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都策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坛> 铜都策论
 
诗仙何由登五松——李白、五松山、古铜都述论之二
发布日期:2021-12-16 16:38:29 点击数:1830

李白多次来铜陵(唐时属于南陵)。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我们无法精准认定李白究竟何年何月几次到了铜陵,只能根据现有材料作大体推断。本文按离开本域后复回即为两次之标准,取五次说。

魏颢《李翰林集序》载,李白娶过四个妻子:“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二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宗。”魏颢是李白的忠实粉丝。他慕李白之名“不远命驾江东访白,游天台,还广陵,见之。”李白为他的行为所感动,“因尽出其文,命颢为集。”魏颢关于李白家庭的说法应当是李白亲口相告的,是可靠的。

李白25岁出四川,27岁在湖北安陆成家,娶许氏夫人。十年后他迁居任城(今属山东济宁)。大约在开元末,李白40岁时,许氏病故。据安琪、薛天纬所编《李白年谱》(1982年齐鲁书社出版):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四月游泰山……夏携子女南下,……寄子女南陵,只身往越中(即剡溪,今属浙江省绍兴市嵊州)。玄宗召入京,遂返南陵。……秋,受诏赴京”。当时铜陵地区属于江南西道宣城郡的南陵县。李白“寄子女南陵”,安家于南陵寨山。乾隆十二年《铜陵县志》:“寨山,在县东南四十里,与城山相望。山有走马岗。”这是李白第一次来铜陵。在越中收到入京的诏令,返回寨山。这是他第二次来铜陵。离家前有诗《南陵别儿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着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时李白42岁。诗中所讽的“会稽愚妇”当指其第二次婚姻的刘氏。

 

乾隆十二年《铜陵县志》“寨山”书页照

 

在朝伴君的日子并不如意,头尾三年不到李白便被“赐金还山”了。按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的说法,李白是遭到了高力士等人的谗毁。“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 (李阳冰《草堂集序》)其实,李白的品格和秉性与朝中的政治风气本质上是格格不入的。《酉阳杂俎》卷十二《语资》收集一段轶事:“李白名播海内,元宗(即唐玄宗)于便殿召见。神气高朗,轩轩然若霞举。上不觉亡万乘之尊,因命纳屦,白遂展足与高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势,遽为脱之。及出,上指白谓力士曰:‘此人固穷相。’”可见唐玄宗对李白内心是鄙视的,只不过将他当作玩乐的工具而已。

 “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名将古是谁,疲兵良可叹。何时天狼灭,父子得安闲。”(李白《幽州胡马客歌》)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在京城看到了朝庭的昏昏噩噩和安禄山的骄横嚣张,忧国之心、报国之志并未泯灭。天宝十一年(752年)李白不顾妻子的劝阻,北上到安禄山的老巢范阳(幽州)察看。甚至不顾自己已经五十二岁之齡,到边地学习骑射:“怀恩欲报主,投佩向北燕。弯弓绿弦开,满月不惮坚。闲骑骏马猎,一射两虎穿。回旋若流光,转背落双鸢。胡虏三叹息,兼知五兵权。……”( 李白《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但他终究只是一个文人,空有一腔热血,无力挽日回天:“十月到幽州,弋鋋如罗星。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呼吸走北川,燕然可摧倾。……揽涕黄金台,呼天哭昭王。”(李白《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许福同作《酒仙》,载《文艺研究》1987年第四期

天宝十三年(754年)李白第三次来铜陵。笔者认为,他这次来的目的是为了找一块净土安置家眷,暂时躲灾避难。这在他于铜陵所写诗句中时常流露:“龙堂若可憩,吾欲归精修”(《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长铗归来乎,秋风思归客”(《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龟山蔽鲁国,有斧且无柯。归来归去来,宵济越洪波”(《纪南陵题五松山》),以及后来的一些诗歌如《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等便可以证明。李白对铜陵情有独钟,诗曰“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明朱楝解释:“言我爱铜官之山有可乐者,虽终身而居可也。”(《李诗选注》卷十一)这次有南陵县丞常建陪同,一同上了五松山。此后他便去了秋浦,冬宿青阳。

 

 

朱楝《李诗选注》解《铜官山醉后绝句》书页照

 

第二年(天宝十四年)李白从青阳返宣城,夏,复从当涂到铜陵,后去秋浦(《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千峰夹水向秋浦,五松名山当夏寒”)。这是李白第四次来铜陵了。《大明一统志》:“李白书堂,在五松山,唐李白来游,乐其山水之胜,建堂读书于此。” 明嘉靖《池州府志》称李白“开元间游贵池青阳,乔寓铜陵。”李白诗《秋浦寄内》:“我自入秋浦,三年北信疏。”这段时间李白在皖南足足游寓了三年多。五松山筑堂读书应当在这一时段。当然“乔寓铜陵”“建堂读书”不可能就是动也不动地呆在一地。王琦认为《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书怀赠南陵常赞府》等诗歌都写于天宝十三年。笔者认为这一判断拟嫌粗疏,至少《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五松山送殷淑》、《纪南陵题五松山》应当写于天宝十四年或其后在五松山建堂读书期间。《五松山送殷淑》:“秀色发江左,风流奈若何。仲文了不还,独立扬清波。载酒五松山,颓然白云歌。中天度落月,万里遥相过。抚酒惜此月,流光畏蹉跎。明日别离去,连峰郁嵯峨。”可看出李白在五松山已居有时日,诗语是以主人的身份送别客人。

