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坛> 理论研究
 
跨界融合发展是交通运输业的必由之路(投稿)
发布日期:2022-10-12 9:23:33 点击数:582
跨界融合发展是交通运输业的必由之路
鲁维保
(铜陵道路运输管理服务中心,244000)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和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背景要素息息相关。交通运输业也不例外。在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的大背景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高铁覆盖面的扩大和现代物流业的提速,对传统客、货运输带来了巨大冲击,共享经济和低碳经济催生出的新业态、新模式对交通运输业传统格局和体系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变。业内人士关于做大、做强、做优的呼吁与期待,更多的是希望政府在体制层面有所突破以及对行业资源的整合上,碎片化的政策调整和补短板进度的迟缓性叠加,导致成效甚微、收获不大。
改革是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所在,而最关键的在于理念的更新和内生动力的迸发。只有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视野,紧紧依托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区域、行业、产业界限,从市场需求和满足用户价值最大化出发,从体制、机制、技术层面逐步解决跨界融合深层次问题,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科技进步和发展新格局为交通运输业的跨界融合提供了现实可能
社会管理形态及文明进程的差异化,产生了地界和行政区域的划分。而人们生产、生活的多维性需求及满足方式催生了不同的行业和产业。所谓“跨界”就是突破地域、行业和产业三个层维限制,实现无界化、不设限发展模式。而“融合”则是指打破交通运输业既有的运营体系和经营模式,将服务、保障功能要素流体化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层面进而发挥更大的作用和效益。
就交通运输业而言,它除了要突破地理上的分界以及社会分工带来的行业、产业和领域界限外,还须贯通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体制性障碍,如:道路运输与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等之间的协作与联运问题。当下,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拉近了时空距离,模糊了地域、行业、产业之间的界限,进而为交通运输业的跨界融合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和现实可能。
隶属于第三产业范畴的交通运输业,服务性和保障性是其主要社会功能。长期积淀而成的所谓“专业性”“技术性”自我认定思维以及单打一经营模式,使得交通运输业始终以“单打独斗”“自成一统”的模式运行。正因如此,导致不少业内人士对于“跨界融合”这个问题显得陌生而排斥。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从现代汽车和传统汽车的比较中受到了“跨界融合”的现实启示,过去的汽车就是载客拉货的“钢铁侠”,而如今的汽车则是“机械”和“电脑”多种技术的融合体,甚至出现了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
应该承认,从“启示”到“接受”再到“发展创新”毕竟有过程和距离,庆幸的是:在经济和技术的合力推动下,现代物流成为交通运输跨界融合的成功范例,它将制造业、运输业、仓储业、贷代业、信息业“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融合体,在提升运输效能、保障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运输经济效益。
二、更新理念,开阔视野,将交通运输业的功能融入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
在传统思维中,交通运输业是一个相对封闭、独立的管理和营运系统,它以实现旅客和货物的空间位移而体现自身的价值。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交通运输业面临着社会定位、经济环境、市场份额等方面的变化,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经营效益严重下滑。危机之下,如不更新理念、开阔视野,如不科学把握当今社会的发展走势,及时调整发展战略,被时代而淘汰将在所难免。
古人云:“一目之罗,可以得鸟,得鸟者,罗之一目也”。阐述的是互不关联的网眼捕不到鸟,而网这个整体却能够捕鸟的道理。
为此,必须跳出封闭的小圈子,把交通运输业原来的单个“网眼”融入由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等要素编织的“社会经济网”之中,进而以新业态、新模式在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是审时度势,融入“国际国内两个循环”,融入区域发展一体化,融入乡村振兴。只有融入时代大背景和发展新格局,才能根植于新时代“土壤”,才能明晰、掌控发展方向。要知道,失去方向的船无论怎样加油都是无济于事的。
