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业当下面临的的困境及今后发展路径
鲁维保
(铜陵市道路运输管理服务中心,244000)
当下,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科学技术尤其是互联网和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传统的交通运输业正面临巨大挑战:服务方式、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不适应、不匹配、不同步的问题日渐突显;多元切割下的市场占有份额大幅度缩减,生存空间遭受严重挤压,经济效益下滑。市场作用发挥欠佳所导致的内生发展动力不足,转型升级困难、缺乏龙头支撑等问题,使得整个交通运输业面临边缘化的危机。分析行业当下所处的形势与态势,找准新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对于重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当下面临的困境
作为经济社会生产和消费的重要纽带,交通运输业是通过客、货流的空间位移而实现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转换,并创造着新的价值。毫无疑问,它时刻受经济社会母体的支配与影响。当经济社会结构和布局发生调整和变化时,必然要求其服务和保障方式与之相适应、相匹配,否则,就会产生“脱链”现象。新技术与行业的融合所摧生出的新业态、新模式将毫不留情地取代传统的交通运输业。困境由此而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务方式、服务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现代社会节奏加快,“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理念深入人心。整个经济社会对交通运输业的保障要求明显提高,一是运输效能的提高,突出“快速、高效、安全”,而当下的硬件、软件跟不上。二是特种运输的范围增大,除了集装箱运输、冷藏运输之外,大件运输和超大件运输也在日益增多,对运输载体、装卸技术和管理协调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而当下的运输保障体系显然力不从心。三是服务需求呈现多元化,定制式和个性化服务越来越多,这无疑给运输工具的选择、配置与衔接带来新挑战。四是传统化石能源占比较高,适应不了当下绿色环保的新要求。更新与结构调整会加剧矛盾交织。
(二)受多元切割影响,其生存空间紧缩。高铁辐射面的快速扩大、现代物流的迅猛发展、私家车和共享单车数量的增加,把既有的市场蛋糕进行多元化切割,速度、效率和便捷化等方面的不占优势,使得传统的交通运输业经营困难重重。经济效益的下滑,严重影响了从业人员的生产积极性和工作主动性。不光增加了管理难度,还直接影响到服务质量、服务水平。由此产生:效益不好导致积极性不高,积极性不高又影响到经营效益的不良循环。
(三)资金、人才缺乏,转型升级困难。面对设备老化,市场竞争激烈,行业要生存,转型升级是重要选项之一。可现实情况是融资困难,人才流失严重,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要解决的不仅仅是重组优化过程中的资产运作和人员分流安置以及技术层面的突破,更重要的是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惯性思维、资金缺口、人才流失和体制羁绊等等,使得转型升级困难重重。
(四)融入不够,跨界融合发展缓慢。因思想观念、科技投入、选择突破口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多数经营主体仍然停留在传统经营模式上,经营相对封闭、单一,开放度、融入度不够,没有很好地融入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跨界融合发展多处于学术研讨层面,实践探索和应用较少,内生动力不足,缺乏创新精神,内卷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今后的发展路径
交通运输业的使命概括起来就是“三个服务”,即: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战略。通过“血管”作用的发挥,更好更快地促进各种经济要素的流动,并在运营过程中体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其属性与特征决定了它今后的发展路径是:紧紧依托经济社会母体与时代科技发展,加强市场宏观预测和分析,找准发展方向与定位,科学调整运力结构和综合运输体系,创新运营模式,着力提升运输保障效能、安全质量和管理水平,加强运营成本控制,以新业态、新模式满足现代社会的服务保障需求。
(一)更新观念,调整思路,以新理念引领行业健康发展。行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人,在于科学理念的引领。不解决思想观念问题,行业发展就无从谈起。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两次提到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词汇——新质生产力。这是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之后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新质生产力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发展方式,新质生产力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以高效能、高质量为基本要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基本特征,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就交通运输业而言,就是要打破以往的封闭经营和单一数量扩张模式,通过运力调整和转型升级,着力强化行业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融合与链接,以跨界、融入、共享等新业态、新模式突出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着力破除无效供给,培育新动能,降低运输经济成本,持续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形成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管理服务高效协同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提高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审时度势、找准定位,以经济社会大局和国家发展战略统领行业的发展。当下,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绿色经济势头强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而融入国内国际两个大循环,乡村振兴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则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赋予了新动能。交通运输业作为经济要素流动的“血管”,必须以经济社会大局和国家发展战略为统领和轴心。一是服务保障方式与水平,要与母体、轴心相适应。包括业态、效能、质量和节奏等方面的匹配,最核心的就是建立高效、安全、优质的服务保障体系,提升保障能力与服务水平。二是充分利用利好政策和区位优势,抓住转型升级的黄金期和发展机遇期。行业管理部门和市场经营主体要紧盯行业重大改革措施和重大政策落地,吃透政策、用好政策,以敏锐的前瞻性、科学的预见性和决策的果敢性,提前谋划,积极抢占先机和发展制高点,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率先进入“第一阵营”,通过“时间差”获得更多的政策红利和竞争优势。同时科学利用当地的交通区位优势,构建空、陆、水三维运输体系及联接体系,实现效能、效率与效益的有机统一。三是以变应变,积极作为。经济结构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是持续动态的过程,它是针对时局变化与经济社会环境特征而采取的应对策略和措施。应该说“变”是常态,不变才是特殊。交通运输业要顺应历史发展的变化,从变化中发现和掌握规律,尤其是市场规律,透过变化找到商机与经济增长点,尽快形成由交通运输本身和现代科技共同形成的新质生产力,由此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三)因地制宜,扬长补短,以区域发展一体化带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各地有各地的优势,各地也有各地的的短板与软肋。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性势必产生抽吸效应,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资金和人才的趋利化流动与转移。区域一体化的整体性、辐射性和拉动性会倒逼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加强交通基础建设,特别是交通枢纽建设,从硬件层面缩小区域间的“落差”。此外,运营体系、市场规则、法律监管等要素的相近性和同质化有利于交通运输业的跨界、跨域发展。特别是各城市的同频共振,在加速客流、物流、信息流输送的同时,无形之中也建立了一个空间与容量相当可观的交通运输圈。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带动交通运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助力器。
4、健全完善市场规则,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规范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说到底,交通运输业是在巩固、拓展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市场形态与容量大小会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后疫情和新发展格局下,交通运输业处于多元化挤压,呈现减量化发展特征,传统化要素、大规模、同质化需求缩减,而行业技术、共享模式则持续增加。运输服务需求逐步转移到其他新业态当中。在此背景下,健全和完善市场规则,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尤为重要,开放、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会激发交通运输业的内在动力,使得在资本支持下的技术与行业的融合度增高,更好地促进共享经济、绿色经济和数字经济在交通运输业中的应用,进而形成技术带动发展,发展推动技术的良性循环。主管部门、经营主体和行业协会都要依据各自的职责,积极维护好市场公平竞争环境,在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提升交通运输业的社会形象和经济贡献率。
通联:铜陵市义安大道北段1036号交通大厦6楼 鲁维保
联系电话:13956245360
邮政编码:244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