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铜陵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坛> 聚焦铜陵
 
铜陵的“怪”其实不怪
发布日期:2023-2-3 8:30:50 点击数:867

套用“云南十八怪”的模式,各地都编了当地的多少多少个“怪”。所谓“怪”,就是稀奇,不多见,少见多怪嘛,到处可见的就不足为奇了。根据这个观点,我们从铜陵的所谓多少个“怪”中挑几条与大家共赏。在我看来,人们说的“怪”,均因其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条件影响而形成的,认真分析起来,自有它的道理,就不足为怪了。

火车跑城里,汽车跑城外 

上世纪五十年代,铜陵只是个矿区,铜官山选矿厂生产的铜精砂要运到山下冶炼厂去冶炼,修整了一条铁路。后来城市发展了,铁路两侧盖了许多建筑,而当时生产需要的各种辅材主要通过汽车从外地运来,这便造成“火车跑城里,汽车跑城外”的现象。即使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建在市区边缘的余家村到铜陵西站的铁路。如今也成了主城区了,火车还得跑呀。“火车跑城里,汽车跑城外”现象,是当年生产需要的见证,也是城市发展的见证。随着铜官山铜矿停产闭坑,与长江路平行的一条铁路拆除了,修了条长江二路,结束了这一区域火车跑城里的历史。新火车站也建在离市中心很远的地方了。不过,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那里会不会有一天也会成为“城里”呢,谁也说不定。


火车一到,汽车行人都让道

披厦到处盖

1949年4月,铜官山铜矿仅有职工20余名,到52年底增至1750人。到57年底,有色公司职工人数达8334人;1960年为21313人,1975年为29044人。这么多人住哪儿?搭临时性住房,或是到铜陵县租民房给职工住,都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于是,1952年矿务局在山上盖了69栋平房,户均面积25.51,起名叫“解放新村”。接着按这个标准又建了好几个新村。但是一家三代25.51没法住,于是各单位便为职工在自家门前屋后接一个披屋,俗称披厦。后来房子还不够,职工自己又搭起了披厦,多的一家三个披厦。由于没有规划,披厦的大小、材料各不相同,零乱可想而知,也就留下“披厦到处盖”这一“怪”了。1984年开始,铜陵陆续拆除了平房和披厦,建起了多层后来又建高层住宅。“披厦到处盖”成了历史。但这句话却真实记录了老一辈艰苦创业的艰辛和时代发展的印迹。那些从小在披厦中长大,后来走进高等学府,如今已成为社会栋梁的铜陵人,那些在披厦中拟写过许多项目计划,立下过丰功的老一辈铜陵建设者们,在告别那些披厦时,可能心中别有一番滋味。


一栋正房两
披厦(1977年拍)

北京路地摊啥都卖

太阳刚落山,从石城大道到官塘路这一段北京中路的辅道上,摊主们开着汽车、拉着板车,甚至是大包小包提着货物进入摊位,开始卸货。半个小时不到,一条长460多米宽10米的地摊街就营业起来了。从小型家具、床上用品、厨卫用品、家电、服装,到书籍、文具、玩具、水果、花卉、饰物,大到冬天用的火筒、絮被,夏天用的凉席、电风扇,小到别针发卡、耳朵勺等,一应俱全。这就是铜陵人说的北京路夜市。因为晚上到九(冬天)十(夏天)点才罢市,卖的又是些中低档的实用贷,方便又便宜,所以深受市民欢迎,每晚人流如织,十分热闹。1997年开办二十多年来盛不衰。它不仅解决了百来号人的就业问题,方便了市民群众,而且给城市的夜晚增添了亮色和温度。

每天收市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切如故,道路还是道路,一点市场的痕迹也不留,要不怎么说它是一“怪”呢。但仔细一想,它已进入了铜陵人的日常生活,堂堂正正的地摊经济,有啥可“怪”的呢。


北京路夜市

作者:叶葆菁

【打印此页】  【顶部】  【关闭窗口】
上一条 信息:铜陵,诗仙终生眷恋的热土
下一条 信息:枞阳五一村:聚力乡贤力量 助推乡村振兴
版权所有:铜陵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邮政编码:244000
电话:0562-5880823 传真:0562-5880822 皖ICP备06009720号 技术支持:志扬软件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0562-1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