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坛> 理论研究
 
影响制约交通运输新业态发展因子分析及解决路径
发布日期:2022-10-21 8:47:14 点击数:154
影响制约交通运输新业态发展因子分析及解决路径
鲁维保
(铜陵市道路运输管理服务中心,安徽铜陵244000)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们对交通运输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要求高品质、高效率的服务保障。在信息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合力推动下,催生出了以网约车、共享单车和现代物流等为主要代表的交通新业态。然而,这些新业态在发展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解决这些问题事关交通运输的转型升级和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影响制约交通运输新业态发展主要因子分析
新业态的最大特点就是突破传统、善于创新,迎合时代发展需要。“新”具有双韧性,既有它的优势,即拥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包容性。但同时也有风险与挑战,交通运输新业态亦是如此,它除了融合技术层面的制约外,还遭受诸如思想观念、政策法则、体制机制、经济环境、社会认同等因素的影响。
(一)传统思维的阻滞。互联网是当下最具活力的领域,它以强大的融合力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毫无例外也对传统交通运输业的经营模式产生颠覆性的改变——网约车就是典型的例证。然而,在传统思维、理念的冲击下,交通运输新业态在短时间内难以融入主流社会,而在边缘地带苦苦挣扎与徘徊。据资料显示:2012年嘀嘀(滴滴前身)快的打车分别在北京和杭州上线。时隔5年网约车才在安徽铜陵悄然出现,因其身份的合规性迟迟没有得到官方认可,所以一直处于“地下”运营状态。尽管有人愿意尝试网约车的便捷化服务,但因网约车“黑车”身份处于严厉打击之列转而选择放弃。

(二)利益均衡化政策的“布朗效应。交通运输新业态虽然充满生机和活力,满足人们高品质的出行需求,但也对原有经济环境、市场秩序和相关利益方带来无形的冲击。国体、政体决定下的政府是各阶层利益的均衡者、调节者,也是各种社会关系的调和者。出于对环境、秩序和局面的掌控,胜出的选项往往是“各方利益最大公约数”的现实考量。对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敏感问题、热点问题政府通常会采取十分审慎的态度,在相关政策出台前会进行认真的走访调研,征求各方意见,并予以充分的论证和风险评估、权衡利弊,以维护社会的稳定。这种利益均衡化的政策会对交通运输新业态产生“布朗效应”。使其在融入主流社会过程中遭受来自生产关系诸要素的无形阻碍。
(三)既有规则体系的排斥性。交通运输新业态在外在形式上必然表现为对原有规则体系的突破。以网约车为例,在它最早出现的三、四年里,因为没有新的规则与之配套,规范和约束失去基本的支撑,导致问题频出。2015年6月交通运输部召开专题研讨会就出租汽车改革发展以及网约车规范管理等问题进行论证,同年10月8日国内第一张专车平台的资质许可由上海交通委颁发。而安徽铜陵到2017年的6月才出台了《铜陵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实施细则(暂行)》,随后对经营平台、网约车和网约车驾驶员的行政许可才有了具体的操作规程。这种“先有马后配鞍”“据马配鞍”的做法,无疑不利于交通运输新业态的健康发展。

