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九四八年秋,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稳步推进,国民党军队精锐主力丧失殆尽。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已成定局。是年九月,为配合大军渡江,中共皖南地委根据中共中央华东局的战略部署,在太平县和平乡汪王岭戴村适时成立了中共沿江工委。工委书记:孙宗溶;副书记:陈洪;组织部长:陈爱曦。委员:李友白、许章法、姚少英、施月琴。
沿江工委成立后,工委一班人迅速投入到紧张有序的工作之中 … …
时间很快跨入了一九四九年。一九四九年的中国注定了是不平凡的一年。一月一日,毛主席在西柏坡通过新华社向全国人民发表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同一天,蒋介石在大陆宣读了最后一个《新年文告》后,黯然下野 ……
在即将夺取全国胜利大好形势的鼓舞下,皖南党组织领导皖南人民加紧了大军渡江的各项准备工作。
一九四九年二月二十日,中共沿江工委决定,将所属四工委改组为中共铜陵县委。根据沿江工委的指示,陈爱曦立即赶赴铜陵甘家冲,正式建立中共铜陵县委及铜陵行政办事处。陈爱曦以中共沿江工委常委、沿江支队副政委的身份出任中共铜陵县委书记,陈策任县委委员兼铜陵县行政办事处主任。县委建立时,下辖十三个党支部,有中共党员126人。铜陵县行政办事处领导茗山、涧北、何湾、黄山四个乡级政权。沿江支队铜陵1连由赵彪任连长,查彬任指导员,武装人员已发展到60人左右。
中共铜陵县委建立后,立即在县委所在地召开干部会议,传达贯彻上级指示精神,进一步落实迎接大军渡江的各项准备工作,并立即付诸实施。
强化情报网络,掌握江边敌情。沿江工委在《为紧急完成迎接大军渡江任务的决议》中明确指示:“铜陵县委负责建立荻港、十里厂、坝埂头、北埂王、金家渡、老观嘴、扫把沟、铜陵、横港、羊山矶、大通各工作点。并以十里厂、坝埂头、北埂王一段与扫把沟、横港一带为重点。”根据这一指示,铜陵县委在原沿江工委四工委领导的十三个交通站(点)基础上,又建立了扫把沟和羊山矶两个交通联络点。为了摸清敌情,特别是获得敌军指挥阵地、江防设施、兵力、火力变化等重要情报,我地下交通员不畏艰险,深入虎穴。有的利用合法身份打入敌人的内部;有的扮成民夫,接近江防,实地侦察;有的乘下江捕鱼探测水深、水速和土质情况;有的手提竹篮去敌碉堡附近“挖野菜”,刺探军情;有的冒充卖烟小贩,巧与敌人周旋,了解敌军人数、番号、装备等。县委对获取的情报,经整理、核实后,通过地委或渡江先遣侦察大队的电台报告华东局或总前委;有的还派人直送江北。
在中共铜陵县委及陈爱曦同志的正确领导下,铜陵县游击队沿江敌情工作小组张德发、张秀之、徐继良等搜集了梅埂至铜陵一线敌军江防工事、指挥中心、番号、兵力、炮型、炮位及港口等情报,由张秀之绘制了国民党军铜陵江防图。此图现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江防图上交中共铜陵县委后,由县委陈爱曦等同志综合敌情,再次绘总制图,并于一九四九年四月十七日深夜,指派大通渔民赵傍根泅渡长江,送交江北解放军前线指挥部,为大军渡江提供了重要情报。
赵傍根,又名赵云,出生于铜陵县西湖乡狮子山村一个贫穷家庭。一九四四年,他就加入我递步哨工作,多次为我游击队传递情报。一九四九年四月十七日深夜,他冒着生命危险,冲破敌人的严密封锁,成功泅渡长江,及时将情报送到我人民解放军渡江前线指挥部,为四月二十日解放大军首选铜繁地段突破长江天堑,完成渡江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赵傍根于一九五六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为藵扬赵傍根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一九五九年四月二十一日,在纪念渡江战役胜利十周年时,《安徽日报》详细介绍了他不畏艰险,泅渡长江送情报的英勇事迹。
加强对敌宣传工作和瓦解敌军工作。在敌人江防部队的侧后和敌军政部门,我地下党组织印制散发了大量宣传品,宣传“我军必胜、蒋军必败”的道理,宣传大军即将渡江的形势,宣传共产党对国民党军政人员的政策,向他们指明出路。对动摇瓦解敌人,鼓舞江南群众,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保障了大军渡江时良好的社会秩序。
