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二百八十年前,正值中华历史上大唐王朝中天炽盛的天宝元年。“伊皇唐之革天创元也,我高祖乃仗大顺,赫然雷发以首之。于是横八荒,漂九阳,扫叛换,开混茫。景星耀而太阶平,虹蜺灭而日月张。”(李白《明堂赋》)李白用这样的诗句赞美他所处的时代。
长江南岸 ,古铜都,今日铜陵地,美丽宽博的铜官山迎来了尊贵的远客——诗仙李白。
他从沃野天府走来,带着大鹏横霄的英气,仗剑去国,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胸怀济苍生、安社稷的宏愿:“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他从中原大地南来,经历过黄河的喧天浪号,瞻仰过秦皇礼拜的泰山,饱览名山大川,阅尽天下胜景,更增添了他报效天朝的宏望:“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李白《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他曾满怀希望,闯荡长安,幻想弹剑侯门,挤身士卿。然东闯西荡,遍干诸侯,始知繁华的长安大都,并无他立锥之地。他不得不带着失望离开长安,仰天悲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归去来!”(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二)他在东鲁寄居了五年,享受过“竹溪六逸”酣歌纵酒之快,领略过汶、泗之滨豪宕之气。但,妻子任氏的故世使他悲痛难已。加之,他不拘行迹的处世风格,好为豪言的生活举止不能为义礼束形的孔子故地所容。他中意于邻家一女,“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李白《咏邻女东窗海石榴》)的情感表露引来满城风雨。倔强的李白以一篇《嘲鲁儒》酣畅泄愤:“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这更惹恼了当地士绅。一怒之下,他决心远行,避开这烦忧的尘世。他按照亲朋的指点,将子女和同居女子刘氏寄居于南陵乡下铜官山麓的寨山。
于是,这便成就了宝地铜陵与诗仙李白的千古机缘。
铜官山,商周先民用血汗作鎚,敲醒了终古宝库,青铜之光已在中华文明史上烁灼千载。德威天下的汉武大帝在这里派驻铜官,大唐玄宗赐封铜官山为利国山。宝山宝域,强国耀邦的枢要之地,盼有诗仙的万钧笔力来意识、来添彩、来光裕史册。
但可惜,此时的诗仙李白另有心曲,与古铜都只是匆匆擦肩。
李白安顿好子女后便很快离开,他要去剡溪投奔好友吴筠道长,去安置他报国无门的心灵。谁想天降喜讯,去浙江的途中,他接到大唐朝廷的诏令,命他入朝,委以重任。李白大喜过望:匡时济世、建功立业的机会终于来了!这才是他立身处世的第一心愿!他快速赶回寨山家中,与家人告别。一首《南陵别儿童入京》(注1)尽诉满腔狂喜之情:
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着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踌躇满志,神气高朗,轩轩然若霞举。(注2)他热切期盼用自己的才华为朝廷唱赞,倾肝沥胆为天朝效力。
李白在朝期间,看到了大唐王朝的极顶繁华,但也看清了大唐朝廷的极尽奢靡,更觉察到大唐江山的极度危患。唐玄宗的宠臣安禄山野心日益膨胀已在磨刀霍霍,而皇帝及朝臣们却在醉生梦死。李白的品格和秉性终与朝中的政治风气格格不入,他渐渐觉察到,纵然自己位列翰林,经纶满腹,却终不过是听令于皇室的内廷玩偶。“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李阳冰《草堂集序》)。天宝三载春,44岁的李白在累日徘徊,几番犹豫之后,愤然上书“恳求还山”。玄宗即日“恩准”“赐金放还”。(注3)李白伤心地悲歌:“秦水别陇首,幽咽多悲声。胡马顾朔雪,躞蹀长嘶鸣。感物动我心,缅然含归情……挥涕且复去,恻怆何时平?”(古风《秦水别陇首》)终于,他换上角巾葛服,离开了翰林院,离开了唐都长安。
