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丽顺安
顺安镇位于铜陵市中东部,是区委、区政府的所在地。镇域面积135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4个社区,总人口5.4万余人。从2018年以来,顺安镇党委、政府从本镇实际出发,坚持把“红色基因融入到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的工作思路,认真抓好“四大平台”,扎实推进农村社区有效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先后荣获“安徽省依法行政示范乡镇”“安徽省生态乡镇”等荣誉称号,并成功蝉联“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第四届安徽省文明村镇”等称号,是“国家综合改革试点镇”“全省重点中心镇”“全省扩权强镇试点镇”、安徽省新型城镇化重点联系乡镇、国家卫生乡镇、安徽省卫生乡镇等。
一、抓好红色教育平台,在社区治理中传承红色基因
铜陵是安徽皖南地区较早出现革命火种的红色热土,尤其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顺安曾是铜陵党组织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的核心区,留下了许多红色基因。如湖城涧农民暴动地遗址、铜陵县首次党代会旧址、中共铜青南县委遗址、中共沿江中心县委肖村会议遗址、新四军第一支队老一团团部驻地旧址、谭震林慰问抗日民众旧址、萝卜冲战斗战场遗址、刘四姐烈士墓等。于是,镇党委、镇政府把红色教育和传承红色基因作为农村社区治理创新的重中之重,要求各村(社区)基层党组织要把红色基因融入到社区治理中。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村(社区)基层党组织要以红色教育作为社区治理的抓手,充分利用本地红色资源,经常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坚持“三会一课”、规范组织生活会、党员活动日等制度,着力解决基层党组织建设弱化、虚化等问题,对标整改,补齐短板,进一步夯实基层党建工作的基础,并采取主体责任和工作内容相结合的模式,因地制宜将基层党建红色教育工作与农村社区治理实践相融合。二是充分发挥党员模范作用。村(社区)基层党组织要求党员在社区治理中走在群众的前面,坚持依靠党员的模范作用,影响和带领村(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具有“红色顺安”特色的农村社区治理新模式。

铜陵县首次党代会纪念馆
如东垅村党委,近年来在创建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实践中,一直坚持用红色精神教育人、激励人,每年都要组织党员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进行精神补钙,并要求党委一班人以革命先烈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服务群众为宗旨,办事效率为责任,具体工作落实到人为原则,便民服务为导向,将《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农村社区标准化建设》落实到创建工作中。为诚心诚意服务好全村村民,东垅村“两委”班子成员,组织签订承诺书,提高为民服务意识。多年来,他们坚持不管白天昼夜,遇事必解决,村班子成员始终保持手机24小时开机,没有时间限定,尤其是对残疾、行动不便等特殊群体,村干部实行上门服务,让村民获得幸福感。又如顺安镇第二中心小学退休教师胡小银,20多年来,义务宣讲顺安身边的革命烈士刘四姐英勇献身的故事,他不仅在烈士墓前讲解,还在课堂上、村民中讲述革命史,使得更多的人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感染。2017年他当选“铜陵好人”,2020年他的家庭又当选铜陵市文明家庭。
二、抓好民主协商平台,在社区治理中实现“三治”融合
近年来,顺安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众人的事情由众人来商量”的重要论述,大胆探索新时代农村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切实抓好民主协商平台建设,将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入到社区治理的实践中,着力塑造新时代农村社区新风貌。
1.明确协商共治范围。凡是村民的民事诉求和特别关乎村民切身利益的村务,尤其是近年来村民比较关心的村级财务、小微工程项目、美丽乡村建设、卫生保洁、征地拆迁等热点问题,均在村民协商自治范围内。
2.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协商平台。为了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现代高科技的作用,全镇行政村和社区以村民自治组织和村民议事点为基础,建立了各类微信群,通过微信群平台,及时发布和反馈群众关心的信息,解决在外村民参与村事管理之难题,深受村民欢迎。同时,继续完善利用现有“村民代表大会+理事会”的议事决策机制,探索创新“村事大家管”的农村社区治理工作机制。
