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夏时节,留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应该是蚕豆清香的味了。这样的日子,到乡间田埂上、小道边走一走,即可领会到“花海”、“麦浪”的内涵,尤其是那碧绿的蚕豆叶下,硕硕的豆荚给人一种沉甸甸的愉悦感和踏实感。在乡村,人们常将五月赞为“豆熟麦香的红五月”,一盘香喷喷、绿油油的炒蚕豆令多少人垂涎!又是蚕豆飘香时。
依稀记得小时候,五月在我眼里也算是向往的佳期之一了。适值青黄不接之季,白里带着黑点点的蚕豆花开的时候,便缠着母亲:何时能吃上“大青豆”。豆荚刚探出叶面,嘴馋的我便最新品尝了。
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可以见到孩子们常聚在田埂边,追逐、嬉闹、摘路边的豆荚,剥蚕豆吃。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游击在田埂与麦浪之中,似鲁迅先生笔下的《社戏》中“偷罗汉豆”的一群,好不惬意。当然,也有因为踏坏麦子受到大人们的责骂、老师批评的时候。孩子们之间偶尔闹起矛盾,挂在嘴边的便是满具“报复性”的一句“我去报告老师,你偷吃人家的青豆”了。
当时的我肯定不会去考虑青蚕豆在营养方面的价值,但可以肯定的是那时蚕豆在我们心中分量绝不亚于今天孩子们眼里的“奥利奥”之类的东西了,因为蚕豆不仅能充饥,还可以当玩具。剥一碗青蚕豆用棉线把它们穿成一串连成一圈,煮熟,挂在脖子上学济公,饿了、累了,随时可以充饥,边吃边玩,其乐融融。
每到蚕豆成熟的季节,还可以听到父亲给我们讲那些有趣而富含哲理的故事。至今犹记父亲的教诲:做人也要如蚕豆实实在在,少炫耀,多做事。当我们吃腻了青豆而奢侈地脱去豆皮独享其粉粉的豆瓣时,你想没想过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父亲那耐人回味的故事又回响在耳边:有一位老人,在豆熟季节,用蚕豆招待他的女婿,女婿也如我们奢侈地剥去豆皮。第二年自然灾害严重,一日女婿无可充饥,求助于岳父,岳父给他熬一碗糊,让女婿饱餐一顿,女婿赞不绝口“好香”,岳父淡淡一笑:“这便是去年你剥下的豆皮,我晒干后磨成粉做的豆皮糊。”女婿哑然。
听了这个故事,我很欣赏老人的先见之明,却很少领悟父亲的用意。后来见到父亲在老家老宅留下的一些解放前和改革开放前的破旧家具,一生节俭过日子,顿悟父亲的良苦用心。如今,我也儿孙满堂,父亲的故事我也传下去了。
尽管现在的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家庭越来越富起来,但每至五月,总怀念那香喷喷、绿油油的青蚕豆来。每逢这个季节回老家探亲访友,总忘不了父亲给我煮一大碗青蚕豆,让我好好美餐一顿。往事历历,父亲仅仅是给我煮的一碗青蚕豆吗?不,远远不是,那是父亲的为人之理,处世之道,是一份实实在在的让我永远享受不尽的财富!
在这个初夏的日子里,蚕豆的青香又伴着那些留在记忆中的情愫,向我缓缓扑来。
作者:何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