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铜陵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坛> 聚焦铜陵
 
御赐牡丹的初步考证
发布日期:2021-11-3 8:15:15 点击数:2062

铜陵市义安区天门镇御赐牡丹,雄健挺拔,蔚然成树,根深、枝繁、叶茂、花红,是北宋盛度留给盛氏家族的宝贝,亦是铜陵人民的一宝,受安徽省古树名木的保护。但历经千年的国色天香,也给我们带来一团一团迷雾。

记录盛度御赐牡丹的历史资料不是很多,主要来源于《五松盛氏宗谱》和池州及铜陵的一些地方志。但围绕盛度御赐牡丹的疑问却很多,比如:盛度何时得到的,哪个皇帝赐的,哪里的牡丹,什么品种等等,宗谱和方志的寥寥记载很难寻求出所有的答案。好在《五松盛氏宗谱》历修七序俱全,渊源可考。借此,笔者可以就一些主要问题与大家一道进行探讨。

一、盛度御赐牡丹自宋历代有记载不容置疑

盛度家于端拱年间迁徙铜陵。盛氏祖先高度重视本族人优秀事迹的记载和宣扬,以及血缘关系的世系繁衍。天圣三年(1025年)在铜陵修了盛度在世时的第一本宗谱。序中重点讲述了:“盛氏子孙散居于天下,望汝南,兴广陵,徙舒州,居铜陵,富贵显功名……”实事求是地讲这篇序中没有谈到盛度御赐牡丹的事。《南宋绍兴十年庚申孟秋之吉谱序》,这是盛氏家族在铜陵修的第二本家谱,与盛度离世相距不足百年。序中说:“盛氏由来旧矣,得姓之先出自周召公,盛国之后望郡汝南,子孙以国为氏,世代流芳,簪缨不替,传至二十七世,尚泰公偕季弟尚亨公迁于池之邑铜,以积累之仁,得山水之胜,遂为国朝望族焉。……亨子度,字公量……真宗朝出使陕西,参质汉唐故地,绘西域图以献,天圣中入翰林转升兵部尚书,兼工部事,拜参政,谥曰:文肃。当时,奏辞终老还乡。承恩:赐衣锦通显(通显:位高名声大)容图,六部送别,诗集、写真容序于金册,一时金友、王昆并登宰辅,天下皆贵重之余忝入翰林,景仰前哲,稔知明德……

这段话里,与盛度御赐牡丹有关的关键是“奏辞终老还乡”时,“承恩:……六部送别……”谱中另记载六部送别时,有位礼部官员江渊为盛度赠诗一首:“牡丹敕赐羡荣归,史册名标更有谁?补牍尚期传谏章,东风驿路自今稀。”

诗的大意是:非常羡慕你带着皇帝赏赐的牡丹荣归故里;这种名标青史的事还有谁能做到?忠贞事君的典故、向皇帝进言的谏章今后恐怕没有了,天长路远通往京城的大道上也很难看到你的身影了。

  从六部江渊的送别诗中可知,盛度的确有一株皇帝御赐的牡丹,荣归故里时带回了家乡。

另据《盛度与御赐牡丹》“朝廷重臣赠诗话别”记载,宋枢密院王德用:“上林远贡天香种,石洞旋分国色姿。优渥异常光史册,芳名千古与花垂。”王德用系盛度在宋王朝知枢密院事时的同事。欧阳修有一诗也可例证:“谢阙非商隐,还家为老亲。忠贞心已尽,孝笃性犹真。花向庭闱种,人沾雨露新。知君从此去,乐事在天伦。”欧阳修系盛度的外孙女婿,对盛家的事应有所知晓。

元代,盛氏族谱序作于时至正十二年壬辰一阳吉旦,是赐进士出身中宪大夫知台州府鲁齐鲍云龙作的序,盛度:“……真宗朝奉使陕西获牡丹数本入贡,上嘉其德服远人,先尽臣节,绘赐荣图,赐(锡)宴宠赍,仍赐牡丹一本,归以奉亲,用全臣子忠孝之道。遗种、遗像,迄今尚存……

