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铜陵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坛> 聚焦铜陵
 
闪耀清廉的铜器物语
发布日期:2023-2-27 11:26:52 点击数:1080

生活在中国古铜都铜陵是我的福分,而热爱古铜都进而结缘铜文化更是我心灵深层的大愉悦。

由青铜文明衍生而来的铜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承载铜文化的铜文物、铜器皿、铜雕塑、铜工艺品、铭刻遗存、典籍诗文……在中国,在古铜都——铜陵,可谓汗牛充栋,蔚然大观。五千年无数中国人的创造劳作,又使得中国的铜文化浩瀚谱系星河灿烂。而在这灿烂星河之中,人们罕有发现的是闪耀清廉的铜器物语。事实上那些美好的外在形象多多少少遮蔽了其内在的精神诉求。在今天,建设一个天朗气清文明美丽新时代,更需要激活、开发、怒放铜耀清廉的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格,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铜文化中廉洁世界廉洁人心的宝贵基因,潜移默化赋能赋值所有向上向善向真向美的新时代逐梦人。

《汉书·律历志》载:“铜为物之至精,不为燥湿寒暑变其节,不为风雨暴露改其形。”中国人的大智慧往往在其目光如炬,见微知著,弦外音,言外意,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启迪开悟,明心见性。与其说礼赞铜的“精、节、形”,不如说是崇尚人要具有这样的品格情操。多象征多维度的直指人心,触动灵魂,升华精神。生活铜都,徜徉铜世界,我们不妨拜见般倾听、沉浸式体验一下那些古色古香,美仑美奂,高洁清雅的铜器物语。

铜镜鉴史(丹阳铜镜)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最能反映铜陵地区产铜历史的文物之一。铜镜铭文有“汉有善铜出丹阳,和以银汤清且明”,汉时铜陵隶属于丹阳郡,是中国重要的铜料源地。也是古铜镜铸造的重镇。 


铜镜,又称青铜镜。古代用铜做的镜子。古地铜陵自商周以来就冶铸各种铜镜,已出土或传藏的不同历史朝代的铜镜不下万枚。目前国内最大的铜陵青铜博物馆正面的单体装饰铜幕墙,就是依据铜陵出土的春秋兽耳鸟纹鉴为设计原型而建造的。

铜陵铸造铜镜与铜陵人喜爱收藏铜镜其深层的文化背景就是铜陵自古就生产漂亮的铜镜,其深沉的文化意蕴就是铜镜有着映脸照清、示美明心的外在功用与内在力量。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史书上有两则关于唐太宗李世民赏赐臣子高季辅金背镜的记载,一则在《唐会要》卷74:“十七年,杨师道为吏部尚书,师道贵公之子,四海人物未能委练,所署用多非其才,而深抑势贵及其亲党,将以避嫌,时论讥之。又其年吏部尚书高季辅知选,凡所铨综,时称允协。十八年于东都独知选事。太宗赐金背镜一面,以表其清鉴焉。”

说的是吏部尚书杨师道选拔官员不能选贤任能,所用之人“多非其才”,而且为避嫌,权贵和亲戚党羽也不用,以致引起时议,各方都不满意。高季辅任吏部尚书,能知人善任,公正清廉,太宗因此赏赐“金背镜”一面,“以表其清鉴”。

铜陵民间藏有数量众多的精美铜镜,其中有两面小小的铜镜,因背面刻有蕴含丰富廉政意义的铭文,而被誉为铜陵廉镜。

一面是明代的圆镜,直径8厘米,重177克,背面刻有“正其衣冠,尊其瞻视,明明德心,惟我与尔”的廉洁格言,勉励大家在照镜子的同时,要让自己的心灵被美好的道德充盈,也一样干净、光明。还有一面是清代的方镜,重49克,背面刻有“方正而明,万里无尘,水天一色,犀照群伦”的廉政格言,提醒为官者要做到公正公道,那样就会政治清明,百姓就会受惠。这两面铜镜虽然形制较小,但纹饰精美,铸造精良,具有浓郁的铜陵地方特色,特别是背面的廉政铭文,文字优美,意味深长,是铜陵宝贵的廉政铜镜。

铜耀清廉,知古鉴今,意义深远。

铜鼎正气(鸟纽铜盖鼎(春秋时期))

