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铜陵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坛> 聚焦铜陵
 
对铜陵三个带有“横”字地名的研究
发布日期:2021-10-25 15:08:37 点击数:1201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也是人们为了生产生活的方便而设置的一种标识。最早的时候,人们给某一地名的取名,或是根椐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或是它的气候、物产等因素给取的名,一般地都是约定成俗的(过去都叫取名,而不叫命名),从当地少数人使用到逐渐为众人所知直至被社会大众广泛使用,它像什么就取什么名字,如:老虎山、大象山等;按它的位置,如:山东、江西、湖南、湖北等;还的按物产取名的,如:盐城、蚌埠、铜陵等。
铜陵有三个都带有“横”字的地名,均含有有趣的故事情节和较深的文化内函,现奉献出来,以飨读者。

有白就有黑,有长就有短,有高就有低,当然有横有就有竖。以下这三处地名都带有“横”字,当然与“竖”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没有“竖”哪来的“横”?

01
横港

查资料得知,横港这个地名在清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指的就是原来铜陵的大轮码头、港务局的那片区域。横港的“横”字,读音为:héng ,可铜陵的老百姓们却一直读:hóng(宏),这就算是约定成俗了吧!


横港的标志建筑,铜陵原来的大轮码头
横港位于市区西南12公里。《铜陵市地名录》记载“横港”二字由来:因港口设在一条横着的小河上,习称“横港”,此河称:横港河。《铜陵市地名录》还记载“横港河”上原有一座长20米的木板桥,是扫把沟到大通的必经要道。
港口,一般都是设置在江、河、湖、海的岸边上。长江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大河,码头就应该设在长江的岸边才是,可是横港这地方的码头从一开始的时候就不是设置在长江的岸边,而是设置在与长江呈九十度的一条横着的小河上。
在长江的不远处,也就是现在白鹤村境内有两座海拔高度均在490米左右的大山,一座叫:石耳山,另一座叫:棋盘石。这两座大山上的降水就顺着地势往下流淌,经过桂家湖再流往长江。在入江口处形成了一条长度约为两三百米、宽度约二三十米的河流。那时在这个河口处住着十几户都是以打渔、摆渡、运输为生的人家,他们使用的都是那些小木帆船。由于小河里面的风平浪静,他们的小船每天就停放在这个小河里, 因为这条小河是与长江成垂直相交的,所以人们便认为长江岸边的港口应为“竖”着的港口,这个小河里的港口就是“横着的” 港口,“横港”的地名就这么来的,便一直传承至今;当然那条小河也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横港河。
到了1957年时,铜官山市已经成立,便将大轮码头由原来的大通镇迁到了横港这个地方,但是那条小河和小码头还依然存在。因为这条小河阻断了通往大轮码头的交通,市政府部门便在这条小河上将那座小木桥拆除,建起了一座钢混结构的桥梁,那些小木船放下桅杆从拱起来的桥洞下通行;再到后来,由于横港地区的建设越来越频繁,市政府又将横港的这条公路进行拓宽改造,当然那座横跨的公路上的那座钢混结构的桥给拆除了,将横港河从公路的底下通过 ,这“横”着的港口便不复存在了。
现在那条横港河依然存在,依然没日没夜地流淌着,它的水量一点也没有减少,它从白鹤村东部的两座大山上流下来,流进桂家湖,再由桂家湖里流出来,从滨江花园居民小区里通过,再经过滨江大道的地下涵洞流出去,进入长江。


横港河

顺便说一下横港地区的建置和其它情况:1956年10月12日,铜官山市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设横港办事处,属市直辖。1961年1月,市行政区划作了调整,以铜港公社为基础,并入扫把沟,横港地区,成立铜港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横港地区属红光镇红港居委会。1969年10月,成立红港街道,属向阳区(铜官山区)管辖;1975年11月更名为横港街道办事处。
1957 年10月将大轮码头从大通镇的和悦洲迁到此处,改称横港码头,12月25日申汉线大轮正式停靠。这里江面宽阔、岸线顺直,上距大通港6公里,下至扫把沟4公里,港线长7.9公里,水域面积13.43平方公里,陆域面积约8平方公里,拥有大小码头14座,是长江下游的重要港口之一。
横港的北岸有一条小街,过去是横港地区的中心,因遭受火灾,居民住房和商店几乎烧光。住户只得迁到沿江路轮船码头附近,形成现在的沿江街道,人们习惯称之为“横港小街”或“横港街道”。
02
横埂头