至正,是元惠宗孛儿只斤妥帖睦尔的年号,也是元朝最后一个年号。元年1341年,末年1370年,至正十二年应是1352年。

这是盛氏族谱中最早,也最为明确、较细致记录盛度御赐牡丹的文字。地方志多以这种说法为准。这里,不仅说明了牡丹从何处而来,皇帝因什么原因赐盛度牡丹,并强调这棵御赐牡丹虽然已过300余年“迄今尚存”。

明代,嘉靖甲辰(1544年)岁春二月吉旦,贵池眷末太学生东庄胡大武撰《石洞重修序》时说:“……其二十八世祖度公为宋名宰相,甚得上心,钦赐牡丹一本,至今尚存。春日华(花)盛开,香色异……

清代,《铜陵县志(乾隆版)》列传:“宋,盛度,字公量……补济阴尉,历官试学院直史馆,迁尚书屯田员外郎,奉使西夏,天圣间,迁翰林学士,先在陕得牡丹数本,入贡,上嘉其德服远人,图容御赞,赐宴宠赠,还赐所贡牡丹一本。今其花蔚然成树,一开数百朵,世世培植不替……

《铜陵县志(乾隆版)》不仅将盛度纳入本地的名人记载,而且因袭了盛氏宗谱关于御赐牡丹来历的说法,描述了当时御赐牡丹的情况:“今其花蔚然成树,一开数百朵,世世培植不替。”

宋、元、明、清,盛氏历代修谱,请名人名士写序多有类似记载。明代嘉靖甲辰,贵池的太学生胡大武在《五松盛氏宗谱》“石洞重修序”中强调:“石洞盛氏,家多显宦、代有闻人,其相传之谱,具有考证,不妄耳。如,其二十八世祖,度公为宋名宰相,甚得人心,钦赐牡丹一本,至今尚存。”

历经宋元明清,家谱和方志记载连续不断,盛度有御赐牡丹之事应该不容置疑。

盛度御赐牡丹系今之国内古牡丹佼佼者

中国古牡丹不多,最有名气、历史最长的,眼下当属这几棵牡丹:江苏盐城便仓枯枝牡丹、山西古县三合牡丹、河北柏乡汉牡丹。河北柏乡汉牡丹相传与汉武帝刘秀有关:两汉之间,王莽篡夺汉室江山后,为斩草除根,派兵追杀汉室宗亲刘秀。一天一位身着战袍,风尘仆仆、汗流浃背的将军打马扬鞭,直向北郝村而来。正是兵荒马乱的年月,村民们谁也不敢多事,都吓的赶紧关门闭户。将军下马,挥汗敲门,央求给碗水喝,找个地方躲避一下,哪怕有个破屋旧庙也好。有村民隔着门说,这村一没井,二没庙,你快往村外跑吧。将军无奈,长叹一声:“北郝村有一景,也没庙也没井,土地爷住在墙窟窿。”话音刚落,村外风烟滚滚,旌旗蔽日,战马嘶鸣,眼看追兵将至。将军深知处境危险,急忙打马扬鞭,向前跑去,在村头见一断墙寺院,遂跳了进去。“噗通”一声,昏倒在花下。说也奇怪,这花“唰”地一下疏枝展叶,把这位将军遮盖的严严实实,追兵赶来、在寺内东寻西找,不见将军身影,又见白马向前跑去,便命士兵紧追。过了半个时辰,昏迷中的将军被阵阵花香催醒,睁眼一看,自己原来躺在花丛中,顿觉心旷神怡,饥渴消失,精神抖擞,跃马而去。那位将军就是后来在柏乡鄗南千秋亭登基的光武帝刘秀。光武帝刘秀称帝后,巡视河北时,经过柏乡有感而发,题咏牡丹诗一首:萧王避难过荒庄,井庙俱无甚凄凉。唯有牡丹花数株,忠心不改向君王。

