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坛> 理论研究
 
建议以“三个强化”进一步推进地方新型智库建设
发布日期:2021-06-11 9:36:20 点击数:841

自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来,各地新型智库建设走过了将近6年时间。在这6年里,铜陵市各部门积极主动参与新型智库建设,亮点纷呈。2016年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智库论坛在铜陵学院举行,2017年新型智库建设与社科图书馆发展论坛在铜陵召开,铜陵市政协持续发挥智库作用助力专门协商机构建设,2020年铜陵市社科联在全市遴选专家建立铜陵市社会科学专家库等等。这些举措无疑推动了新型智库建设。取得诸多成绩的同时,地方新型智库建设依然面临着三大挑战:


第一,地方智库成果体内循环多、政策转化少。目前各级各部门党政负责人对资政工作都非常重视,每一年各大智库如高校、党校、政协以及其他民间决策咨询机构会撰写大量的资政报告以供党政负责人决策。但政府与智库在对社会和城市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的认识上存在一定偏差,政府认为一些地方智库提供的资政报告没有找到“真”问题,转而寻求老办法,依赖政府自身的政策研究室等机构开展资政工作。地方智库由于没有和政府进行有效的沟通,依靠自身有限的信息来撰写资政报告,往往不能满足政府需求。


第二,地方智库成果学术研究强、可操作性弱。智库成果的文风往往和党委政府的文风存在一定差异。智库成果的执笔人大多是学术出身,文章风格偏理论阐释。党委政府的执笔人大多是行政人员,文章风格偏实践总结。因为智库成果的学术风,导致智库成果中的理论性和专业术语反而成为政府具体研究和落实时的难点。众所周知,党委政府倾向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文章结构,这一要求使得很大一部分未符合该结构的智库成果被闲置。


第三,地方智库成果政府认可高、学术评价低。智库成果一般以资政形式报送党委政府,以获得批示和转化为政策为目的。党委政府对智库成果的认可也体现为领导批示和制定相关政策。但领导批示和政策转化没有完全嵌入到现行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中,一些获得批示和政策转化的资政成果在现行科研成果评价和职称晋升评价中被忽略。正因为此,很多智库的科研人员尤其是高校和职业院校的教师,不愿意在资政方面多投入时间和精力。

为了进一步推进地方新型智库建设,更好地发挥智库的作用,因此建议:

第一,强化平台建设。由市委组织部、宣传部或市委政策研究室等部门牵头组建地方智库服务平台。通过此平台,一是促进智库研究人员去政府部门和企业挂职,切实了解政府需求、企业需求以及社会发展需求,从而为撰写高质量的资政报告奠定实践基础。二是及时与智库研究人员分享需求信息和研究导向,为智库人员提供政策信息和数据信息,避免智库研究人员因数据贫乏而无法找准“牛鼻子”。

第二,强化成果建设。为减少因文章风格和语言导致的智库成果浪费,地方智库和党委政府应加大对研究人员的资政体例和资政文风的培训力度,将一些好的资政报告与研究人员分享。每一年,还可以由市委市政府牵头组织召开智库联盟联络工作会,邀请全市范围内的智库成员单位参加,包括铜陵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市委党校、市社科联以及企业智库等。通过联络工作会开展资政成果培训和资政成果报送(智库联盟成员单位共同承办的内参)。同时,发挥政研室、市委信息办等在智库与政府沟通中的中介作用。智库成果可通过这些部门编辑后报送,减少成果的理论话语,提高成果的实践话语。

第三,强化激励建设。地方政府特别是人社和教育部门要完善科研评价制度和职称晋升制度,将资政成果纳入科研奖励的范畴,将资政成果纳入职称晋升的基本条件中。只有这样才能激励广大的研究人员对资政工作的投入,才能引导研究人员不断推出高质量的资政成果,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市委市政府的主流报刊也应经常性选登优质的资政成果,来扩大资政成果撰写人的社会影响力。

作者:余宏

【打印此页】  【顶部】  【关闭窗口】
上一条 信息:开展“四史”教育,赓续精神血脉
下一条 信息:发挥商协会在推动安徽与沪苏浙一体化发展中的作用
版权所有:铜陵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邮政编码:244000
电话:0562-5880823 传真:0562-5880822 皖ICP备06009720号 技术支持:志扬软件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0562-1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