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作服、中山装加军装到款式多样色彩鲜艳,衣变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铜陵街上没有服装店,要穿新衣先得有布票,凭票买布到裁缝店做衣服。换季时做一件衣服要等上半到一个月才能拿到。人口多的家庭为了节约加工费用,省吃俭用积攒几个钱,买一台缝纫机自己学着做衣服,手艺好一点的还给亲友、邻居们也做上几件。在那个时代,帮别人做这点事都是免费的,只要说声谢谢他就很满足了。说起缝纫机,那也要有票才能买到。票发到单位,想买缝纫机的人先登记排队,轮到你了,领了票再去排队买缝纫机。
铜陵是座工矿城市,一般的生产单位根据工种不同,或一年、或两年发一次工作服。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职工上班时穿打了补丁的旧工作服,新工作服不上班时作为“礼服”穿。一些小青年不知从哪儿弄来的黄军装,很时尚地穿上就舍不得脱。加上一般干部模样的人和年纪大一点的人爱穿中山装,所以大街上一眼望去,蓝工作服、灰中山装和黄军装成了那个时代的街头基调。
改革开放以后,市场逐渐繁荣,服装的材料、色彩、式样多了起来。如今的服装市场各种品牌尽有,高中低档齐全,任你挑选,你再想找裁缝为你做衣服只能到不起眼的巷子里打听了。
从凭票排队到想吃啥买啥,食变了
如今五十岁以上的铜陵人还会记得,星期天大清早带上豆制品票、肉票去排队的情景。那是一次兴奋的等候,因为一个月只能吃上一两次肉、一两次豆制品,家里人特别是孩子们都盼望着这一天。
那是我们国家最困难的时候。为了让人民都能得到基本生活保障,国家实行了对粮油及八种副食品(猪肉、牛肉、羊肉、鲜蛋、白糖、红糖、糕点、粉丝)的统筹安排,实行票证、定量制。直到1993年,国家经济空前繁荣,物资供应渐趋充足,近30年票证时代宣告结束。
铜陵是工业城市,工人多,与其它城市相比日子还算好过的。国家为了保障井下和炉前工的健康和体力,对下井人员和炉前工发保健票,凭票到食堂打红烧肉。据说那时芜湖市内居民人数是铜陵的几倍,但每月供应的猪肉没有铜陵多,多就多在工人保健上,说明党和政府对矿工的关心照顾,而工人也以忘我的劳动为国家多出矿、多炼铜。
其实有的工人打了保健菜并没有吃,而是装进饭盒带回家去给孩子们吃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展生产,改善民生。如今,市场繁荣,品种繁多。由于副食品供应充足,粮食消耗大大减少,人们从吃饱转向吃得好、吃得健康了。
铜陵的饮食业相当发达。大酒店、中档菜馆、小吃铺、早点店遍布大街小巷,有千家之多。最近兴起的大餐厅中小餐桌模式生意红火,许多人或全家或与朋友一道去餐馆小聚的越来越多,三四个人一桌,百把块钱,经济实惠又方便。
从拥挤的小平房到高楼大厦,住变了
铜陵1949年4月21日解放,当年12月铜官山铜矿开始恢复性建设工程,52年6月正式投产,同年10月1日铜官山选矿厂恢复生产,53年5月1日铜官山冶炼厂正式投产。接着,铜官山露天铜矿、老庙矿、机械总厂等相继成立。
生产离不开工人和技术人员,从农村招聘来的、从其它城市调来的、从大中专学校毕业分配来的近万名建设大军涌进铜陵,首先是要有饭吃、有房住。
建了食堂,吃的问题解决了。住就不那么简单了。怎么办?只有因陋就简逐步解决。首先在离矿区、厂区近一点的地方建一批职工宿舍。最初的职工宿舍就是立一排粗一点的毛竹当柱子,再用毛竹扎成屋架,屋面是用芦席、油毡做的,柱的四周用竹笆或土坯一封,两边糊上泥巴再抹一层石灰就是墙了,地是盖房前的自然地面,稍微铲一铲就成了室内地坪了。睡的床是上下铺,小一点房间住8-12个人,大的住20几个人,好在当年的人也没什么行李,一个小木箱往床底下一塞就没别的了。门也是毛竹当框芦席作芯做成的,门夏天从来不关,好通风;到了冬天,四处漏风,室内很冷。好在那时候大家都一心扑在工作上,主动加班加点,要么就去夜校学习文化技术,在宿舍里呆的时间很少。再说那时候人热情高,好像不怎么怕冷似的。