汉代牡丹之名由此而得。

山西古县三合牡丹为唐代牡丹,距今已1300余年。据花卉专家考证,古县三合村的这株白牡丹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野生白牡丹,株高2.3米,冠幅33.2平方米,丛围16米,白牡丹每年"五一 "前后开花,花瓣白色晶莹,蕊似金屑飞舞,花底带血色红晕,香气逼人,远观如玉树临风,近赏如仙女起舞,暗香浮动,四株芍药花环伺四周,亭亭玉立。

在当地百姓心中,一直把白牡丹敬若神明,每逢花开季节赏拜之风日盛,牡丹仙子有求必应,造化乡里,美名千载传颂,远近闻名。

江苏盐城便仓枯枝牡丹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人文底蕴,据历史记载,这里的枯枝牡丹原于洛阳,北宋末年,苏州枫桥人卞济之,曾任陕西参政公,为官清廉。宋亡后,隐退江南,为避战乱,又举家迁至东溟(今盐城便仓),并携洛阳红、白两株牡丹植于园内,取其红者,以示报国忠心,取其白者,以示为官清正。卞氏后裔卞元亨随张士诚起义,成为吴王的部将。朱元璋打败张士诚后,元亨隐退家乡。朱元璋闻卞元亨的才名,多次征召,卞元亨隐居不出。朱元璋一怒之下,将他发配辽东边境。这一走就是十年,牡丹十年未开,十年后元亨得赦归来,牡丹再次开放。他百感交集,写下了《戎归》一首:“丈夫志远遍天涯,一跨辽东忽到家,荒径尚存苍翠柏,故园尤有牡丹花。文章自古浑如梦,勇略于今谁共夸?回首风烟成往事,乐夫天命何复嗟!”同时,有感于爱妾10年相守之情,又题咏牡丹两首:“牡丹本是亲手栽,十度春风九不开,多少繁华零落尽,一枝犹待主人来。草唐松菊晚凋残,独有西园旧牡丹,自是枯枝存劲节,依依唯念故人还。”

盛度御赐牡丹的来历主要有这几种说法,一是奉使陕西回来皇帝所赐,二是终老还乡时皇帝所给的恩惠,三是出使西夏回来皇帝所赐。这几种说法那个对那个错?先暂且不论,后面专门论述。

宋史记载:盛度“奉使陕西,因览疆域,参质汉唐故地,绘为《西域图》以献。改开封府判官,坐决狱(判决诉讼案件)失实降监洪州税……”盛氏宗谱记载:盛度“真宗朝奉使陕西获牡丹数本入贡,上嘉其德服远人,先尽臣节,绘赐容(荣)图,赐(锡)宴宠赍,仍赐牡丹一本,归以奉亲,用全臣子忠孝之道。”再看:《北宋经抚年表》“景德元年(1004年)闰九月,度谪洪州 ”。按盛度御赐牡丹来历的第一种说法,根据以上几点,可以推断盛度得皇上御赐牡丹应在1004年前,那么这棵御赐牡丹距今约有1020年。

按盛度御赐牡丹来历的第二种说法,盛度致仕时皇帝赏赐的牡丹,《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二记载:仁宗庆历元年(辛巳,1041),是年七月“资政殿学士、尚书右丞、知应天府盛度为太子少傅致仕……”那么这棵牡丹也有980年,约千年。

“大江逶迤长万里,牡丹御赐生千年。”盛度御赐牡丹从文化历史的角度,以生长时间的长短来看,完全可以迈入中国古牡丹的第三位。

三、盛度御赐牡丹来历的三种说法分析比较

前面讲过,关于盛度御赐牡丹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是奉使陕西回来皇帝“赐所贡牡丹一本”,二是奏辞终老还乡皇帝所给的恩惠宠赍,三是出使西夏归来皇帝所赐。这三种说法那个更可靠些呢?

