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铜陵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坛> 聚焦铜陵
 
天门姜香九月天
发布日期:2021-09-20 9:03:46 点击数:1655

说明: 铜陵中华白姜.jpg

铜陵中华白姜

九月,对铜陵姜农来说,是中华白姜丰收的季节;九月,对铜陵城乡居民来说,却是溢满姜香的时节。于是,911日清晨,我们一行4人驱车从铜陵城区来到天门镇,专程去拍摄天门姜香九月的美丽。

我们第一站是天门镇双龙村。双龙村是中华白姜种植的主产区,铜陵市白姜研究会和铜陵中华白姜文化园就坐落在这个村。当我们的小车行驶离“铜陵中华白姜文化园”不远处,乡村公路边有一块用芭茅搭盖的姜田映入我们的眼帘,坐在副驾驶位置的刘荣胜摄影大师急忙说,查师傅,车子停一下,现在姜农用芭茅搭盖的姜田很难看到了,拍几张天门姜农传统种植的记忆,是非常有价值的,也是很有意义的。这次同行的江积富摄影大师就是天门镇江村人,他曾是种姜人。从他的介绍中了解到,铜陵白姜在生长期最大特点,既怕烈日的曝晒,又怕暴雨的冲袭。搭盖姜棚,是铜陵姜农在2000多年白姜种植历史长河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传统方法,并逐渐形成了铜陵白姜种植的特色技艺。所以,铜陵姜农种植白姜,至今传承着搭盖姜棚的技术。

说明: 芭茅搭盖的姜田.jpg

芭茅搭盖姜田

在我的记忆里,过去铜陵姜农搭盖姜棚的原材料就地取材,主要是本地山坡上生长的芭茅。芭茅属禾本科,一般生长于山坡、草地及河沟边。芭茅叶像锋利的刀口,收割时一不小心,芭茅叶会把你的手割得血淋淋的。我少年时代上山砍柴,最怕的就是割芭茅。芭茅的用途也很广,既可捆扎作扫帚叶鞘茎杆可制芒纸;又可用来搭盖屋顶。不仅如此,芭茅顶端上的嫩心还可食用,整株可作为耕牛的食之用。尤其是芭茅叶上的露珠水,还是民间治疗眼疾的一种简易的传统方法。在天门姜农的眼里,用芭茅搭盖姜棚的生姜,优于塑料遮阳网搭盖姜棚的生姜,因为,芭茅是原生态的,塑料遮阳网是人工制作的。只不过用芭茅搭盖姜棚虽省钱,但费工费时费力,没有用塑料遮阳网搭盖姜棚简易方便。如今的姜农,搭盖姜棚的材料,以塑料遮阳网逐渐代替了芭茅。这样,芭茅姜棚也成了摄影人最后追捧的风景。

我们在这块用芭茅搭盖的姜田里,从不同的视角拍摄了不到10分钟,上车后直接开到铜陵中华白姜文化园附近的姜田边停下。一下车,我就看到路边一个简易工棚的方桌上,放有一块白色泡沫塑料板,上面书写着“今年生姜不够卖”7个字。我举目望去,这片姜田大约有6亩左右的生姜出售已接近了尾声,由于近期天干少雨,姜田的土质比较板结,在只有半垄的姜田里,一位姜农一边将铁锹对着生姜根部用脚踩挖,一边用手抓住姜禾向上提,埋在姜垄土里的生姜带土拔起放在地下,两位妇女用剪刀对着生姜红衣处,咔嚓、咔嚓,将姜禾剪下,接着又将夹在生姜块里的泥土轻轻磕打掉,然后将整块白姜放进塑料袋里。这批来双龙村姜田里买生姜的听口音好像是桐城人。

 

说明: 市民到姜田里买姜.jpg

市民到姜田买生姜

据当地姜农介绍,今年天门白姜不够卖,比去年上市要提早半个月,还不到中秋节,天门镇姜田里的生姜剩下的也不多了,姜农基本上是坐在姜田边,等候城里人开车到姜田里买现挖的生姜。虽说到姜田里买生姜价格一般在1015元之间,要比在城里市场上买生姜在价格上要贵得多,但能保质保量买到正宗的天门白姜。于是,为了能买到天门正宗的中华白姜,不少城里人舍近求远,纷纷开车到天门姜田里买生姜,成了九月乡村一道最美的风景。我们去的这天正好是双休日的第一天,市区的市民有的是结伴开车到天门姜田买姜,有的是夫妻俩开车到天门镇双龙村亲自选择姜田买姜,天门白姜,成了铜陵城乡市民九月的香饽饽。