1971年出土于老铜陵火车站基建工地。通高27.1匣米、口径13.9匣米,球腹蹄足,腹饰蟠虺纹和弦纹,并有对称两扉楼间隔,环形双耳,耳作双角兽面。鼎盖中央伫立一鸟,圆眼尖喙、双翅并拢。全器造型生动活泼、构思巧妙、一改中原庄严厚重的传统风格。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鼎,古代原是饪食器,后来变为统治阶级政治权利的重要象征,视为镇国之宝和传国重器,也是“明贵贱,别上下”等级制的标志。史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鼎,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种礼器。古铜陵一直是中国铸鼎的要地。如1971年出土于老铜陵火车站基建工地春秋时期的鸟纽铜盖鼎。与鼎相呼应的其它饪食饮酒器更是林林总总。如1983年铜陵西湖镇出土的商代饕餮纹爵、饕餮纹斝,1987年在铜陵汤家墩发现的商周兽面纹青铜方彝,都是十分珍异的国家一类文物。

“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

历史上有“问鼎”的典故,语出《左传·宣公三年》,大意是: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阳,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的严词斥责。后来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

铜耀清廉,革故鼎新。

讲政治、守规矩、敢担当,仍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千斤之鼎!也是每一个大写的人顶天立地的宝鼎神器。


铜剑崭腐(铜陵出土的商周青铜剑 )


我国青铜剑的创造及其发展历史,约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夏代,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是高峰阶段,嗣后,一直延续到秦汉。古地铜陵的青铜铸剑伴随其中。中国南方出土的吴越青铜剑至今不过60余枚,铜陵几占三分之一。仅铜陵青铜博物馆就现藏22枚。2011年铜陵民间征集了一枚稀世之宝剑——战国复合剑,又名“双色剑”。剑通长59cm,宽4.9cm。剑脊和剑刃部分采用不同含量比例的铜锡来铸造。剑脊部含锡量低,质柔而韧,不易折断;剑刃部含锡量高,质钢而坚。剑脊和剑刃刚柔相济,抗冲击性能强,提高了剑的杀伤力和使用寿命。



复合剑在铸造的过程中,同时运用了榫卯技术,剑从将剑脊两端的榫头咬合,经过铸剑匠人的精细打磨,剑脊和剑从衔接流畅,剑刃两边等宽,从外观上看,浑然一体。反映了古代工匠对青铜合金成分与性能之关系的深刻了解,是“金有六齐”之说的创造性应用,此复合剑为古代青铜剑工艺的巅峰之作。

君子如兰、如玉、如剑。相传屈原放逐陵阳九年,盘桓铜陵青阳荒蛮之地,曾获铜地铜剑,剑长正气,一身高洁,故作《离骚》。而明代今铜陵人铁骨御史左光斗,最喜把玩的就是故乡的青铜剑,他曾作名联“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亲书高悬自家书房,一身正气,反腐倡廉,“巡视中城。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后遭魏中贤诬陷屈死,但却青史留名,万人敬仰,千古流芳。

铜陵西湖铜艺小镇农林村曾有一明代建筑的御史府,(后拆毁)相传为纪念表彰铜陵为官清廉的潘伯庸所建。潘伯庸先后任明洪武年间的浙江道监察御史、河南、广东、山西按察使,一直清正直谏,深受朝廷和百姓称赞。与铜艺小镇毗邻的铜陵佘氏明清时期更是人才辈出,留有“一门四天官,兄弟三进士”的美誉。其佘可才明宣德年间负责朝廷选拔官吏时,可谓手持尚方宝剑,清白做人,为国选才,传承家风,终赢得朝野上下赞誉,让佘氏在铜陵树起了一座“天官府”。

铜耀清廉,利剑反腐,磨砺情操,敬畏人心。


铜钟警世(铜陵出土的商周青铜钟

铜陵古代铸造铜钟历史悠久,从商周延至当代,络绎不绝,蔚蔚大观。现藏存流传铜陵博物馆、寺庙、民间等历代铜钟不下千座。2002年纪念中国与澳大利亚建交五十周年,安徽人民政府赠送给我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一组“仿曾侯乙编钟”,就是由铜陵金辉铜工艺品厂承担铸造的。由于铜陵的铜质上佳,铸造工艺高超,从铜陵输出的铜钟更是数不胜数。铜陵也因此有了以钟字打头的众多民俗地名,如钟鸣、钟仓等。铜陵出土的铜钟最具代表的是一套五座的春秋青铜编钟。最有价值故事说头的是西周兽面纹青铜方彝里的铜钟铃。