最早较为详细记录御赐牡丹来历的是至正十二年,赐进士出身的中宪大夫知台州府山东人鲍云龙为《盛氏族谱》所作的序:盛度“真宗朝奉使陕西获牡丹数本入贡,上嘉其德服远人,先尽臣节,绘赐容(荣)图,赐(锡)宴宠赉,仍赐牡丹一本,归以奉亲,用全臣子忠孝之道。遗种、遗像,迄今尚存。”

至正十二年,至正,是元惠宗孛儿只斤.妥帖睦尔的年号,也是元朝最后一个年号。元年1341年,末年1370年,至正十二年应是1352年。这段文字虽然不长,但是讲清了:

1.御赐牡丹从何而来。盛度“奉使陕西获牡丹数本入贡”。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盛度出使陕西勘察的过程中获牡丹数本,也就是数棵牡丹;二是盛度将自己在陕西所获数本牡丹悉数都献给了皇上。

2.皇帝因何要还赐牡丹给盛度。一是“其德服远人”。盛度出使陕西环境恶劣、路途艰辛,他忍辱负重以自己良好道德品行让西北边境的士民及外族人信服。二是“先尽臣节”。这一点主要体现在盛度的忠君上,出使陕西所获珍贵“牡丹数本”自己不留一棵,悉数贡献给皇上,忠君之心可让天鉴。三是最为关键任务圆满。据《北宋宰相盛度是个什么样的人》文章中说,盛度奉使陕西应是咸平年间,咸平年号从998年到1003年。当时,“契丹袭扰北地边境,为加强备战,朝廷派官员勘察西北边境。此次考察不仅要穿行偏远高寒之地,还的深入辽国边境腹地,运气不好的话还可能遭遇如狼似虎的契丹游骑,此重任落到了老实人盛度的肩上。盛度在西北边境忙活了半年,几次死里逃生,取得了丰硕的考察成果。回京后,真宗召见盛度询问当地地理情况,盛度如数家珍,应答如流,并呈上了自己亲笔绘制的《河西陇右图》。真宗大喜,称赞盛度博学”。

皇帝龙颜大悦,盛度获赐容图、赐宴、赐牡丹等宠赉。宋史《盛度传》:盛度“奉使陕西,因览疆域,参质汉唐故地,绘为《西域图》以献。改开封府判官……”从享受屯田员外郎六品的小小底层官升任为首都东京城的二把手,这么重要的位置给盛度,就是与这次出使陕西献数本牡丹和《西域图》有关,那么“还赐贡牡丹一本”的顺水人情,更是小事一桩。

3.宋真宗赏赐牡丹的真实目的。一是借花献佛。从盛度所贡的数本牡丹中抽出一本,让盛度“归以奉亲”,激励盛氏家族的忠君之情。二是“全臣子忠孝之道”。忠,要听命于皇帝;孝,要敬亲、侍亲,为人子者勿忘父母恩、兄弟情。“非孝子不忠臣”。一个人只有对自己的父母孝顺,才会对君王忠诚。宋真宗就是想利用这棵牡丹把盛度打造成忠孝两全的典范,鼓励要求自己的属下向盛度学习,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国就要忠君报恩。

盛度御赐牡丹来历的第二种说法:盛度告老还乡皇帝所赠牡丹一本。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是盛度终老还乡时礼部官员江渊给盛度的赠诗,其中那句“牡丹敕赐羡荣归”,这句诗的大意:非常羡慕你带着皇帝赏赐的牡丹而荣归故里。包括王德用的诗:“上林远贡上林种,石洞旋分国色姿。优渥异常光史册,芳名千古与花垂。”

