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和艾草同是农家过端午节的必备之物,门框上一边插着菖蒲,一边插着艾草,意在驱邪避魔。
明朝解缙有诗云:三尺青青古太阿。舞风斩碎一川波。长桥有影蛟龙惧。流水无声昼夜磨。两岸带烟生杀气。五更弹雨和渔歌。秋来只恐西风起。销尽锋棱怎奈何。菖蒲型似利剑,碧绿硬脆,生于水边,菖蒲的尖锐和杀气被诗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解缙,明代大臣,自幼聪慧过人,有“神童”之称,传说他五岁 就能写字,七岁就能写文章,十二岁就读完了《四书》和《五经》。像这样的高材生生平当然一路高歌,过五关斩六将,一直官至翰林学士。朱元璋很器重他,私下对解缙说,“我们从道义上明为君臣,从恩情上如同父子”。
从此以后这位解先生就没把自己当外人,今天指责兵部僚属。明儿指责历陈御史,慢慢的得罪了一批明朝权贵。特别在朱棣本意要立次子为太子时,解缙力劝不可“废长立幼”,为此得罪了次子朱高煦。长此以往,应了那句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永乐八年,解缙入京奏事,正遇朱棣北征未归,私下进见了太子朱高炽而返。次子朱高煦趁机进诲言说:伺上出,私现太子,径归,无人臣礼!意思是你看你老人家外出征战,私下觐谒太子,没有为人臣的礼数。朱棣大怒,以“无人臣礼”罪下诏狱。永乐十三年,在朱棣的暗示下,解缙被锦衣卫灌醉,被埋进积雪,死了,时年四十七岁。
解缙的一生很像他的写菖蒲的这首诗,诗如其人,过于锋芒毕露,持才不羁,才落得了个英才早逝。当然也是倒霉,碰上了朱棣这样的暴君。
但凡普通人也会有如此个性,年轻气盛时,做事激进,不顾别人的感受,只顾自己彰显,到头来到处碰壁,而社会像个大熔炉,再尖锐的棱角,慢慢的也就磨平了。
端午之时,菖蒲和艾是分不开的物料。早在解缙之前的宋朝,有位才子不次于解缙的学识,他写了首有关艾的诗,其诗曰: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作者在诗结尾低调的说自己是本就是农家人。他便是大文豪苏东坡。纵贯苏轼的一生,从嘉祐二年进士及第,到从宋徽大赦北还时在途中病逝,从无“乌台诗案”后,苏轼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但恰恰是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彰显了苏轼伟大的人格魅力和诗词魅力。在黄州做团练使时,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贬惠州时作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被贬海南时,在当地办学,结束了海南无进士的历史。苏轼一生豁达,对于生活,他从不气馁,细数苏轼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人生向来有起伏,但也少有像苏轼这样起伏不定的,而苏轼的人生到那里都似一株香味薰人的艾草,再苦再难的生活,都过成了诗和远方。
人生过半,蓦然回首,那些插菖蒲和艾草的日子早已离我远去,我已不在是菖蒲一样凌厉的毛头小子,那些久违了锋芒,早已被我藏在岁月深处,而我历经岁月的峥嵘,生活的流离,人生的困惑,早已学会渐渐的放下。
我要活得像一株艾草,在岁月的长河里芳香外溢!
作者:汪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