横埂头,位于义安区西联乡的太平街那里。
由义安区的五松镇乘坐34路公交车沿着五松山大道往胥坝乡方向,到了钟仓二站(排灌站)那里就驶上在长江的大堤上修建的铜胥公路,人们称这个大堤叫:大埂。这个大埂与长江并行,也就是“竖”的埂。与这个大埂呈丁字形相交的还有一个小河,叫:钟仓河。钟仓河的两边也有埂,钟仓河全长九公里,它的那一头从钟仓小镇那里起,这一头就从这个长江的大埂下面通过,流进长江 。因这个钟仓河小埂与长江大埂是呈横竖相交的,所以在这个两相交的这块地方就叫:横埂头。就在现在钟仓二站不远处的小河上面的一座桥,它原来的名字就叫:横埂桥,现在被人们简化成了:横桥就在这座桥的旁边还有一个公交站的站牌上面也清清楚楚标注着:横桥。这桥名,公交站名就是对横埂头地名最有力的证据;现在的横桥两边的居民区还被划归到了铜官区新城办事处双桥村管辖一村管双桥,另一座桥的名字叫:张桥。
横埂头,就是现在的太平街。那么它是在什么时候被改名为太平街的呢?这里还有一个非常美丽而又真实的故事哩:
铜陵地区有一种地地道道的土特产品:太平街烧饼,原名叫“横头小酥饼”,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与一般的烧饼不大相同,仅有茶杯口大小,黄澄澄形似熟了的蟹壳,亮光光犹如刚出油锅一般,里外共十八层,层层酥透,既是饮茶待客的食品,又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清朝的道光年间,铜陵县的汀家洲、横埂头一带的老百姓,家家都有烧饼炉,人人都会做这种小酥饼。一条长度不过百十米的"横埂头小街"上就有酥饼坊10多家,从早到晚香气扑鼻,一年四季炉火红红。过往的行人,商客都要买一些“横埂头小酥饼”带回去,或给家人品尝或馈赠亲友。


太平街烧饼
咸丰二年,也就是1853年,太平天国的军队沿长江顺水而下,直取南京。当太平军的船队经过铜陵县的汀家洲江段时,听说远近闻名的横埂头小酥饼就产于此地,于是太平军的将领洪秀全便下令停船,将士们便纷纷地登岸购买。这一带的老百姓们听说太平天国的将领洪秀全来到这里购买小酥饼,家家户户都开足了马力,加紧赶做小酥饼供将士们品尝。洪秀全问当地的一个老百姓:这是什么地方?那位老乡用他那浓重的铜陵乡音答道:横埂头。由于洪秀全是广西人氏,听不懂铜陵的方言,把“横埂头”误听成了“换个头”。什么,换个头?这里至今还有叫“换个头”的地方,一定是那里还有横行乡里,鱼肉百姓的恶霸,今日不除,更待何时?
当洪秀全大将军带着一帮将士们来到了热闹繁华的横埂头小街时,看到这里是热热闹闹,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家家户户都在喜气洋洋的赶做小酥饼,老百姓们看到洪大将军来到了这里,都争先恐后地将刚出炉的小酥饼送了过来,给洪大将军品尝。洪秀全品尝了一块确实是香脆可口,回味无穷,他连说了三声好!好!好!他心里想,这么好吃的小酥饼,与这么难听的地名连在了一起也太不雅了吧。于是,他便下令将这个太不好听的“横埂头小街”改名叫作“太平街”,把“横埂头小酥饼”便改名叫“太平街烧饼”了。因为这个名字既好叫又好听,还带有特殊的纪念意义和浓郁的喜庆色彩,所以便一直就延续到了现在。

这就是横埂头地名的来龙去脉。

03
横塘埂



井湖路
北宋时期,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第二个儿子黄相经父亲的安排,于崇宁年间(公元1102年)迁来铜陵居住,购买下了五松山下的一大片似湖非湖、似滩非滩的沼泽地作营生之地,经过几年的精心打理、修整后,成了一片像模像样的大湖(当时称为塘)因为这个大塘属黄家所有,所以便称为:黄塘。
黄塘的面积很大,约有2000余亩,分为南北两个部分,中间呈葫芦状。大湖挡住了东西两岸老百姓的通行,因湖中没有摆渡船,这两边的老百姓往来都要从大湖的岸边绕着走,非常不方便。黄相为了解决老百姓的这一困难,从大湖中的拦腰给填了起来,修了一条大埂,这条大埂人们便称为:黄塘埂。这条埂使这个大湖一分为二 。
因为铜陵地区处在吴头楚尾之地,其口音中带有较大的“下江”一带的语音成份,“黄”字,念起来也就和“横”字差不了多少,再说,这个大埂是从大湖中拦腰而建的,与大湖的方向相比是属于“横”着放的,所以这个“黄塘埂”久而久之就变成“横塘埂”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昔日的黄塘,已变成了现在美丽的天井湖,那个把天井湖一分为二的黄塘埂,也就变成了现在宽敞美丽的井湖路了。
我市的枞阳县的境内也还有几个带了“横”字的地名,如横埠等,就不在这里一一叙述了。

作者:俞俊年
【打印此页】  【顶部】  【关闭窗口】
上一条 信息:御赐牡丹的初步考证
下一条 信息:红色记忆,大庄渡江战役烈士陵园
版权所有:铜陵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邮政编码:244000
电话:0562-5880823 传真:0562-5880822 皖ICP备06009720号 技术支持:志扬软件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0562-1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