二是铜陵的传说。据盛昌明收集,这个传说载于《盛度与御赐牡丹》:公元1038年,盛度因年老辞官。在荣宗耀祖、荣归故乡时,由江宁经南(南京)浔(九江)古道,返回故乡——铜陵县石洞耆(今天门镇)汪冲村,一路吹吹打打,风风光光,辉辉煌煌,非常热闹。簇拥着,一部八抬大轿(轿内摆放的御赐牡丹一本)在前,缓缓走来;一部青衣小娇随后,路过晋代的古镇顺安临津驿时。旌旗招展,香案排队,三声枪响,金鼓齐鸣,夹道欢迎。驿丞率领全镇百姓,躬身下拜,行三拜九扣的大礼。礼毕,只见一乘青布小轿,在驿丞门前广场,轻轻地停下。一个老人家和一个小书童,搀扶着盛度走出轿来。他慈眉善目,身体肥胖,怀着浓浓的乡情,向众乡亲,连连拱手致谢。九品官驿丞,慌忙起身,将相爷请入驿站大厅,正准备热情地接风宴请。谁知相爷,只饮了一口茶。而后起身告辞,上轿启程。仍是大娇在前,小轿随后,径直远去。昌明还说:“民间对此传说,至今津津乐道。”

这个传说,戏曲性较强。方光明《说说铜陵盛度与御赐牡丹》,王福元黄梅戏《御赐牡丹》都沿用并强化了这个传说。很显然,这个传说是在江渊那句盛度告老还乡带牡丹荣归故里诗的具体演绎。

盛度御赐牡丹来历的第三种说法:方光明在铜陵广播电视台讲《说说铜陵盛度与御赐牡丹》:据(五松盛氏宗谱卷一):“上嘉其德服远人,克尽臣节,绘赐容图,赐宴宠赠,仍赐牡丹一本,归以奉亲,用全臣子忠孝之道。”仁宗皇帝奖励他出使西夏,安抚边民有功。

从盛度御赐牡丹来历的几种资料对比来看,第一种文字记载较多,可信性较强。第二种虽有江渊赠诗为证,但江渊这句诗仅能证明盛度的确有皇帝的御赐牡丹,但什么时候御赐的,为什么御赐就不清了。同时,也可理解:宋真宗“还赐所贡牡丹一本”,盛度得到所赐牡丹时,其及家人住在京城开封,于是将御赐牡丹植于庭院,“奏辞终老还乡”时,装盆带回故里,炫耀门庭,这完全是可能的。

盛度御赐牡丹传说的内核,与江渊所说差不多,只不过细节更加生动,故事也更加栩栩如生。

第三种说法内容差不多,但所赐的时间和所赐的皇帝不同。查宋史《盛度传》:“奉使陕西,因览疆域,参质汉、唐故地,绘为《西域图》以献。”曾巩《盛文肃公传》:“真宗问其所上西域图,内出缯,命工别绘。度因言‘前已图,汉所置酒泉、张掖、敦煌、金城五郡,以复究五郡之东南,自秦筑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碣,延袤万里。有郡、有军、有守捉,襟带相属,烽火相望,其形势备御亦至亦。唐始置节度,后又以宰相领,用非其人,故有山河之险而未能固,有甲兵之利而不能御,岂不惜哉?今复绘山川、道路、区聚、壁垒,为《河西陇右图》,愿备圣览。’上称其博。”但出使西夏这么一件于国的大事,史志没有记载。很显然,第三种说法有误。

盛氏宗谱和方志为了科学严谨,多选第一种说法予以记载,我以为是正确的。这种说法宋史为何没有记载?我推测,一是当时盛度出使陕西时不是什么大官,皇帝顺水推舟“还赐所贡牡丹一本”,也不什么专门赏赐,因此史官没有记载,或者确有记载而现在无法查找,或历史材料遗失了。但这件事,盛氏家族的后人没有忘记,把这棵御赐牡丹看成家族极高的荣耀,所以不忘记于家谱,代代相传。二是这三个说法本就是一回事,但在千年相传和摘抄中走了。这几种说法,在正史上难以查找确切的记载。家谱方志的寥寥记载,也仅能对其做些推测。

纵观盛度的历史,他是忠臣不是奸臣,但也不是十分重要的名臣;是能臣不是佞臣,但也不是十分干练的干臣。所以,正史有记载但记载又不多,现代有研究又往往有所忽略。

此外,花的品种也有争议。有的说是状元红,有的说是玉楼春。

嘉靖甲辰岁(1544年)贵池眷末太学生东庄胡大武《石洞重修序》中说:“……其二十八世祖度公为宋名宰相,甚得上心,钦赐牡丹一本,至今尚存。春日华(花)盛开,香色异。号曰:状元红。”