然而爱国爱民之心令李白情难自己。天宝十年(公元751年)李白不顾妻子的劝阻,赴北方实地了解敌情。他孤身远足,慷慨而歌:“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耻作易水别,临歧泪滂沱。”(李白《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终于在次年十月到达安禄山的老巢范阳(幽州)。这里他亲眼看到安禄山骄横坐大的嚣张气焰,觉察到形势紧急,战事一触即发:“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名将古是谁,疲兵良可叹。何时天狼灭,父子得安闲。”(李白《幽州胡马客歌》)。他心怀满腔报国志,竟然不顾自己已经五十二岁之齡,在边地学习起骑射来:“怀恩欲报主,投佩向北燕。弯弓绿弦开,满月不惮坚。闲骑骏马猎,一射两虎穿。”(李白《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不久,他又急切赶到都城长安,想投书朝廷揭露安禄山的反情。但令他失望的是,他只能见到的唐宫内外更加的麻木和骄奢。
满腔愤、满腹愁,整日慨叹,无以分忧:“三季分战国,七雄成乱麻。王风何怨怒?世道终纷拏……圣贤共沦没,临岐胡咄嗟?”(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二十九)。“殷后乱天纪,楚怀亦已昏……比干谏而死,屈平窜湘源……”(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五十一)
此时,在宣州任长史的从弟李昭向他发来南游宣城的邀请信。面对李昭书信中令人向往的关于宣城的描述,面对自己大愿无着心潮难平的宭境,深感无奈的他终于下了决心,他要远走高飞,去寻找一个可以安静读书蓄势再起的地方。
宣城,在李昭的引荐下,他认识了诗人常建(注4)等一批当地文人,游历了宣城远近的山水名胜。一天,他登上了宣城名胜谢朓楼。谢朓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担任过宣城郡太守。他吟咏着谢朓的诗句,想到了谢朓的高祖——东晋名臣谢安。不觉又触动了自己的心思:“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谢安是李白崇敬的古代先贤之一,尤其驰慕他隐居东山,在国家危难时刻奋起担当,指挥淝水之战,以八万兵力打败了拥有十八万精兵的强敌苻坚,解救天下苍黎于水火的英勇战绩。李白三十岁时就写诗表达了对谢安的倾慕之意:“……歌且谣,意方远。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李白《梁园吟》)他在《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序》中写道:“昔谢安四十,卧白云于东山。桓公累徵,为苍生而一起。”他在十多篇诗文中,表达了自己对谢安的倾慕,盼望能像谢安一样,寻找到自己的“东山”;像谢安一样,东山再起为国效力。
同列学人中有人告诉他,常建任职的南陵县长江南岸铜官山麓有一座小山,上有一株古松,甚为奇异,“一本五枝,苍鳞老幹,青翠参天。”(注5)李白听后,仿佛心灵底处被猛然触动。他回想起十多年前匆匆擦肩的寨山,想起那记忆深处青铜神圣传说之地铜官山,他二话不说,拉着常建就走。
百里山道,百里崎岖,他们终于来到长江之滨铜官山下,来到那人所说的那座小山旁。江风习习,惠泉淙淙,嘤嘤百鸟,萧萧万木。呀!这不正是我的东山吗?剡溪沃洲?哪里能和这里比美!李白不顾远足劳顿,同常建一起兴冲冲一口气攀到了山顶。
这座小山,没有华山的峣峻,没有庐山的奇幻,也没有泰山的史说,更缺少峨嵋的尘外玄诞气,但却处处展现出别致的清幽、醇雅。山间一座精工古舍,似乎就是上天为诗仙准备的书屋。(注6)尤其是那株千古奇松:一本五枝,呈示独具一格的灵奇;通体苍鳞,蕴涵来自远古的深沉;青翠参天,似乎正在彰扬一飞冲天的呼号。李白诗兴突发:
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
安石泛溟渤,独啸长风还。
逸韵动海上,高情出人间。
灵异可并迹,澹然与世闲。
我来五松下,置酒穷跻攀。
征古绝遗老,因名五松山。
五松何清幽,胜境美沃洲。
萧飒鸣洞壑,终年风雨秋。
响入百泉去,听如三峡流。
剪竹扫天花,且从傲吏游。
龙堂若可憩,吾欲归精修。
(注7)一开宗便明义:他来这里就是希望找到一个可以像谢安一样隐居的东山。他对这里非常满意,松风泉流无不遂心。其奇异完全可以与谢安的东山媲美。李白欣然借奇松为小山命名。
从此,这座无名小山便有了一个响亮的名称——五松山。
从此,那间精工古舍也便有了一个远扬的美名——太白书堂。
从此,诗仙李白就在五松山驻足,开始他“澹然与世闲”“且从傲吏游”的生活,进入了他“卧白云于东山”“为苍生而一起”的思想境界。
李白热爱五松山,他在这里读书、思辨、游历、交友。但,他却一刻也没有忘记济苍生、安社稷的终极理想,希望总有一天他能以身报国:“长铗归来乎,秋风思归客。”(《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他在五松山写了多首诗歌,抒发其无力报国的愤懑:“抚酒惜此月,流光畏蹉跎。”《五松山送殷淑》。“敕赐飞龙二天马,黄金络头白玉鞍。”(《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他痛恨朝中“将无七擒略”的庸才昏官,担心“云南五月中,频丧渡泸师。毒草杀汉马,张兵夺云旗。至今西二河,流血拥僵尸。”(《书怀赠南陵常赞府》)的悲剧重来。
李白热爱古铜都的山山水水,他用充满热情的歌诗,唱咏古代铜陵的山光水色:“五松何清幽,胜境美沃洲。”(《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千峰夹水向秋浦,五松名山当夏寒……袖拂白云开素琴,弹为三峡流泉音。” (《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秋浦歌》其三)(注8)
李白更热爱勤劳纯朴的古铜都苍生黎民,他用那雄健如椽的巨笔讴歌他们的生产劳动:
秋浦歌(其十四)
炉火照天地,
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
歌曲动寒川。
他崇拜铜工业生产劳动的神功造化:
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
……
铜井炎炉歊九天,
赫如铸鼎荆山前。
陶公矍铄呵赤电,
回禄睢盱扬紫烟。
……
李白在铜陵留下的对铜工业生产的歌唱,在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工业文明史上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是李白赠与铜陵人民的优质历史文化遗产。
李白饱蘸浓墨,用发自胸臆的语言,尽情抒发他对古铜陵的倾心之爱:
铜官山醉后绝句
我爱铜官乐,
千年未拟还。
要须回舞袖,
拂尽五松山。
四百年后,南宋诗人陆游进川公务,途经繁昌,远望铜官山:“隔港即铜陵界,远山崭然,临大江者即铜官山,太白所谓‘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是也。”随即喟然长叹:“恨不一到!”(注9)
七百多年后,明代“考论古今诗人”的朱楝注释:“言我爱铜官之山有可乐者,虽终身而居可也。”(《李诗选注》卷十一)
朱楝“终身而居可也”的解释可谓一语中的。李白说,古铜都,是他住上一千年也不想离开的地方。古铜陵,是他终生眷恋的热土。“归来归去来,宵济越洪波。”(李白《纪南陵题五松山》)哪怕走得再远,连夜都应当乘着快舟踏着波涛回到这里。
唐吴道子画李白行吟图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年底,安史之乱终于爆发。
李白报国心切,他认为,如同谢安东山再起,为国效力的时候到了:“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第二年刚过春节他就毅然应永王李璘之召,沿长江西上投奔永王。
