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漫笔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坛> 社会漫笔
 
我和我的电网
发布日期:2018-08-30 8:39:28 点击数:4873

“凌空走钢丝的工人们,正在建设1100千伏特高压工程……”3月的一天,我观看了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片中介绍在建的特高压工程就是世界第一的“新疆昌吉至安徽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值得庆贺的是,这个工程的安徽段,4月下旬已全线贯通。


“时光如水,日月如梭,但那些伟大的历史瞬间总是会被人们铭记。”这部影片的首句解说词一直萦绕在我耳边,反复地叩击着记忆的闸门。我是一位有着近40年工龄的电网老职工,亲历了安徽铜陵电网的沧桑变化,深切体会到电网发展与员工个人成长进步是密不可分。

铜陵电网从当初没有一座220千伏变电站,今天已拥有10座220千伏变电站;变电站从有运行员值班,到无人值守;从挨家到户抄表,到远程智能采集等,无不说明这40年铜陵电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光阴荏苒,往事如昨。我个人多年前的工作场景时常在脑海中回放……

我和我的电网

1983年,我一进到铜陵供电局,没多久就与几位同事来到南京供电局220千伏六合变电所培训。那次培训是为新建铜陵电网第一座220千伏变电所——朱村变电所准备运行人员。南京的培训持续了半年,我第一次知道了电网还有偌大的变电所,那变电所比足球场还大;第一次知道了电网需要继电保护,那继电器控制屏占据了大半个控制室。我更意识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面对深夜中的万家灯火,我的人生有了第一次别样的体验。因为有了电网,有了变电所,有了我们这样坚守岗位不舍昼夜的供电人,才为千家万户带来了光明。我们是“光明使者”,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称号啊!

铜陵电网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每一步发展,都见证着铜陵供电人、电网建设者辛勤的汗水和心血,都凝结着我们每个人的青春梦想和丰收喜悦。通过电力建设者的共同努力,220千伏朱村变电所于1985年9月并网运行。在投运前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作为一名运行人员跟在师傅身边,在现场跑东跑西,学这学那,还不时向送变电师傅请教。工闲时间,还常与他们在一起打球、聊天,这是令人轻松愉快回忆。然而,有一段记忆却让我刻骨铭心。年轻英俊的开关班班长王守春在投运前,因发现110千伏间隔有渗油迹象而靠近查看时,不慎误碰带电设备发生触电身亡的事故。这起血的教训,在我们心中永远无法抹去。自此后,铜陵电网再未发生触电伤亡事故,安全运行记录从那时起至今一直保持着。

6年多的变电运行工作,我学到了很多。后来,我调至局办公室秘书岗位,朱村变电所已从最初的12万千伏安单台变压器运行,扩容到二台变压器并列运行了。荣幸的是,连接铜陵电厂125机组的二条220千伏送电线路的启运,是由我操作开关合闸送电的。当时,胡荣寿总工现场指挥,蔡希志、朱学元等局领导也在控制大厅关注着那次电厂线路的并网启动。

来到新岗位,我感觉办公室虽事情繁杂,千头万绪,但在频繁接触许多的人和事时,还是锻炼了我。1991年7月,铜陵发生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铜陵电网经受住了严峻考验。供电人克服重重困难,坚守岗位,千方百计、全力以赴确保了主电网安全运行。之后,我接到了撰写全局抗洪保供电先进事迹材料的任务。收集素材的过程中,我被供电人的事迹深深打动了。

在办公室工作6年后,我又来到负责“达标”“创一流”归口管理的企协,成为铜陵供电局的一名中层干部。那时,单位在“安全文明生产达标”工作达网、部标后开始“创一流”。那些日子里,义务劳动是家常便饭,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顾脏累,钻地沟、下缆井,清洗脏污。辛勤劳动有了收获。电网现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设备彻底改变了“油大褂”现象,电缆沟层整洁一新,保护端子接线整齐排列。通过绿化美化,变电所变成了大花园。这些都是“达标”“创一流”活动带来的直接显著变化。“创一流”的另一个变化是制度的创新和工作的规范。为了建立健全一系列制度,单位开始了标准化建设,新一轮的制度修订工作无疑又是企协的重任。经过一年时间,《铜陵供电局工作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汇编工作告成,为以后企业管理规范化打下了基础。

又是一个6年之后,我来到《安徽电力报》记者站,铜陵供电局更名为铜陵供电公司并成立“铜陵供电公司新闻中心”,我成为中心负责人。在从事新闻宣传的几年里,我对铜陵电网加深了了解。铜陵电网在不断扩容新建变电站,220千伏先后新添了新江变、古圣变、董店变等多座变电站。 国家电网公司实施超高压发展战略规划后,铜陵电网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安徽电网“皖电东送”西通道首条500千伏铜陵长江大跨越输变电工程和首座500千伏官山变电站分别于2008年6月和5月建成投运。

40年发展,铜陵电网已迈入超高压大电网和智能电网新时期,形成以500千伏为主动脉,220千伏为骨干,110千伏为支干的皖南主干电网,成为华东电网重要一员。面对如火如荼的电网建设,作为电网新闻工作者,我拿起相机,披星戴月、顶风冒雪,聚焦一线生产现场,乐此不疲地拍着新闻照片,讴歌电网建设和生产成就。

总是有些巧合,我6年就换一次新岗位。6年后,我来到单位车辆管理中心,成为一名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因电网工作的特殊性,生产现场大都处于城区外围的乡村,电网规模扩大,相应的运输区域也在扩展。车辆管理中心最初只有几台车十几位驾驶员,如今已拥有140多辆汽车近150名驾驶员,还成立了车辆运输公司,这是我在三四十年前想都没想到的事。

去年,电网迎峰度夏,新闻中心邀请了当地媒体和论坛网友冒酷暑到现场参观220千伏滨江变电站。这是安徽电网首座22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也是国内第二批智能化变电站试点工程。变电站于2011年12月建成,不仅占地面积比同类电压等级的变电站少了一半,还成功实现了计算机“一键式”流程化操作。目前,铜陵电网已有3座220千伏智能变电站,国家大力发展智能电网的战略在铜陵电网已生根开花,面对变电站监控维护的高度智能化,网友对铜陵电网的高科技深表赞叹。

40年巨变,电网大发展。回首往事,我顿生沧海桑田之感。未来,我们相信,我们的供电的事业会更加辉煌。(作者:查德银

【打印此页】  【顶部】  【关闭窗口】
上一条 信息:乡关往事何处寻 爱恨情仇随沧桑
下一条 信息:“约架”古今谈
版权所有:铜陵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邮政编码:244000
电话:0562-5880823 传真:0562-5880822 皖ICP备06009720号 技术支持:志扬软件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0562-1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