状元红,牡丹中的传统品种。宋代周师厚《洛阳牡丹记》载:“状元红,千叶深红色也,……其花出于安国寺张氏家,熙宁初方有之,俗谓之张八花。”状元红,花初开时为深红色,盛开红色。从这个描写的时间和颜色来看,盛度御赐牡丹的确有点不太像状元红。

玉楼春,是我国传统的江南牡丹。玉楼春台阁型,重瓣摺绉状,花粉色外圈色淡基部紫色。其花色看起来似乎同盛度御赐牡丹有点像。但盛度出使陕西得来的牡丹,与专家所讲的“玉楼春是我国传统江南牡丹”又似乎不能苟同。

究竟是什么牡丹?是玉楼春还是状元红,或者是状元红经过江南的土壤和雨水千年的浸润冲刷颜色变淡了,形成一个独特的品种?这个问题,还需有关专家和科研机构来研究定夺。

四、盛度御赐牡丹的灵异可觇家族源流之远

明代的《石洞重修序》中说:盛度御赐牡丹“……惟盛氏得有之,他人家百计植之,则不复生。此其物之灵异,诚足以觇盛氏源流之运,而一脉相传之不谬也”。

这段序言透露出两种信息:一是盛度御赐牡丹数百年来只有盛氏家族人种植养护,最为奇怪的是,其他人家引种“百计植之,则不复生”。为此,从灵异神奇的角度说,御赐牡丹同盛氏家族已结成共同体,其双方命运“一脉相传”,且“不谬也”。

二是强调通过这棵牡丹生长状况,可以窥视盛氏家族的兴衰。

序文接着说:“……余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且出于上之所命。吾知盛氏子姓不惟其多而已矣,必有贤人君子彬彬辈出,既寿永昌。如此,牡丹历年之久而枝叶荣茂也。不惟其富而已矣,必将读书明理,饫仁饱义而皆有今,闻广誉之施。如此,牡丹之华(花)清香而远闻也。不惟其贵而已矣,必将立身行道,忠君孝亲,而皆足为邦家之光。如此,牡丹盛色夺目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我看这棵牡丹花不仅仅是富贵的象征,而且出自于皇帝所赐。我知道盛氏家族人口兴旺,不仅多,而且代代都有贤人和君子,辅佐帝王让黎民长寿,国家昌盛。如此,这棵牡丹“历年之久、枝叶荣茂”。盛氏不靠有钱财,而是靠“读书明理、饫仁饱义”,才有今天到处皆知的好名声。如此,这棵牡丹花就“清香远闻”。盛氏家族不仅代代有人当官且贵不可言,而且家族始终将立身行道、忠君孝亲等,作为治国安家的使命。如此,这棵御赐牡丹就“盛色夺目”。

这段话说的再明白再简单一点,就是盛度御赐牡丹“历年之久、枝叶荣茂”则象征盛氏家族人口兴旺,代代有贤人和君子“彬彬辈出”;牡丹花的“清香远闻”,又印证盛氏家族好名声到处皆知;牡丹花的“盛色夺目”,又体现了盛氏家族世世代代将“忠君孝亲、治国安邦”作为立身行道的使命。盛氏家族同这棵御赐牡丹息息相应、同命相连;这棵御赐牡丹蓬勃,盛氏家族则昌盛。

牡丹富贵者也。历来象征着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昌盛,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国花。因此,盛度御赐牡丹不仅是盛氏家族的宝物,也是铜陵人民的一宝,值得盛氏家族骄傲,当然更值得铜陵人民骄傲!

 

作者:李兆玉

【打印此页】  【顶部】  【关闭窗口】
上一条 信息:铜官胜境 魅力新城
下一条 信息:对铜陵三个带有“横”字地名的研究
版权所有:铜陵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邮政编码:244000
电话:0562-5880823 传真:0562-5880822 皖ICP备06009720号 技术支持:志扬软件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0562-1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