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漫笔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坛> 社会漫笔
 
石头上的牡丹
发布日期:2014-9-16 15:58:51 点击数:4859

 李兆玉

 

  今年的春天,是我连续第三年但若干次去看“石头上的牡丹”了。所谓石头上的牡丹,不是用石头雕琢出来的牡丹;也不是像洛阳石,由于火山爆发,青灰色的大理石岩浆和白色晶状体均匀融合,在石头上形成了天然的牡丹图案;更不是好事者在石头上绘制的牡丹,而是一棵活生生的牡丹长在石窦间。很像闻名遐迩的那棵巢湖“银屏牡丹”。有人借用铜陵史志葛洪种植牡丹的记载,称之为“仙牡丹”。前年某时、某次,与几位好友、兄弟聚会,兴之所至我向大家讲述了这棵牡丹王国的奇葩。大家都很感兴趣,提议我把它写出来,题目就叫:“石头上的牡丹”。

  这棵牡丹王国的奇葩生长在铜陵市东部城区的崇山峻岭,一个名叫“叶山林场”的地方。从宽敞的铜都大道拐上铜陵去南陵的公路,前行数公里右拐去叶山林场的水泥路,再沿着碧波荡漾的叶山水库边缘小道,穿过茂密翠绿的竹林,驱车向上爬坡。叶山枝繁叶茂的密林深处,有一块朝阳的东南坡。东南坡青灰色的乱石丛中,不规则地窜出几棵稀疏的竹林或高大的檀树、椿树、朴树等,春天刚刚萌发的嫩嫩绿叶附着褐色苍劲的树梢。时隐时现的青灰色石岗和巨石的边缘,也就是我们常说接地气的方位,又生长着几缕淡绿而稀疏的青草。东南坡上,乱石的刚健、青草的柔美、树木和竹林的青翠,给这片山冈带来了蓬勃向上的生机。就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地方,数块、偌大、巨型,排列略显“几”型突兀山石顶端下部的窦缝隙中钻出一棵牡丹,枝干先是匍匐东南,后又蓦然回首向上。枝头和根基部枝梢上,有几朵硕大白艳艳的花朵在碧绿的叶儿衬托下,仰望蓝天飘过白云的天空,疑似向天地间展示自己最灿烂、最辉煌、最光彩的一刹那:绝色素艳的花瓣、花瓣基部微微发红的指痕、金黄色的花蕊、紫色的花房,在暖阳的照射下,发出花王特有的色彩。这棵石头上的牡丹长得并不挺拔、粗壮,但却潇洒、飘逸。那棵石头上的牡丹,高约1.40米,根径粗约2.5公分,黝黑的茎皮中隐约透出栗红色。似乎是它历经坎坷、饱经风霜的记录。根深深地扎在“几”型突兀山石顶端下部的半掌长的缝隙中。用尺探了一下,缝隙的最宽处约3.5公分,窄处约2公分,深约10公分。谁能想到,这棵牡丹王国的奇葩就凭借这些顽石和少许的土壤,竟能够抗衡自然界的风霜雨雪和日晒雨淋而茁壮成长!若非亲眼所见,简直难以相信。

  这棵石头上的牡丹在自然界长了多少年,我曾带着这个问题和照片,请教过中国花卉协会会长江泽慧和她专门研究牡丹的丈夫北林大彭教授。彭教授与我戏言,巢湖银屏牡丹高一尺有余,号称千年。铜陵这棵石头上的牡丹有一米多高,你们说有多少年?

  前年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时候,听朋友介绍,我是第一次上山见到这棵石头上的牡丹。那时这棵石头上的牡丹就是顶稍开了一朵花;去年春天陪同专家们去考察,这棵石头上的牡丹开了三朵花;今年再去观赏,这棵石头上的牡丹竟然开了四朵花,且一年比一年生长的旺盛,花儿一年比一年开得多。在这片布满乱石的山冈上,牡丹的娇嫩,与顽石的刚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不禁要问,是谁为石头上的牡丹注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使它艰难地扎根于乱石之上,在石头的缝隙中求生存。在这种逆境中,它无怨无悔紧紧抱着那些仅有的顽石和少许的土壤,渴饮山川日月之精华,开出圣洁美丽之花朵,供所有爱它的人去品读、体味,实在是功莫大焉!能在贫穷瘠薄的石缝里成长,耐得住严寒,耐得住干旱,耐得住风吹雨打,这不正是我中华民族精神的写照吗?我以为,这也是“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的原因。

  当然,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棵石头上的牡丹,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与感悟。我观察的心得和体会是六个字:“证明”、“感悟”、“启示”。一是“证明”。这棵石头上的牡丹证明葛洪在1600年前在铜陵种植牡丹绝非虚言,打消了我心中的疑虑。《铜陵县志》(乾隆)古迹篇记载:“仙牡丹  长山石窦中,有白牡丹一株,高尺许,花开二三枝,素艳绝尘,相传为葛稚川所植”。过去对这段记载,说实话我是不太信的,石窦里能长牡丹?如今亲眼所见不能不信。二是“感悟”。凤丹牡丹“母仪天下,孕育了成百上千的牡丹精品,擎起了牡丹王国的半壁江山”。凤丹牡丹自己虽然谈不上那么雍容华贵,却也是“素艳绝尘”,但在贫瘠的顽石和少许的土壤上能够茁壮成长,这不正如乔羽《牡丹之歌》的歌词所写:“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啊,牡丹!众香国里最壮观。有人说你娇媚,娇媚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啊,牡丹、啊,牡丹,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三是“启示”。石头上的牡丹充分显示,铜陵的凤丹牡丹有强烈的生命活力和广泛地域的适应性。如今,铜陵正在搞废弃矿山植被恢复和绿化提升工程,如有意识地把种植牡丹同这些工作相结合,即可以节约绿化成本,发展牡丹产业,又可保护生态,提升我们的绿化水平,实在是一举双得的事。

(作者单位 安徽省牡丹协会)
【打印此页】  【顶部】  【关闭窗口】
上一条 信息:铜陵的中秋粑粑
下一条 信息:明清大通水马驿
版权所有:铜陵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邮政编码:244000
电话:0562-5880823 传真:0562-5880822 皖ICP备06009720号 技术支持:志扬软件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0562-1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