3.建立完善多元主体平等参与机制。一是开展“书记夜话”,为联建党组织、各类协会及自治组织和村民提供协商空间,汇集各方意见建议。通过“书记夜话”这一形式,当场能够解决的问题当场解决;当场不能解决的,做好相应记录,交给村两委会或村民代表大会集体商议解决;村内解决不了的,及时向上级相关部门反映,并协助相关部门一起解决。二是设立“五老”工作室,充分发挥“五老”人员在农村社区治理中余热。三是通过村民广泛参与,不断增强村民关心集体意识。村民通过对村级公共事务的参与、讨论,从而达成最大限度的共识。这样一来,凡是事关全体村民利益的事,大家都会来关心,就会从“我命令你执行”的单向管理模式,逐渐向村民共治的模式转变。不仅有助于避免村级事务“有决策无落实”等现象,而且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多元主体参与农村社区治理的能力,激发广大村民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以及村民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促进村干部的办事效率,更加激发了农村社区治理的内在活力。
4.将“三治”融入村规民约。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实践表明,村规民约是新时代农村社区治理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顺安镇在农村社区治理的实践中,要求各村(社区)坚持把以德化人,以法治人、自治育人的“三治”方针,融入到村规民约之中,合力打造德治之村(社区),使新时代农村社区治理行稳致远。如全省优秀村规民约的盛瑶村,他们从实际出发,坚持村民自治原则,并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村规民约”内容广泛,与村民息息相关,从村民建房规划、新计生政策的实行、兵役登记、环境保护到倡导移风易俗的推行,大大增强了村民遵法守法、遵规守约的意识,形成了“我制定、我承诺、我执行”的良好氛围。如今,村民和村组干部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局面。不仅促进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觉性,而且提升了村自治能力,进一步增强村级组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凝聚力、战斗力。
5.着力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3年来,顺安镇在农村社区治理中,坚持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合力推动全镇农村社区治理上台阶。到目前为止,全镇12个村做到农村清洁工程常态化,共清理塘口43口、沟渠46.1千米,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200余吨,清理乱搭乱建、乱堆乱放194处,清理废旧广告牌、小广告1200余处,清理无功能建筑(废弃畜禽圈舍、破旧围墙、破旧危房、废弃厕所等)800余平方米。清理残垣断壁47处,清运垃圾5900余吨,清理村内淤泥284吨。在做到村域全境整治的基础上,每个村打造1——2个样板点,以点带面推进全镇人居环境整治和社区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抓好群众文化平台,在社区治理中提升文化自信
实践表明,丰富群众性文化生活,是创建全国农村社区实验区的重要内容。3年来,顺安镇党委、政府在丰富群众性文化生活上,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参与的广泛性,着力打造乡村文化服务平台,在推进农村社区治理中提升文化自信。据统计,全镇现有各类文化文体队伍23支,其中1支文艺表演队、1支冬泳队、4支龙灯表演队、1个文学创作队伍和16支广场舞表演队。同时,全镇12个村4个社区全部建成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聘请了16个文化协管员,每个村(社区)建成图书阅览室,部分村(社区)还建设了电子阅览室和文化体育活动广场,镇、村(社区)图书室坚持常年免费开放,电影放映和送戏下乡正常开展,每年放映电影144场次、送戏下乡12场次,受益群众数万人次。

丰富群众性文化生活
1.以镇文化活动中心为主阵地,以各村(社区)为网络点,面向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一是镇图书室与区图书馆联网,实现图书异地借阅,常年免费对读者开放;二是在春节期间组织开展全民读书及书画展等,在全镇村(社区)巡回展出;三是东垅村和星月村自发举办“广场舞”交流赛、乡村春节联欢会等;四是镇农村电影放映队每年深入各村(社区)、学校、敬老院,巡回放映电影140余场次;五是盛瑶、星月、先进、城山四村的龙灯协会,每年的新春佳节,舞龙灯、庆丰年,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2.积极培育乡村文化品牌。顺安镇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三月三”商品交流会、凤凰山牡丹园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品牌。该镇每年都要精心筹备举办“三月三”商品交流会,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投入7000余万元,建成了凤凰山、城山、星月、新湖等特色鲜明的村落,着力打造凤丹文化、园艺旅游带,吸引城乡市民观光旅游。