时间长了,一些人要结婚了。于是厂矿又建设起简易的家属宿舍,就是上有瓦,四周为半砖墙(12厘米厚)的平房,每间开一个门,一个窗,这就是一个家。一栋房八间就是八家。结了婚就要生孩子,家里还有老人,三代人就一间房子没法住,只好在房前屋后搭个披厦,最多的一家有三个披厦。虽然形象差些,因为房子太小,也就顾不了许多了。
1984年10月,铜陵市第一个小区改造工程长江新村开工。拆除小平房,建起了30栋6层住宅楼。此后,小区改造一个接一个,把整个铜陵市翻个新。1999年,铜陵建起了第一座高层住宅世界花园小高层(15层),现在铜陵的高层住宅星罗棋布,已有千栋之多。
与此同时,各住宅小区都十分重视绿化美化及配套设施建设,使居住环境越来越好。
从自行车到私家车;从普通客运列车到高铁,行变了
随着工矿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生活区框架逐渐拉大,交通的问题突显起来。原来矿区没有道路,现在要通车走人,就要修路。职工上班近的步行,远的就要有自行车。那时买自行车也要票。老办法,排队。有的单位还配备了公用自行车,谁要出去办公事,就骑公车,办完事马上送回来,让下一个人用。路程近的,三五里路的一般都是步行。那个时代的人,就那么能吃苦耐劳。
要出远门,去沿江城市一般都乘轮船;要乘火车得乘长途汽车先到芜湖。从铜陵到合肥,先到芜湖,然后乘轮渡到裕溪口,再转乘火车。早晨出发,下午三四点才能赶到合肥。哪像现在个把小时就到省城了。
1973年3月,芜铜铁路通车,去外地便捷了许多。2015年6月,铜陵迈进高铁时代,更方便了。
1958年10月1 日,铜陵开通了第一条公交线路——市区通往横港码头的1路公交车,全程27公里;至1985年,有7条公交线路,营运总长度130公里;如今,市公交公司在三个区就设有70条公交线路,营运总长度近千公里。铜陵公交车站的站距取的是下限,一般等车时能清楚地看到公交车从上一站发车的镜头,太便捷了。
如今公交车上的乘客主要是学生和老人。青年人?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开着自己的车上班、办事了。铜陵市区范围不大,仅铜官区就有九万多部私家车,有的一家有两部车。据说铜官区私家车人均保有量全省领先。
铜陵市中心区约40万人,却有近2000部出租车,所以在铜陵招呼出租车远比其它城市方便得多。
除了汽车,还有摩托车、电动自行车,所以一眼望去,路上行人很少。
现在也有不少人已经意识到步行对健康的重要性,放着车不开、不坐,步行上班的亦大有人在。
从锹挖肩膀抬到机械化作业,劳动方式变了
铜陵的老人都不会忘记“抬大土”这个词。铜陵地处山区,要修路盖房就得挖山填壑,整出一块或一条平地来。用什么挖?当年没有那么多机械,只得靠人工锹挖肩膀抬。谁来干?当时的工人家属大多来自农村,没文化,没技术,有力气,一动员她们踊跃报名,有些没有工作的男同志也报了名,在当时的向阳区、红星区(即先前和之后的铜官山区、狮子山区),组成了庞大的劳动服务队。他们挥锤砸石,挥镐刨土,然后装筐抬运到低洼处填平夯实。因为抬土的人数最多,所以大家就称这项工作叫“抬大土”。正是这些人在当时困难的条件下,用艰辛的劳动为后来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尤其是当时被称为“三八突击队”、“红色娘子军”的妇女们,更是功不可没。
