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漫笔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坛> 社会漫笔
 
铜陵的中秋粑粑
发布日期:2014-9-16 16:00:06 点击数:4590

  在铜陵地区的农村里,有一个逢春节、中秋节做粑粑的习俗。春节时做的粑粑叫作过年粑粑,又称“年粑”,而中秋时做的粑粑就叫中秋粑粑,本文说的是铜陵的中秋粑粑。

  大家都有知道,中秋节是赏月、吃月饼的节日。在经济、交通都不发达的农村里,特别是在几百年前的明、清时期,铜陵地区的老百姓要想在中秋节的那一天吃到月饼,那简直就是一件极为奢侈的事情。但是,在中秋节的晚上赏明月、吃月饼,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大习俗。在农村尽管受到了经济、交通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我国一年一度的中秋节还是要过的,于是聪明的铜陵地区的老百姓便想到了制作中秋粑粑来替代中秋月饼。

  中秋粑粑的制作与过年粑的制作不太一样,过年粑一般是采用米粉或是小麦粉为主要的原料,用萝卜、藕、韭菜等蔬菜作馅,或者干脆什么馅都没有的实心粑粑;中秋粑粑与其相比要“高级”的多,其原材料和制用方法都采用了类似月饼的做法;用小麦粉为主要原料,包以白糖、芝麻、大枣、花生米等为芯,有条件的人家还采用咸肉、火腿、鲜猪肉等为馅,将粑粑做成约半寸厚,约碗口大小的圆饼,或蒸、或煎、或炸、或炕。一般的人家都有一个专门用来制用粑粑的模子,用硬木料雕刻而成,将包了馅的面坯子往木模子里一压,一块形状非常好看的中秋粑粑就做出来了。这种中秋粑粑看上去样子虽然土了一些,口味也远没有城市里卖的那正规化生产厂生产出来的月饼的味道地道,但在条件很差的农村来说,能吃上这样的中秋粑粑就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了。

  中秋节的这一天,同一村子里的老百姓都要互相串门,互赠中秋粑粑,那些做了粑粑的人家给那些因家境不好而做不起粑粑的人家送去一些,这种互赠或赠送中秋粑粑的做法,一来是为了交换口味,交流技艺,更多的则是相互祝福节日,以体现浓浓的乡情;到了晚上,村子里的老百姓家家都将小餐桌、凳子搬到自家的门口,全家老少聚集在一起,一边吃着中秋粑粑,一边赏着中秋的明月。平时连吃饭都受限制的孩子们在这一天则可以放开小肚子大吃特吃,他们一边吃着中秋粑粑,一边跑着、叫着、玩着、乐着,一直持续到深夜。

  铜陵地区制作中秋粑粑的习俗,起源于明朝,兴盛于清期。现在虽然说农村里的经济也发展了,交通也发达了,农民们的生活水平也都提高了,逢年过节时什么样的食品也都能买得到了,但是,制作中秋粑粑的这一习俗却一直保留了下来,并一代一代继续地往下传递着。

【打印此页】  【顶部】  【关闭窗口】
上一条 信息:爱,是一门艺术,是一种能力——读《爱的艺术》有感
下一条 信息:石头上的牡丹
版权所有:铜陵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邮政编码:244000
电话:0562-5880823 传真:0562-5880822 皖ICP备06009720号 技术支持:志扬软件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0562-1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