小船拍着江浪夜行至铜陵江段,在朦胧的月色中,鹊尾洲的苍莽芦荡和古战场鹊岸的嶙峋峭壁从身边缓缓移过,李白写下了《江上答崔宣城》诗:“……树绕芦洲月,山鸣鹊镇钟。还期如可访,台岭荫长松。”(注10)他凝视鹊尾洲的莽莽树影,仿佛听到鹊头古镇沉闷而又悠远的山寺钟声,心中默念:战乱结束后,我还要回到这里,醉歌铜官乐,袖拂五松山。
李白寄情于古铜都的依依草木醇醇乡情,可谓至真至切。
然而此行,一腔热血的李白,万没有想到会陷进统治者的权利斗争之中,令他遭遇了到寻阳入狱、发配夜郎等一连串打击。后虽因特赦免却放逐之苦,但见山河纷乱,生灵涂炭,“苍生悉为白骨,赤血流于紫宫。”(李白《为宋中丞祭九江文》)而自己以身报国的理想一再破灭,老诗人已贫病交加、身心俱碎。
此时,他忘不了那个令他魂牵梦萦的地方,那个山水含情的长江南岸古铜都。上元二年,六十一岁的李白历尽千辛万苦,再一次来到铜官山下,来到他念念于心的五松山。
故地重游,山依旧,水依旧,遭遇战争兵乱的古铜陵已是苍夷满目,物是人非。他想寻找他昔日的老友,他想起当年最喜爱的“五松春”酒。但,他只找到一间破败的老屋,一口破敝的枯井。邻居告诉他,房主纪老已去世多年了。李白听言,顿时老泪纵横:
哭宣城善酿纪叟
纪叟黄泉里,
还应酿老春。
夜台无李白,
沽酒与何人?
五松山,一位昔日老邻居荀媪认出了这位当年人们敬重的李大诗人。她向他诉说战乱以来百姓的艰难,陈诉当年一些故旧的命运遭际。李白感慨万千。荀老太捧出自己舍不得吃的雕胡米饭,恭恭敬敬款待这位尊贵的客人。李白手捧饭盘,抬眼望着高空皎洁的圆月,望着铜官山下这方重情重义的乡土,望着对面这位善良真纯的老妈妈,不禁无语凝咽:五松山,一位昔日老邻居荀媪认出了这位当年人们敬重的李大诗人。她向他诉说战乱以来百姓的艰难,陈诉当年一些故旧的命运遭际。李白感慨万千。荀老太捧出自己舍不得吃的雕胡米饭,恭恭敬敬款待这位尊贵的客人。李白手捧饭盘,抬眼望着高空皎洁的圆月,望着铜官山下这方重情重义的乡土,望着对面这位善良真纯的老妈妈,不禁无语凝咽: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彫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千年过去,换了人间!铜官山容光焕发,五松山名扬宇内,诗仙李白终生眷恋的古铜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景星耀,日月张。”赧郎的后人们正在书写崭新的历史;诗仙千古不朽的歌诗仍在这方热土上代代传唱。
【注释】
(注1)唐时,今铜陵属于江南西道宣州(宣城郡)南陵县。
(注2)“神气高朗,轩轩然若霞举。”: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二《语资》。
(注3)“赐金放还”:《新唐书》卷二百二《李白传》。
(注4)常建:唐代诗人,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进士。《四库全书》收有《常建诗》57首。
(注5)《江南通志》卷十六引《舆地纪胜》云:“旧有松,一本五枝,苍鳞老幹,青翠参天。”
(注6)精工古舍:元刻本《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刊李白《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诗,题下有注“山在南陵铜井西五里,有古精舍。”
(注7)赞府:县丞的别称。洪迈《容斋四笔·官称别名》:“唐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下至县令曰明府,丞曰赞府、赞公。”常建时任南陵县丞。
(注8)《秋浦歌》其三:此诗描写的是古舞鸾乡(今铜陵市郊区铜山镇)的一个关于神鸟的传说。
(注9)陆游《入蜀记》。
(注10)鹊镇钟:清《方舆考证》:“鹊头山,在铜陵县北,即春秋时之鹊岸,其山之末曰鹊尾,近山之渚曰鹊洲,因山置戍曰鹊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