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都策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坛> 铜都策论
 
关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几点思考
发布日期:2014-04-18 18:14:34 点击数:1609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当前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四化同步”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铜陵县始终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着力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基本概况

  据了解,到2013年底,铜陵县共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973个,农民合作社已362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3家,省级6家),专业大户达492个、家庭农场17家。先后获得“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13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4.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922元,比上年分别增长5%13.6%

  二、主要做法

  一是抓土地流转促规模化经营。早在2009年,铜陵县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实施意见》,以后又陆续出台土地流转奖励考核等一系列推进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政策配套措施,把土地流转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重要工作来抓。全县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户421户,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3.65万亩,占全县二轮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65%;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促主体壮大。出台了《铜陵县加快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办法》、《铜陵县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2009年以来,县每年从农业特色扶持资金安排10万元扶持县级示范社创建;2009年至2012年,累计兑现土地流转专项奖励资金2800多万元;2010-2013年,已先后为228家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总额为8390万元的信誉担保。三是利用现代农业园区示范效应带动产业化发展。“铜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已获国家科技部批准,成为第五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成为首批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我县已初步建成了以铜陵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新桥高科技现代农业、梧桐树、三泉现代农业示范园等为主体,乡镇现代农业示范园为拓展的近2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其中:省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8个,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5个、国家级农业生产标准化示范区3个、省级农业生产标准化示范区1个。

  不可否认,铜陵县近些年来在发展现代农业,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农民合作组织实力不强、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发展资金不足。另外还存在一些法律法规上的困惑,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与思考。

  三、几点思考

  (一)关于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问题

  一要正确处理好家庭承包经营和规模经营的关系。1995年二轮耕地承包,明确了三十年不变的政策,这对农业的稳步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起到决定性作用。土地流转后,由于机械化作业的需要,地块要重新整理,农户承包的地块、面积、空间位置等信息,由此必将消失,农户承包权变成了“虚影子”。如何在“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基础性地位”的前提下,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适当分离,实现规模化经营,关键在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建议:一是高层必须建立法律政策,以确保农民承包经营权利长期不受侵害,从制度安排上保障土地流转、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权益;二是积极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探索和鼓励农民等经济组织成员,以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到其名下的集体经营性净资产份额,作为出资方式,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加入农业经营主体。

  二要正确处理好市场条件下的自我发展与政府推动的关系。土地流转工作不少地方,政府从机关抽调精兵强将,成立协调小组,费了很长时间,使农民“自愿”起来要求转让耕地使用权,部分村干部不满政府设立土地流转指标考核,称是变相的“强迫”,这些都应引起我们重视。建议:一是政府转变服务方式,专心致力于加大水利、供电、通信、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二是不直接干预土地流转具体工作,在政策制度方面予以规范。

  三要正确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当前,许多农业经营主体,起步阶段自身财力有限,人力资源水平不高,“先天性”营养不良;有的主体经营方向过于大众趋同化,专业特色不明显,不少农业经营项目技术含量不高,项目质量低;主管部门“主动作为”自我加压,设立经营主体发展数量目标,也导致了部分经营主体质量不高问题。建议:一要认识到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做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二要防止投机套利行为,低层次上没有效益、没有前途的农业经营企业项目。

  四要科学处理好城镇化建设与美好乡村建设的关系。两者都能很好地促进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只有更多农民走向城镇,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才会有更多的农民离开土地,才会产生更多的有利于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的条件,才能促进现代农业的更好、更快地发展。同时,处理好两者关系,在建设过程中,还可以避免“先建后拆”浪费的怪圈。建议:进一步理清思路,从规划着手,布局好“美好乡村”建设,以及城镇人口集聚性和吸纳性,科学决策,充分融合,有所舍取;对东部城区和各乡镇政府所在地规划预期要考虑到更久远性。

  (二)关于风险防范的问题

  现代农业发展,既有农业经营主体自身经营不善的风险,也有受国内外农业发展变化的外部风险;既有种植面积发生变化而引起粮食产量不稳的风险,更有由此引发农民承包权人利益得不到保证的风险。就铜陵本地而言,农业经营主体在经营中,改变土地“类别”现象比较突出,早化、水化、硬化发生率很高,因此,有必要建立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建议:一要建立有效的市场准入制度,对进入流转市场的经营主体农业经营能力进行资格审查和资信评估,建立风险保障金,降低土地流转进入、退出过程中的风险;二要建立土地流转后基本农田和粮食种植面积现象保证制度,严格控制好观光休闲农业用地类型及规模,对农地农用和粮田种粮实行必要的管制,防止基本农田非农化、非粮化。

  (三)关于补强现代农业人才支撑作用的问题

  农业人才不足,是发展现代农业、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另一块短板,近几年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面临的人才不足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建议:一要加强农民现代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培训。进一步充实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完善培训机制,培养出农村自己的“土专家”。二要加强农村工作培训。建立农村基层干部、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制度,加强在岗培训,提高服务能力。三要加大科技支援农村的力度,完善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的办法,引导他们到农村创业就业,生活上关心他们,事业上留住他们。(作者: 李仕一)

【打印此页】  【顶部】  【关闭窗口】
上一条 信息:关于深化铜陵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考
下一条 信息:铜陵市居民家庭信息消费情况调查
版权所有:铜陵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邮政编码:244000
电话:0562-5880823 传真:0562-5880822 皖ICP备06009720号 技术支持:志扬软件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0562-1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