干部们也没闲着,建厂劳动、公益劳动、抗洪抢险都抢着干,而且都是手拉肩扛的力气活。
建筑活更是重体力劳动。一个瓦工后面配两个小工,砖瓦、砂浆全靠人工从马道上一步一步往上挑……如今,劳动条件大大改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大型土方施工全部机械化,建筑施工的垂直运输也由塔吊完成,水平运输由汽车完成。
从黑沙河到步行街,环境变了
铜陵中心区东高西低,其间有一条天然小溪,它源于铜官山与天鹅抱蛋山之间,由山泉水与天然雨水汇集而成,顺地势自东向西流经市区注入长江。
上世纪50年代初,小溪上游兴建了铜官山选矿厂,含有大量尾砂和其他物质的采选废水排入其中,加上两岸居民住宅的兴建和使用,此溪逐渐成为排泄工矿生产废水和居民生活污水的总干渠,人们称之为“黑沙河”。河水散发刺鼻的药味和恶臭味,严重污染环境。并且由于尾沙沉积和居民乱倒垃圾,黑沙河淤积日益严重,每遇暴雨,排水不畅,河水便泛滥成灾,加上黑沙河与主干道长江路紧相邻,严重损坏城市形象。
为了改善排水条件,治理污染,改善环境,1 974年开始整治黑沙河。1 975年对黑沙河上段从选厂至义安南路一段进行初步整治,砌筑了片石河堤,加盖钢筋混凝土盖板,使之成为暗河;1983、1985年,又分别对中段、下段进行了改选。从此黑沙河便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黑沙河整治后,留下竣工记录,标志出河的位置,在此后的地面建设时都进行了安全妥善的处理。在中段的盖板两侧,建了两排商业网点房,形成了久旺不衰的步行街小商品市场。
如今,当您在铜陵市长江路与长江二路之间的步行街上购物或散步时,您很难想象到脚下会有一条2620米长的暗河在流淌。
从广播操到广场舞,健身的形式变了
铜陵人喜爱体育运动,每年举办长跑比赛,定期举办各种运动会,多次举办国内和国际体育单项大赛。铜陵市和铜陵籍运动员多人多次在国内外比赛中争先夺冠。技巧世锦赛冠军卢海燕、许兵、女篮国手彭萍、亚青举重冠军汤飞、赵莹莹等都是铜陵的骄傲。
铜陵的群众性体育运动也十分活跃。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机关人员就坚持每天上班前或上午十点做广播体操,以活动筋骨、振奋精神,提高工作效率。如今,一些单位还设立健身房、乒乓球室等等,而中老年女同胞更热衷于跳广场舞。每天晚上,只要有一块稍大一点的平地,少则几十,多则几百人,喇叭一响就跳了起来,动作整齐,表情轻松,真是一道风景。参加者主要目的一是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二是为了保持体态。一位舞者直言:吃得太好了,不耗了,就会发胖的,那可是女同胞们的大忌啊。
从茅房到免费公厕,方便也变得更方便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盖的家属宿舍是平房,没有卫生间,于是在十栋房子附近盖一个旱厕所,夏天蚊蝇滋生,臭味难闻,年久失修更是透风漏雨,人称茅房。1984年,将旱厕改为水冲厕所,条件大大改善。那一年,市里举办一次公厕设计竞赛,征集到几十个设计方案后,选了十几个方案进行建设,其形式新颖,风格各异,清洁卫生,引起路过铜陵的人的注意,在全国产生影响。当时出版的公共厕所图集中就选登了多件铜陵送选的方案。
2000年之后,广场和街道旁又增建了一批免费公厕。公共场所包括大型商场、超市都设有洗手间,有的洗手间不仅有感应冲水洗手、感应吹干。冬天还是热水热风呢。
作者:叶葆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