二是牢牢抓住共享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机遇,突破传统模式与运作机制,主动转型升级,妥善解决运输装备老化、从业人员知识储备不足、管理能力跟进不到位等问题。构建跨界融合对接体系,根据国家发展规划、经济布局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科学设置和预留对接口。
三是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加强“互联网+交通”建设,主动融入“智慧铜陵”建设,采取“借梯子登高”和“藤蔓生长”战略,借助科技力量伸展服务保障“触须”,挺进和融入经济社会“林冠层”,扩大市场界面、拓展市场维度,在跨业、跨域、跨界三个层维上同时发力,催生新业态、融入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补短板、强弱项,以高水平开放深度融合经济社会。
就当下而言,交通运输业存在的短板和弱项主要有:一是经营理念陈旧,经营模式单一,发展视野狭窄,“延伸”和“拓展”力度较弱。二是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不高,运力结构不合理,存量效应明显;运输方式衔接不畅,运输装备标准化程度偏低,综合运输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三是科技投入不足,联通化、网络化、智能化应用程度不高,跨不了、融不深的技术瓶颈依然存在。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进一步夯实基础,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硬软件同步提升,同时找准时机和切入点。
(一)在“拓展”和“延伸”上下功夫。跨界融合从本质上说,是综合运输理念的升级版。“拓展”和“延伸”是跨界融合的基本条件。“拓展”不单是业务内容与作业面的扩张,更是理念、模式、机制、体制的转换与调整。第一,对传统的运营系统进行改革,“淬炼 ”和“锻造”服务本领,增强其韧性、延展性,解决装备、人员与融合对象的匹配问题。第二,根据市场需求,对各运营要素进行优化与重组,激发内生动力,紧紧围绕共享经济、低碳经济打破原有体系和布局,提升开放度和兼容度,重点解决融合力不强问题。第三,贴合区域发展一体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乡村振兴,打通交通运输的最先和最后一公里,将“点到点”“门到门”的优势转化成融入发展的“销子”和“联接器”,主要解决融合平台与融合媒介问题。
第四,对场站等保障体系进行扩能扩容改造,变单一的集散场所为商贸购物、文化娱乐、餐饮消费多功能于一身的经济实体。此外,通过分析比较和风险评估,筛选和确定跨界融合对象,解决突破口和切入点问题,防止盲目冒险、冒进。
(二)力抓“三化”建设,增强融合能力。交通运输业要想跨界融合,必须以“三化”为利器,进而将跨界融合由理论变为现实,由可能变为可行。一抓联通化建设。建立联通体系,缝合血管、打通经络,进入融合体的新陈代谢。这里的“联通”既包括内部的,也包括外部的。内部的联通事关组织、协调、内部管理,便于提高工作效率。而外部联通不仅仅是信息的沟通与共享,更重要的是机制、体制的通畅和政策的快速传导,“联通”是“联动”和“融入”的前提。在维护国家安全和企业商业机密的前提下,整合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互通、共享十分重要。二抓网络化建设。网络,是打破区域、行业、产业界限的科技手段,也是交通运输业深度融入经济社会的必要条件,在共享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没有网络技术的支撑交通运输业是不可能做大、做强、做优的。三抓智能化建设。智能化是解放生产力的根本出路,也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运输效能的现实需要。智能化停车场、智能化调度、智能化车辆和智能化管理共同促进了行业科技化水平的提高,进而强化了融合的韧性与兼容性。
总而言之,交通运输业的跨界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是科技时代的必然选择。只有立足大视野、开展大变革、融入大格局,才能为交通运输业注入新动能,展现新作为,充满新生机。

通联:铜陵市义安大道北段1036号交通大厦6楼 鲁维保
电话:2880275(固话)  手机:13956245360
邮政编码:244000
【打印此页】  【顶部】  【关闭窗口】
上一条 信息:影响制约交通运输新业态发展因子分析及解决路径
下一条 信息:跨界融合发展是交通运输业的必由之路(投稿)
版权所有:铜陵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邮政编码:244000
电话:0562-5880823 传真:0562-5880822 皖ICP备06009720号 技术支持:志扬软件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0562-1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