件是渔民于保年为两个儿子聘请家庭教师的消息。那是1985年元月初,在副镇长李斌的推荐下,我来到于保年的渔船上,采访他聘请家庭教师的前因后果,写了一篇小通讯寄到《铜陵报》社。负责这篇稿件的编辑是王洪启老师,他将我这篇小通讯改为300多字的消息,放在1月8日《铜陵报》的报眼上。眉题是:不愁没钱花 就愁没文化;主题是:捕鱼专业户于保年聘请家庭教师。这篇消息获得《铜陵报》1985年度消息类一等奖。这篇消息见报后,还引起《半月谈》杂志的冯记者关注,冯记者专程来到大通镇,我陪他采访于保年,后来,于保年聘请家庭教师的故事,真的登上了《半月谈》杂志。

后,我还陆续采写了渔民吴友根和另外一个姓杨的渔民深夜在大通羊山矶江面上,冒着生命危险勇救落水菜农的感人事迹;渔民高根保大胆承包白浪湖养殖场,以及小渔村的渔民多次将误捕的国家一类保护水生动物中华鲟,主动放回长江的故事等等。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我感悟到小渔村的渔民在新中国的阳光滋润下,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身上处处闪烁着善良、淳朴、诚信、忠厚,以及敢于冲破千百年来“渔民不救落水人”的陈腐观念的高贵品质。

然而,河南嘴小渔村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渔罾。渔罾,河南嘴小渔村渔民称之为“生命之罾”。因为,渔罾是小渔村渔民的亲密伙伴,是渔民勤劳的见证。对河南嘴小渔村渔民来说,没有渔罾,就没有生活的源泉。这里的渔民往往因为能制作一张称心如意的渔罾,而增添许多生活的勇气和智慧。“扳罾得顺手,越扳越有劲”。在20世纪50年代,河南嘴小渔村的渔民在青通河里曾一罾扳起800多斤黄姑鱼。1988年金秋时节,我曾见到高家兄弟俩,用船头罾在青通河上一罾扳起105条鲢鱼。

河南嘴小渔村的渔罾大体说来可分为三大类:岸边罾、船头罾和拦河罾。岸边罾多数是有固定地点,大的有一两丈,小的只有一两米;船头罾是安装在小木船上,用4根或2根毛竹支撑起的渔罾,可以划着小木船在青通河或鹊江江面上来回流动扳罾;拦河罾则是用渔网把整个一段河面拦腰截断,可谓是小渔村渔民最大的渔罾。可惜的是,我曾用傻瓜照相机拍摄青通河上的船头罾和拦河罾老照片再也找不到了。

记得孩提时代,我时常在鹊江边看渔民们扳罾,有时也拿着活动的小渔罾跟在大人后面学着扳罾,嘴里还不断地念着母亲教给的“扳罾歌。”“扳罾,起罾,扳条大鱼十八斤,大鱼送隔壁,小鱼自家吃……”我在大通镇工作期间,还能看到河南嘴小渔村渔民们扳罾的身影。每当看到青通河上渔罾点点,渔民们扳罾、起罾,忙忙碌碌的情景时,总要唤起我儿时的回忆。每当西边的天空燃烧着一片桔红色的晚霞,我看见,一阵阵微波荡漾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尖上的霞光,就像一片片燃烧的火焰,闪烁着,流动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又在闪烁着,流动着,涌了过来。船儿在浪尖上荡悠着,罾儿在霞光中晃动着,鱼儿在罾里蹦跳着,欢乐的渔歌在故乡青通河畔久久地飘荡着。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在河南嘴小渔村的嘴尖上,与岸边罾留影的老照片

而如今,随着长江大保护,河南嘴小渔村走到了历史的尽头,最终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再也看不到青通河上“渔罾最碍船”的繁荣景象了。远去的小渔村,以及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在河南嘴小渔村的嘴尖上,与岸边罾留影的老照片,只能留存在我的记忆里。

作者:詹敬鹏

【打印此页】  【顶部】  【关闭窗口】
上一条 信息:写在中秋节前夕
下一条 信息:当好全程服务的“店小二”
版权所有:铜陵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邮政编码:244000
电话:0562-5880823 传真:0562-5880822 皖ICP备06009720号 技术支持:志扬软件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0562-1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