我们这次天门九月之行,主旨是想拍摄天门乡村九月,村民们卖姜、洗姜、刮姜、晒姜、腌姜的传统民俗风情照片,尤其是在传统村落江村古宅刮姜的照片。当我们拍完姜农在姜田卖姜的照片之后,已是上午9点多钟了,急忙驱车来到天门镇五峰村“阿朵白姜”家庭加工厂。

 

说明: 刮姜.jpg 

“阿朵白姜”家庭加工厂女工在刮姜

说明: 晒姜.jpg

“阿朵白姜”家庭加工厂女工在晒姜 

“阿朵白姜”家庭加工厂的主人叫江梅朵,也是铜陵江村人。这是典型家庭式小作坊,昔日的客厅成了出售成品姜的门面,后院进行了简易改造后,也成了制作生姜的手工小作坊,楼上的平台成了生姜的晒场,有二三十平方米。走进“阿朵白姜”家庭小作坊,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姜香。整个客厅摆满了即将出售的成品姜,有酱姜,有糖醋姜,一瓶瓶、一盒盒,正整装待发;而后院的手工小作坊,有10多个本村妇女劳力,正在突击加工白姜的第一道工序:洗净、去皮、剥丝、腌制等;楼上的平台上,两位女工正在进行第二道工序:翻晒刚腌制过的生姜。翻晒,是加工制作铜陵白姜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我在大通工作期间,每年的九月,总是要挑选原新建乡福光村或大院村的白姜几十斤,从生姜的洗刮,到翻晒、腌制,再到装瓶,都是自己亲手制作,有糖醋姜、酱姜和糖冰姜三种。糖醋姜,我喜欢用陈醋,其味是酸辣;酱姜,我喜欢用胡玉美酱,或自家晒的酱,其味是香辣;而制作糖冰姜的工序较为复杂些,主要以白糖为主,其味是甜辣。我的多年实践认为,晒姜的这道工序是很有讲究的:一是用竹子编织的大簸筛;二是挑选干净的稻草。用稻草晒的生姜,不仅姜白,而且脆嫩,易保存,不变质。如今,用稻草晒生姜已成为铜陵城乡的历史,成为我们儿时生活的记忆了。

说明: 江村村民在自家小院晒姜.jpg

江村村民在自家小院晒姜

我们拍完“阿朵白姜”家庭加工作坊第一二道工序之后,又驱车来到传统古村落铜陵江村。在车上,江积富先生向我们介绍说,萧江氏宗谱记载,萧江从江西婺源迁移铜陵已有740多年,而江村种姜历史就有600多年,江村第一代种姜人是江永祯,他就是靠种植生姜发家的,并建成铜陵江村第一屋至今留存。小车停在江村一户农家门口,我们下车后路过江其平的家,看到他的妻子刘艳玲正在自家院子里翻晒生姜。我们走进院子,拍摄了她翻晒生姜的几张照片,从与她交谈中了解到,她家今年种植了6亩多生姜,可收获1万多斤鲜姜,加工成品姜后对外销售。离开刘艳玲院子后,我们就直奔江村保存完好的江烺故居。江烺故居为“四正两厢”两层结构,占地面积约220平方米。走进老宅,从“阿朵白姜”家庭加工作坊赶来的5个村妇,正坐在老宅天井旁刮着刚洗净的生姜,整个老宅弥漫着阵阵姜香。此时,一束阳光从天井射进老宅,映满了老宅,并映照在5个刮姜村妇身上……好一幅“江村老宅姜飘香”的画面定格在我们的相机里。

说明: 江村老宅姜飘香.jpg

江村老宅姜飘香

这正是:时节已到秋分边,天门姜香九月天。家家户户腌姜忙,幸福笑容润心田。

 

作者:詹敬鹏

【打印此页】  【顶部】  【关闭窗口】
上一条 信息:红色记忆,大庄渡江战役烈士陵园
下一条 信息:郞坑村,为什么这么美!
版权所有:铜陵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邮政编码:244000
电话:0562-5880823 传真:0562-5880822 皖ICP备06009720号 技术支持:志扬软件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0562-1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