钟,含有深刻的礼乐制度和礼乐教化功用,所谓清心悦耳,清风扑面,涵操养德。

1987年7月出土于铜陵汤家墩遗址的西周兽面纹青铜方彝,通高44厘米,重11.5公斤。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青铜方彝,古代的盛酒器。“彝”是古代青铜礼器的通称。

汤家墩遗址出土的这件兽面纹青铜方彝,是这类器物在安徽省首次发现;而圏足内有铜铃的青铜方彝,目前在全世界仅发现此1件。圏足内的铜铃有专家解释说并不全是装饰美观,它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敬示人们饮酒有度,不逾礼节。

铜耀清廉,警钟长鸣,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铜莲清韵


青铜莲花的铸造制作在铜陵屡见不鲜,主要是用于佛教法器和家居装饰摆设。因为铜的光亮不锈蚀和莲的清洁不染尘和谐融合极具美好象征意义,多受清正之士和百姓推崇喜爱。除了庙宇里的高僧手拈铜莲和观音大士的坐下铜莲,在坊间百姓家中还有众多观赏饰品及把玩小件。2003年铜陵金蜗牛工艺品厂制作的《出水芙蓉》还入选北京奥运会场馆雕塑作品。2013年铜陵市大通文化研究会设计创制的铜盘“清莲”,构思精巧,造型独特。整个铜盘呈圆形,以黄铜做底,中间一株灵动飘逸、线条柔美的莲花图,圆盘周边饰有大士阁、盐务招商局、天主教堂钟楼等大通历史地标性建筑图案,铜盘底部正中铸刻的《沁园春咏古镇大通》114字的铭文。在传承历史,烛照未来,升华铜莲文化方面做出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铜莲花“莲”与“廉”同音,而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高贵品格又使其与“廉”同义。有洁身自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的寓意。

铜耀清廉,莲开高洁,清正人心。

铜币见廉(铜币——汉外圆内方)


铜陵铜币铸造源于商周,兴于汉唐,鼎盛为两宋,延至清中期。自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铜陵设置全国唯一“铜官”监管铜业开采冶铸之后,铜陵就成了铜币铸造的重地。铜官监、永丰监、梅埂冶等成了朝廷的“国家银行”。特别是宋朝的梅埂冶,竟有“钱溪”之称。铜陵土地埋藏和出土的古铜币不计其数,民间遍布私家收藏和鉴别铜币的行家里手。闻名世界的铜陵青铜城市雕塑,有不少含有铜币元素构成。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大型青铜城雕《丰收门》。其造型为三个巨大的“丰”字中间立一珠硕大的园球,构成了多重象征。“丰”字形似古老的华表,又如放大的古刀形钱币,十分壮观奇特。

一枚铜币,可以考证一段历史,也足以见证人性。吴王刘濞因在古铜陵“即山铸钱”和“煮海为盐”,富可敌国,弄出了“七国之乱”,终遭杀身之祸。而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清廉之士不染“铜臭”,不贪钱财,洁身自好,收获人生幸福,留下千古美名。祖籍铜陵的清代进士佘志贞(1643——1705),朝中为官数十年,直至为康熙帝老师时仍一贫如洗,花甲之年,康熙帝派他到铜陵担任铸币监官的“铜官监”,有心让老师“富起来”,可两年任满,佘志贞只带走三枚铜钱,一枚“当十钱”,一枚“当五钱”,一枚“康熙通宝”,这三枚钱原是佘志贞监管钱币制造时的样本,充其量只有纪念象征意义。康熙帝为此十分感动,特赐他白银500两,结果佘志贞还是婉转退回了朝廷。

铜耀清廉,铜币见廉,福祉所归。

青铜蕴廉,铜耀清廉。一番铜器物语,一曲天籁之音。生活在铜都,我天天都有这美丽的遇见,时时都有这清心的耳福。可作为一个号称热爱铜文化的人,我又深感惭愧,甚至痛恨自己没有这爱的能力。怎样领悟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怎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铜文化赋能赋值“智造新铜都,生态幸福城”?生于斯长于斯可能终于斯的一介书生,我不能不扪心自问,不能不秉烛而行,竭尽所能,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啊!

作者:吴笛

【打印此页】  【顶部】  【关闭窗口】
上一条 信息:铜陵曾是这些顶流名家的福地
下一条 信息:铜陵,诗仙终生眷恋的热土
版权所有:铜陵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邮政编码:244000
电话:0562-5880823 传真:0562-5880822 皖ICP备06009720号 技术支持:志扬软件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0562-1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