策应“先遣渡江大队”侦察敌情。为了查明敌人江防部署和江南敌后纵深情况,人民解放军第27军抽调精干武装300余人,组成“先遣渡江大队”,于一九四九年四月六日晚偷渡长江。一路由大队长兼党委书记亚冰率领,从铜陵、繁昌之间的十里厂、黄公庙登陆成功,直插铜繁交界的狮子山;另一路由副大队长慕思荣率领,从铜陵的金牛渡至北埂王间登陆,穿过敌人封锁线,赶到铜陵新桥乡的迪龙冲胡村。不久,亚、慕两部会合转移至泾县陈塘冲,与中共沿江工委胜利会师。铜陵县委得知“先遣渡江大队”过江后,根据群众报告的线索,立即派人四处联络。联络员缪应松在南陵县戴公山地区寻找先遣渡江大队时,不幸被国民党军捕获,壮烈牺牲!慕思荣部过江后失散的十七名队员,除两名在罗家拐村被国民党铜陵警保大队抓捕杀害外,其余十五人在我地下党组织和老百姓的帮助、掩护下,安然脱险,由中共铜陵县委派人护送归队。在铜陵、繁昌等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下,先遣渡江大队完成了整个侦察任务,使江北解放军指挥部对江南敌情变化了如指掌。
做好群众支前工作。中共铜陵县委在抓好武装、交通、情报工作的同时,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认真做好支前工作,迎接大军南下。加强税收,对交通要道和集镇进出口货物一律按5%征收货物税和营业税;征收公粮按照土地和田亩,每亩征收稻米十五斤及柴草,供大军渡江后使用。个别地区还实行对富户抽征或劝募爱国粮;发动群众,破坏交通,阻止敌人逃跑。县委要求群众,一旦听到江边炮响,立即行动,割断电话线,毁坏公路,但又不能全面破坏,以便于我军占领后迅速修复使用;物色熟悉地形、路线、身体强壮的群众作向导,接应大军渡江,领路前进。同时动员广大妇女做军鞋,慰劳渡江战士;并组织民工待大军渡江后,立即修桥铺路,运送物资支前。在党的领导下,铜陵人民为迎接大军渡江作出了无私的贡献。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国共谈判破裂。按照既定部署,人民解放军渡江各集团,在总前委的统一领导下,以排山倒海之势向长江南岸发起强攻,打响了震惊世界的渡江战役。
中集团首先实施渡江作战。二十日八时许,24军接受渡江命令,迅速向师、团传达任务,进一步检查各项准备工作,并加强对正面敌情的观察、监视。十七时,24军开始炮火准备,催毁敌沿江工事,压制敌纵深据点,掩护船只由内河翻坝入江。十八时,各炮群以连为单位轮番射击,继续催毁敌军的目标及单个碉堡。这时,南岸敌炮兵向北岸射击,我炮兵立即实施压制射击,掩护船只入江和各师第一梯队团,按战斗编组上船。炮兵还击伤由铜陵方向驶来的“英豪”号军舰一艘,该船拖着浓烟向铜陵逃去。二十时,突击部队开始上船,二十时四十分,第一梯队各团上船完毕。各级作最后一次检查,并进行起渡前的现场政治动员工作,二十一时十五分,24军发出开船命令,并令炮兵加强火力准备。70师第一梯队209团、210团四个营,以船为单位在灯笼地、仙姑庙地段横渡长江,向铜陵新江口、沙凸拐、挖沟方向前进。71师211团、231团四个营,分别在太阳洲的东南侧之小李凸、仙姑庙之间及太阳洲南部之大套、周家口间起渡,向铜陵姚墩、王家拐两点急进。当我第一梯队距南岸约300米时,敌前沿复活的火力点及其迫击炮向我渡江船只射击,我炮兵立即予以压制,掩护船只前进。
二十一时三十五分前后,两个师的先头部队或下船涉水,或乘船靠岸,在伴随火炮和机枪掩护下,在文兴洲、套口、东风泡、新江口等地强行登陆。70师210团9连3班和209团5连8班先后分别获得“渡江第一船”和“渡江突击模范班”光荣称号。70师209团2营攻占新江口至北绿段江堤后,以一部向两翼扩大登陆场,主力迂回王家拐、摆江口歼敌88军149师447团两个连,在鳊鱼肚与71师213团1营胜利会师。210团3营攻占北绿、挖沟段江堤后,以一部分兵力向新江口攻击前进,与209团打通联系,主力围攻挖沟,歼敌447团2营一个连,随后向李仓房、章圩头追歼逃敌。接着各团第二梯队相继登陆。210团1、2营登陆后,分两路直插纵深,迂回攻击叶家村、关帝庙,歼敌一个营,俘敌149师副师长宋式等官兵百余人。二十三时,24军70师师长陈仁洪率208团渡江,在观音阁设立前方指挥所。
陈仁洪,江西省铅山县人,原名王继祥。一九三一年参加红军。红军长征后,陈仁洪参加了开辟和坚持资溪光泽贵溪游击区的斗争。一九五二年入朝作战,获朝鲜二级国旗勋章。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一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至二十一日一时,我70师在71师配合下全歼文兴洲守敌,继以209团210团于余家圩搜集船只和简易器材,准备抢渡夹江。