3.群众文化活动成果颇丰。近年来,顺安镇的各类文化团体,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社区治理的实际,在丰富本镇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积极创作编排节目参加市、区的文体比赛,顺安镇创作编排的黄梅戏表演《击鼓说唱新农村》荣获铜陵市凤丹金奖;黄梅歌伴舞《美丽乡村》荣获安徽省群星奖,女子情景歌舞《醉美顺安》荣获铜陵市一等奖等。
四、抓好志愿服务平台,在社区治理中增强服务意识
3年来,顺安镇党委、政府主动把志愿服务融入到农村社区治理中,积极打造“德馨顺安”品牌。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1.组建以镇党委书记为大队长的志愿服务大队。目前全镇有志愿服务队伍共14支,包括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学普及、文明创建等5个主题10项服务内容,各支志愿服务队伍以提升志愿服务质量为目标,招募各行各业精英、专业人才加入到队伍当中,志愿服务者共511人。全镇12个村和4个社区均建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立各类志愿者小分队128支,志愿者1067人。
2.积极开展以农村社区治理为主要的志愿服务活动。从2018年以来,全镇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168场次,受益群众达数万余人。活动形式主要有三个:一是自行组织。结合“我们的节日”等重要时间节点,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积极组织志愿者进社区、进敬老院,慰问老人、关爱留守儿童。二是群众点单。每月要求各村和社区组织群众通过平台参与点单,各村、社区接单后按需派单给志愿者组织活动。三是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平台,与义善行志愿服务队、“与爱同行”社工服务站等社会公益组织联合,灵活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其中东正社区整合资源,精心打造“爱心超市”、“四点半课堂”等特色服务项目。
3.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打造“一村一品”志愿服务品牌。如凤凰山村结合地方特色资源、民俗文化,着力打造以“凤凰”为主题的文明实践品牌志愿服务项目。尤其是在移风易俗上,凤凰山村的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贴近百姓生活,突出“移什么风”“易什么俗”,从群众身边最小事情做起,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影响广大群众,村民参与移风易俗文明实践活动。村里55名干部群众带头执行红白喜事报备制度,主动为“办事”的群众出谋划策,不大操大办。
4.以“好人精神”推动社区治理健康发展。3年来,顺安镇通过开展“道德讲堂”、好人评选以及现场交流等互动形式,举荐身边好人、道德模范,褒奖善行义举,激励群众向身边好人学习,引导群众在参与社区治理实践中,不断提高道德素养,增强服务意识,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建设“德馨顺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据统计,3年来,全镇荣获“中国好人”1人;“安徽好人”1人;“铜陵好人”5人;市道德模范2人。2020年3月,义安社区当选安徽省“月评十佳学雷锋志愿服务优秀典型”;同年9月,东正社区当选安徽省“月评十佳志愿服务优秀典型”。
5.以爱老为主题,传承敬老美德。3年来,顺安镇开展为老志愿服务活动20余场,服务老人1500人次。镇关工委每两年开展一次评选“小孝星”活动,共评选出27名小孝星进行了表彰。不仅如此,镇文明办联合镇团委、妇联、民政办等部门,组织志愿服务队走进顺安镇养老服务中心开展“中国心·端午情”主题端午节活动、“情暖九月九,爱在夕阳红”重阳节等系列活动,为老人们包饺子、包粽子,帮助老人收拾房间,整理床铺,陪老人聊天解闷、帮老人按摩,关心老人的生活状况,为老人送去了欢笑和祝福,将敬老爱心送到每一位老人身边。

道德讲堂
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创建工作任重道远。在新时代的征途上,顺安镇党委、政府将认真总结经验,从村民最迫切的需求、最关心的问题、最喜爱的活动入手,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参与广泛的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进一步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和村规民约相结合的新时代农村社区治理体系,合力打造“红色顺安”“德馨顺安”,逐步形成具有顺安特色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社区治理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