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镇大通
每年的端午节前后,正是鲥鱼、河豚上市的季节。在我的记忆里,河豚是有剧毒的,吃的不好,就会中毒身亡。所以,在我的家乡安徽铜陵沿江一带,至今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鲥鱼上市时,每年要卡死一个人;河豚上市时,每年要毒死一个人。”于是,民间就有“冒死吃河豚”一说。言之下,敢吃河豚的人,必须要有不怕死的精神。
河豚,正确的写法是河鲀,因捕获离水时会发出类似猪叫的哼唧声而得名河“豚”,又名气泡鱼,是暖水性海洋底栖鱼类,我国沿海和部分江河有出产,现在有人工饲养已获成功,常见有数十个品种。河豚的味道极为鲜美,但几乎所有种类的河豚都会有河豚毒素(TTX),首先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其次是肾脏、血液、眼睛、鳃和皮肤,精巢和肉多为弱毒或无毒。河豚肉要煮熟了再吃,吃了未煮熟的河豚肉也是会中毒的,而且河豚中毒目前还无药可救,死亡率极高。所以,在我们家乡吃河豚时,首先是要把守好宰杀关,其次是烹饪关。宰杀一条河豚,要经历剜眼,去内脏、去皮、漂干血液等10多道工序,犹如外科手术一般繁杂。虽说河豚毒素集中在眼、内脏和血液中,但在加工时仍要小心再小心。一般来说,厨房要干净,容不得一点灰尘。于是,在当年那个时代有的人家厨房条件不大好,就打着伞煮河豚。同时,河豚一定要煮熟,没有煮熟的河豚是绝对不能吃的。河豚煮熟后,一般由厨师先亲口尝一下,静待20—30分钟之后,厨师没事了,才可端上餐桌让大家吃。此外,在我们家乡一带,还有一条戒律,吃河豚时,主人一般不主动喊客人吃,如果客人要吃,主人也不阻拦,因为吃河豚是要冒风险的,万一出了事,食者的家人无话可说。

大通和悦洲老街
我的岳父是位水产公司的老职工,与鱼打了一辈子交道,吃的河豚大多数是大通河南嘴渔民朋友送的。听我爱人说,岳父从不下厨房,只是每次吃河豚时,岳父又从不让岳母动手,都要自己亲自下厨房烧,烧熟后自己先品尝,没事后才让客人吃。所以,在我们家里,只有岳父烧的河豚家人才敢吃。
记得是在20世纪的1977年5月初,我从部队回家探亲来到大通和悦洲岳父家,正是河豚上市季节,岳父的渔民朋友特地送来两条大河豚,每条约在一斤左右。岳父对我说,今天晚上我煮河豚下面条给你吃。爱人对我说,河豚下面条,味道特鲜美。这是我第一次吃河豚,也是我第一次看宰杀河豚。只见岳父右手紧握菜刀,左手拿着河豚不断摆动着,很快将两条河豚宰杀干净。由于岳父在打扫河豚的有毒部位时,不慎将河豚血掉了一滴在地上,家中的一只老母鸡见血就啄,吃下河豚血的老母鸡,最多只有十多秒钟就倒地扑打起来,不一会儿就不动了,死了。“乖乖,河豚血真毒”。我说。

大通河南嘴
岳父拿着宰杀好的河豚到厨房里下河豚面条去了,而我坐在门前的小凳上,一边吸着烟,一边静静地想着吃下河豚血的老母鸡被毒死的情景。河豚毒死人我只听说过而没有亲眼见过,一滴河豚血,竟放倒一只老母鸡,这是我亲眼所见,河豚下面条我敢吃吗?直到爱人端着一大碗河豚面条到我面前说:“发什么呆,好鲜好香的河豚面条,快吃。”我才回过神来接过面碗,望着这一大碗河豚面条闻了闻说:“真香”。“真香就快吃,不会毒死你的,大大已先吃了,现已过了半个多小时没事”。我被爱人说得有点不好意思。心想,冒死吃河豚,不冒点风险咋行。于是,我一边吃着面条,一边说:“谁说我怕死,这一碗不够,还要一碗”。河豚面条确实好吃,味道特别鲜美,我真的吃了两大碗。这是我有生以来吃得最有味的一顿面。

古镇大通钟楼
如今,40多年过去了,每当我回忆起第一次冒死吃河豚面条的情景时,就想到宋代大诗人兼美食家苏轼的七绝诗《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两三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苏东坡先生曾是“冒死吃河豚”的“壮士”。也许正是这首绝美的诗句,吸引着沿海和长江一带老百姓冒死吃河豚。
这是我第一次尝鲜河豚面条,也是我至今难以忘怀的唯一的一次品尝河豚。
作者: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