71师211团2、3营于姚墩以东和套口两侧登陆后,互相配合于二十一日五十分攻占套口、姚墩,控制沿江大堤,占领了前沿阵地,歼敌149师446团2营一个连及88军直属山炮营。213团1、2营于王家拐西北登陆后,迅速攻占王家拐、鳊鱼肚继向大拐攻击,歼敌一个排,占领了东风泡、上摆江口地段前沿阵地,共歼敌160余人。该师第一梯队在文兴洲登陆后,师长率第二梯队直接在紫沙洲登陆。213团亦渡过文兴洲、紫沙洲至胥坝,迅速用师第二梯队船只,强渡紫沙洲南端夹江,在沿船沟歼敌250余人,接着又于犁桥以北黄金山地段俘敌160余人。二十一日晨全师渡夹江,并于十七时至顺安、万村一线与左邻27军胜利会师。
70师各团于二十一日拂晓,以小木船和三角架等就便器材渡过夹江,守敌南逃,全师展开追击。五时三十分,209团、210团分别攻占太平街、汀洲,然后以210团为主,209团协助,分两路会攻铜陵县城。国民党铜陵守敌见状纷纷向东南逃窜。上午八时,我人民解放军顺利占领铜陵县城。

铜陵是渡江战役发起后人民解放军解放江南的第一座城市。随后,70师和71师分别向朱村、顺安方向攻击前进。
铜陵人民在大军渡江期间,给予人民解放军以无私的支援。供给过境解放军粮食二十五万斤,马料近三万斤,柴草九万斤;支援前线木柴二百万斤;修补公路计一百五十多里,恢复和架设本县与邻县接壤的电话线路计一百七十多里;抢修架桥五座。此外,沿途群众自觉设茶水站,烧水送茶,妇女群众将赶做的军鞋一双双递到过路的解放军战士手中,不少人家还煮了五香蛋、米糕、米粑等摆在门前或送到路边村口,热情慰劳人民子弟兵。
就在人民解放军占领铜陵县城之际,铜陵一连也在挂岭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四月十九日,解放军先遣渡江侦察大队亚冰、慕思荣致信孙宗溶、陈洪,告知“军已确定在20日10时30分全面打响”。中共沿江工委得知消息后,于泾县陈塘冲召开紧急会议,部署迎接大军渡江任务,并发出《关于迎接大军渡江南下,掌握大发展形势的紧急指示》。四月二十一日晨,中共铜陵县委书记陈爱曦在铜陵县委驻地甘家冲召开排以上干部会议,传达工委指示,部署阻击逃敌。此时,接到情报,国民党铜陵县党政军人员及其家属共一千余人已于四月二十日上午弃城逃跑,因大路已被国民党88军封锁,他们抄小路向挂岭方向逃窜。陈爱曦决定立即派部队前往阻击。铜陵支队一连连长赵彪领命出征。
赵彪当即决定了作战方案:由一排长胡凯带一个班正面迎击,赵彪指挥两个班在中间阻击,副指导员孙科领一个班断敌人后路。这次战斗不到一小时就宣告结束,结果大获全胜:缴获了枪支弹药、文件档案及其他物资,俘虏则全部送回家。
挂岭阻击战结束后,县委机关遂率部向江边进发。当晚,24军70师师长陈仁洪,政治部主任陈云飞率70师先头部队在朱村与铜陵陈爱曦部胜利会师。至此,铜陵全境解放!
陈云飞,曾用名陈明斌,福建连江县人。一九三一年参加革命工作。抗战初期,随新四军进入皖南坚持斗争。曾任南陵、繁昌、芜湖县委书记。北撤后,亲历了孟良崮、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
四月二十二日,陈爱曦率部接管铜陵县城。二十四日,铜陵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同时,铜陵县委向部分地区派出干部,开展工作。
五峰区:书记 查 彬, 区长 姚少英
顺安区:书记 徐世达 ,区长 胡绍栋
凤心区:书记 孙运松 ,区长 鲍 铁
陈策,又名东阜,铜陵县朱村人。一九四〇年六月经汪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铜陵县二区副区长、顺安区副区长、五峰区区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留守皖南,曾任中共太石边区工委书记、黄西第一工委书记、沿江第二、第四工委书记;建国后成为铜陵县第一任县长。以后相继在上海、长春、南京等处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作出了积极贡献。
渡江战役胜利距今已经过去整整七十二年了。今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不仅要铭记往昔峥嵘岁月,缅怀先辈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的的丰功伟绩,更加传承弘扬“坚定信念、不怕牺牲、军民同心、革命到底”的渡江精神!渡江精神是渡江英雄们在排山倒海、气吞山河的渡江战役中表现出来的鲜明革命品格和独特精神气质,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宝贵精神财富。重温渡江战役,感悟渡江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前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