(四)监管体系的缺位性碾压。交通运输新业态的出现导致监管部门的束手无策与茫然,暴露的不仅是相关职能部门对市场变化的预判性、应对性问题,更大缺陷则在:因监管体系的缺失和“误操作”对新业态产生的碾压作用。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监管部门对于网约车的属性没有搞清,“该不该管,怎么管”成为其躲不了、避不开的困扰。甚至将网约车视同为“黑头车”而加以严厉打击。这在很大程度上伤及网约车的元气和士气。
(五)严重同质化的主体“互伤”。仍以网约车为例,自2010年易到用车开网约车先河后,在2013至2014年间网约车进入迅猛发展期,除了有40多种打车软件在全国热销外,还陆续出现了快的、滴滴、优步等网络平台,“网络专车”服务很快由一线城市向各大城市铺开。为了占领市场,各公司纷纷建立了网络平台,同质化现象严重,造成巨大资金浪费。因价格的恶性竞争,个别公司甚至以“烧钱”方式苦撑。无序发展导致技术层级衔接性差,成为新业态发展的制约瓶颈。
(六)多元化利益分割的“咬齿”。因缺乏系统化理论的支撑以及科学、明晰的利益测算体系与合理的分配体系,新业态内各方的利益分配存在明显的“咬齿”现象。导致网络经营平台、网约车经营人、网约车驾驶员三者之间的利益纷争不断。影响了新业态快速发展。
另外,责任界限的模糊性和从业人员背景审查的不严密性,投诉纠纷和刑事犯罪的个案,严重影响了新业态的社会形象和可信度。用户资金安全和乘客人身安全,成为交通运输新业态改革的新命题。另外,新业态用工关系的法律属性难以确定性也是制约其发展的无形羁绊。
二、促进交通运输新业态发展的路径
交通运输新业态是科技融合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跨界发展的现实运用。“互联网+交通”,催生出了以网约车、共享单车、现代物流为代表的交通新业态,相信随着“科技+交通”的应用今后会产生更多的新业态、新模式。面对新的生产力需要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这其中必然牵涉到行业、社会和政府层面的改革与创新,进而为交通新业态的发展提供多方面、多维度的利好环境支撑。

(一)夯实做强、做优基础,提升行业开放度。
一是拓宽视野、更新观念,科学把握时代发展趋势与走向,系统分析新常态下交通运输新需求,摒弃“单打独斗”思想和“一业独挡”经营模式,主动融入时代大背景和发展新格局,主动融入共享经济、低碳经济,主动融入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二是抢抓机遇,推进交通供给侧改革,调整优化运输结构与布局,积极应对市场变化、需求变化和格局变化。三是加大科技投入,强化人才培养,持续推进联通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以高水平开放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四是妥善解决多元利益分配、用工关系属性以及平台同质化等问题,逐步清除新业态发展障碍。
(二)完善法律、制度和监管体系,营造宽松、利好发展环境。
交通运新业态它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性和强大的适应力。这就意味着它以“新锐性”突破原有的专项法律框架、制度体系和监管机制,而使政府层面和相关职能部门面临健全完善政策和重构制度体系的任务,以填补其真空地带。网约车、共享单车和其它新业态都是互联网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新应用,是新背景下融合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跨界组合体的产生势必要求多部门联合及时出台相关政策、监管措施,打破条块体制分割,解决部门利益纠缠等问题。营造科学、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建立开放的市场准入机制。推出“容缺登记”机制,放宽许可条件,鼓励和支持勇敢探索和大胆尝试,以特事特办助力交通运输多元化发展。
建立包容审慎的监管机制。探索包容期管理,实行人性化监管,对于新生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循序渐进、逐步规范的办法加以解决。持续健全新业态治理体系,明确规则,划出底线,设置好“红绿灯”,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为新业态发展保驾护航。
(三)转变行业观念,营造创新氛围,增强全社会对新业态的认同感。传统行业观念的形成是基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多维化需求与满足方式,但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地域、行业、产业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跨界融合发展成为经济社会的新常态。创新驱动是交通运输业的内生动能,顺应时代发展大势,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满足经济社会的新需要是交通运输业的必然选择和可行路径。对于交通新业态,全社会要以包容、宽限和理性的态度接纳,不求全责备,不好高骛远,少用旧框框审视,多用新视角观察,在享受交通运输新业态服务的同时积极出谋划策,给交通运输新业态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土壤。

通联: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大道北段1036号交通大厦6楼 鲁维保
联系电话:0562——2880275,手机13956245360
邮政编码:244000
【打印此页】  【顶部】  【关闭窗口】
上一条 信息:坚持改革和发展是做好出租车行业维稳工作的关键所在
下一条 信息:跨界融合发展是交通运输业的必由之路(投稿)
版权所有:铜陵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邮政编码:244000
电话:0562-5880823 传真:0562-5880822 皖ICP备06009720号 技术支持:志扬软件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0562-1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