李白从年青时就胸怀报国建功的理想,诗歌的总体风格是昂扬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在严酷的社会现实面前,他不断受到挫折,因此也不时流露出悲观出世的情绪。但,忧国忧民格调仍占主导地位:“云南五月中,频丧渡泸师。毒草杀汉马,张兵夺云旗。至今西二河,流血拥僵尸。”(《书怀赠南陵常赞府》)他痛心的是“将无七擒略,鲁女惜园葵。”晚年他仍然勉励后生“玉隐且在石。兰枯还见春。俄成万里别。立德贵清真。”(《南陵五松山别荀七》)直至逝世前仍赋《临终歌》曰“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的确,济世之志和仙道思想一直并存于李白的追求之中。他有一些道士朋友,对佛教也不排斥,写过《地藏菩萨赞并序》、《别山僧》等。笔者认为,此不能证明李白的任何行为在无法得到合理解释时,都可以推测为由出世思想支配,不能证明李白对任何山川风物的喜爱都是在寻道求仙。铜陵不是道教盛行之地,五松山上并无任何炼丹痕迹,也没有证据证明“杜秀才”就是好道之人,且有炼丹的经历。

仔细研读“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铜井炎炉歊九天,赫如铸鼎荆山前。陶公矍铄呵赤电,回禄睢盱扬紫烟。”等诗句,完全可以感悟出那规模、气势决不是炼丹能够比拟的。更何况诗中明明白白地写有“铜井炎炉”“铸鼎”等词语。这是大诗人李白对中国古代规模矿冶工业生产的歌唱,是对中国文学史开创性的巨大贡献,是李白赠与中国古铜都的优质历史文化遗产。

杜秀才的后人仍居住在铜陵。据《五松羊山杜氏宗谱》记载,杜秀才名杜秀芝,号横江,唐玄宗天宝年间由长安迁居到今铜陵地。李白与杜秀才相识并非始于铜陵。天宝七年(748年)李白到庐江郡谒见太守吴王李祗,时杜秀芝正在李府。当年杜秀芝赴举入京,李白写了一首《同吴王送杜秀芝举入京》载《李太白文集》卷第十五:“秀才何翩翩,王许回也贤。暂别庐江守,将游京兆天。秋山宜落日,秀水出寒烟。欲折一枝桂,还来雁沼前。”杜秀芝去世后,葬于铜陵石耳山。杜秀芝的儿子杜筠因教馆长住池州长林(即今石台县仁里镇杜村)。诗人杜牧任池州刺史时,因与杜筠是京兆同宗,常造访并留宿在杜筠家。杜牧调任池州时带来一郑姓官妓私纳为妾,此妾有孕,杜牧将其送给了杜筠,在杜筠家生下一子,就是晚唐著名诗人杜荀鹤。南宋周必大在《二老堂诗话》中记载一则轶事:“《池阳集》载:‘杜牧之守郡时,有妾怀娠而出之,以嫁州人杜筠,后生子,即荀鹤也。此事人罕知。’余过池尝有诗云:‘千古风流杜牧之,诗材犹及杜筠儿。向来稍喜《唐风集》(荀鹤诗集名《唐风》),今悟樊川是父师。’”杜荀鹤晚年送杜筠灵柩回到铜陵,仍葬在石耳山杜家茔地。

 

 

周必大《二老堂诗话》载《杜荀鹤事》书页照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六十一岁的李白遭遇永王兵败、寻阳入狱、发配夜郎等一连串打击之后,再一次来到他念念于心的五松山。按本文的统计,这是他第五次来铜陵。此时他已穷困潦倒、身心交瘁。他近乎乞求地向某刘姓官员求助,但“所求竟无绪,裘马欲摧藏”(《赠刘都使》)。是铜陵一位穷苦的老妇荀媪接待了他,时正“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荀媪恭敬地款以雕胡饭,直令诗人“三谢不能餐”。

 

三谢不能餐(图片来自网上)


作者:耿宏志

【打印此页】  【顶部】  【关闭窗口】
上一条 信息:灵山因何名五松——李白、五松山、古铜都述论之三
下一条 信息:旁引曲证寻五松——李白、五松山、古铜都述论之一
版权所有:铜陵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邮政编码:244000
电话:0562-5880823 传真:0562-5880822 皖ICP备06009720号 技术支持:志扬软件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0562-1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