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采访考察
鲁维保
20年前,铜陵交通进入大建设时期,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交通部门加快建设步伐。当时的三区一县积极性都很高,但有少数群众对交通建设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尤其当涉及和影响自身的利益时便当起了交通建设的“绊脚石”,使得征地拆迁成为比较头疼和棘手的问题。时任交通局的主要领导压力很大,感觉光靠行政推动不是办法,还应当加强舆论引导,来提高群众的觉悟,统一大家的思想。
我当时借调到市交通局从事宣传工作,于是,局主要领导就让我拟草文件向市委宣传部请示。宣传部的领导十分重视,很快就同意了。为保证效果,交通局建议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包括市主流媒体以及《安徽日报》、省广播电台驻铜陵记者站同志在内的有关人员,成立“铜陵市交通建设采访考察组”前往山东胶东半岛和我省六安金寨等地进行考察,重点借鉴它们如何解决征地拆迁中的难题。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考察地的选择是相当慎重的,既然是取经,那就要:一是有经可取。二是取回来的经能念,否则,就失去了意义。为此,交通局做了大量功课,对“考察攻略”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推敲。有幸的是:本人参与了筛选和策划的全过程。为确保考察的顺利进行,本人甚至苦熬了三个通宵,拿出了详尽的考察方案与保障措施。
风尘仆仆,驱车千余里,来到了考察的第一站——山东青岛。因青岛交通委提前做好了准备,不仅精心安排了接待采访场所,还备好了文字材料、采访对象。可谓细致周到。青岛市交通委的领导在简单作了开场白之后,接着就给我们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关于社区主任的。该主任上任时就向居民们承诺,如果修不成道路,改变不了经济面貌,就主动辞职。立下“军令状”的第二天,他就和支部书记一起卷起铺盖“住进”了区交通局局长的办公室,汇报、恳求…局长既感动又为难,因为要修的路很多,可手中的钱就那么多啊!局长劝他们回去等消息,主任急眼了,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哽咽到:“局长啊!您若不答应的话我回去没法交差啊!不当这个主任是小,道路不通影响社区经济发展才是大事啊!软泡硬磨和“死缠烂打”,最终解决了问题。
另一个是关于两个村庄的:城阳区的夏庄和惜福村都是以果园种植为主的山区,因为道路不畅,生产出的水果运不出去,愣是烂在果园里。为了修建公路,当地百姓主动无偿给地,征地过程中没一人上访。公路修好后,村民们很快推出了别具特色的农家宴、农村一日游、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综合开发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增长。
一个个平凡朴实的故事,折射出山东人民“舍小家,为大家”的胸襟,传达出上下明确而清晰的共识——要想富先修路。
采访考察组的老记们白天深入现场采访,晚上回来把自己关在房间内整理素材,认真撰写稿件。而我呢更忙得不可开交,既是联络员,又是场记,还是组长助理和现场调度,负责好大家的饮食起居。大家虽然辛苦,但感觉充实,就象海绵汲取着所需要的养分。
从青岛、威海到潍坊,再到六安金寨,马不停蹄,一路采访,一路考察,也一路思考。外面的风景虽好,沿途的美食很多,可我们却无暇欣赏和享受。我们曾路过泰山脚下,却没有停下脚步,我们曾途经孔府、孔庙,也没有下车拜蔼,心里想的就是怎样出色完成此行的采访考察任务。
在胶东半岛的几天里当然会有海鲜,可采访考察组中有的同志却不适应,记得洪方敏同志(时为铜陵广播电台的记者)吃了海鲜后就腹泻拉肚子,为保持体力,他四处找榨菜下饭,结果没找到。尽管他身体不舒服,可仍然坚持采访。
回到铜陵后,三家主流媒体均开辟了专栏,省报、省电台也进行了颇有力度的宣传,除了借鉴山东三市和我省金寨县的成功经验,还深刻分析了制约我市交通建设的瓶颈与堵点问题,并就如何解决征地拆迁问题提出了建议。因为采访到位、思考深刻、建议可行、中心突出,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也利用数日时间几易其稿完成了五千多字的采访考察报告——《实行“两个转变”、调动“两个积极性”加快交通建设步伐——山东省、我省六安市交通建设的经验、做法及启示》,经局党委审核同意后,分别呈报市委的各位常委,并全文刊登在《铜陵工作》上。
此次采访考察,对于解决交通建设中的征地拆迁难题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为“六纵六横”、“半小时通行圈”和皖中南交通枢纽等后续工程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眨眼间20多年过去了,但那次采访考察却让我终身难忘。据悉,当年采访考察组的成员,有的因病离世,有的奔赴新工作岗位,有的当上了领导,而我也到了花甲之年,加入了退休的行列。
面对当下交通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我想,我们不应忘记那些长期奋战在铜陵交通战线的新闻人。正因为有他们的鼓与呼,为我们带来了前行的风帆。是他们用事实告诉了社会:交通建设不仅仅是部门行为和行业行为,更是政府行为和社会行为。交通发展离不开你、我、他,更需要全社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
通联:铜陵市井巷新村9栋204 鲁维保
手机:13956245360
邮政编码:244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