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坛> 理论研究
 
管住自己很重要
发布日期:2014-09-16 15:52:36 点击数:5602

詹敬鹏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官德修养需要我们做到一个‘慎’字,具体说来就是慎初、慎独、慎微。慎者,谨慎,小心也。”“‘初’、‘独’、‘微’三方面,都与生活相连,它更多地不是在台上、在公众场合,而是在台下、在家里、在八小时以外、在无人知晓的地方,甚至是潜意识里的一闪念。它直接反映的是个人的‘内功’,即个人的道德素质。道德素质好,就能不论白天黑夜、明里暗里,都能严防死守,矢志不渝,管住自己的口、自己的手、自己的腿,以及自己的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从而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由此可见,要做共产党的“官”,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注定是不能发财的,更不能发外财。因此,对领导干部来说,要做到这一点,管住自己很重要。

  如何管住自己?我国古代有一个文人叫鲁南子,独住山下一屋。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有一个美艳女子前去躲雨,鲁南子闭门拒绝,叫这位女子到别处去。美艳女子说,只要你学柳下惠,怕什么?鲁南子却解释说:“柳下惠固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不可学柳下惠之可。”很显然,鲁南子颇有几分自知之明,他怕孤男寡女相处一室,心猿意马,会做出越轨之事,故而闭门为固守之法。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各种各样的诱惑都是客观存在的,虽说管不住诱惑,但可以管住自己。吾等常人,要管住自己,定力肯定达不到柳下惠的水准,倒不如学学鲁南子,对自己有一个“吾固不可”的自知之明,如遇“温柔陷阱”时,可效仿鲁南子的“固守之法”,管住自己。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一名党的领导干部,只有管住自己,才能有资格、有能力领导和教育别人。古往今来,那些清正廉洁、一心为民,深受人民群众尊敬和爱戴的官员,无一例外都是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能真正管住自己的人。毫无疑问,领导干部管住自己很重要。如何管住自己,必须做到“五不”,过好“五关”。“五不”,即嘴不馋、脚不懒、手不长、耳不偏、眼不斜。“五关”,即权力关、金钱关、人情关、色情关和荣誉关。这“五不”和“五关”,不仅是衡量各级领导干部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是否“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廉洁自律、两袖清风”的砝码,而且是检验各级领导干部能否管住自己的试金石。“五不”是“反四风”管住自己的前提,“五关”是“反四风”管住自己的关键。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只有认真做到“五不”,过好“五关”,才能在“反四风”中真正管住自己。

  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经不起改革开放的考验,既没有柳下惠的定力水准,又不效仿鲁南子的“固守之法”管住自己,在“五关”面前吃了败仗。正是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做到“五不”,上任伊始,他们没有管住自己,从嘴馋开始到脚懒手长,不吃白不吃、不要白不要、不拿白不拿,发展为耳偏眼斜,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的政客。“五不”难做,“五关”难过。由量的积累,超越度的界限,向质的方面转化,这是所有腐败分子的共同特点。他们认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在其位,必谋其私利。于是,一旦大权在握,忘记了党纪国法,忘记了慎权慎独、自警自励,忘记了管住自己,拼命地吃、拼命地喝、拼命地玩、拼命地捞,直到东窗事发,铁窗面壁,方知悔之晚矣。

  由此可见,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在当前“反四风”中,要过好“权力、金钱、人情、色情、荣誉”这五关,当学鲁南子的“固守之法”,不断增强管住自己的自制力。要增强管住自己的自制力,首先应从“五不”做起,这“五不”又得从嘴不馋做起。因为,吃喝是个无底的黑洞,它可以吃掉“金山”、“银山”,更可以吃掉做人的良知。窃以为,领导干部要把“反四风”管住自己,当作是一种责任,一种约束,尤其是在对党政一把手还没有有效监督机制的情况下,各级领导干部确实要管住自己。当然,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管好自己并非易事,更不是一句话,它需要为官者必须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权力观、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作风问题都与公私问题有联系,都与公款、公权有关系。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领导干部必须时刻清楚这一点,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无疑,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要做到拒腐蚀,永不沾,清正廉洁,自觉地与各种腐败现象作坚决斗争,必须从“以身作则,管住自己”入手,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防微杜渐,管住自己的第一次。惟有如此,才能管住自己的家人和身边的人,才能防御糖衣炮弹的腐蚀,才能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能做到堂堂正正做人、扎扎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官,才能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作者单位 铜陵县委宣传部)
【打印此页】  【顶部】  【关闭窗口】
上一条 信息:铜陵户籍制度改革的具体实践与探索路径
下一条 信息:组织部门加强干部队伍作风监督问题研究
版权所有:铜陵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邮政编码:244000
电话:0562-5880823 传真:0562-5880822 皖ICP备06009720号 技术支持:志扬软件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0562-1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