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漫笔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坛> 社会漫笔
 
永远的家乡“八大碗”
发布日期:2023-01-28 9:13:04 点击数:1473



铜陵市义安区老洲乡是我的家乡。

小时候,在我的家乡,逢年过节,或宴请贵客,家家户户都要做“八大碗”的。

所谓“八大碗”,就是用8只大瓷碗,装着8道菜:红烧鲢鱼、生腐烧肉、粉蒸肉、雪里蕻烧排骨、板栗烧鸡、三蒸(蒸咸鱼、腊肉、香肠)、汆肉圆子、红枣莲子羹。
记得我7岁那年正月初三的凌晨,父亲冒着凛冽的寒风,去大队一把手鲁书记家,请他晚上到我家坐坐。
父亲赶到鲁书记家时,天还没亮,鲁书记还没起床,父亲只得待在寒风中静静地等待着。
等了好久,鲁书记才很夸张地大声咳嗽着,开门出来了。
父亲赶紧陪着笑脸,迎上去:“鲁书记新年好!大清早来打扰你,是想请你今天晚上到我家坐坐……”
当年,鲁书记在大队里是个孺妇皆知的人物,一心为民,社员们都打心眼里敬重他。
“老王!谢谢你的邀请!从初三到初七,每天中餐晚餐都有人请我了。初八再说吧……”鲁书记面带微笑,“外面太冷了,快进屋暖和暖和……”
父亲便很失望地回家了。

为了请鲁书记吃饭,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吃年饭时,父亲就指着满桌子的菜,下令“八大碗”不能动。


父亲禁吃的“八大碗”,平时想都不敢想,只有过年时,才能吃得到。
当时,哥哥姐姐都顺从地点点头,唯有我敢跟父亲对着干:“干嘛非要请大队书记吃饭?我偏要吃……”边说,边将手中的筷子伸向那碗连做梦都想吃的生腐烧肉。


我是父母的老末儿子,平时父母是很惯我的。
没想到,当时父亲大怒:“你再敢动筷子,老子就打断你的手!”
我吓得哭起来。母亲赶紧过来哄我,小声地埋怨父亲:“孩子小,不懂事。过年了,还骂孩子……”
正月初八凌晨,父亲又去鲁书记家了。这回虽没请到鲁书记,但他答应正月十二晚上到我家吃饭,雷打不动!
正月十二凌晨,父亲再去请鲁书记,生怕节外生枝。
天大亮时,父亲兴冲冲地赶回来了,要母亲趁早准备晚饭。母亲也很高兴,终于把大队书记请到了!
天擦黑时,鲁书记还没来。左等右等,没等到鲁书记,却等来了我们生产队长的大儿子。他告诉父亲说,鲁书记被他父亲拉到他家吃晚饭了。
父母失望极了,我们兄弟姐妹却高兴坏了。这下,我们可以吃“八大碗”了!
不料,父亲还是不让吃,说等过了正月十五,再去请鲁书记,要是再请不到,就不请了。
到了正月十六,父亲又去请鲁书记,还是没请到,我们终于可以吃那些梦寐以求的“八大碗”了!
可是,“八大碗”因搁得太久了,有的馊了,有的腐烂不能吃了。父母不让我们吃,又舍不得倒掉,俩人吃了好几天才吃完。
后来,我才知道,父母宴请鲁书记吃饭的原因:鲁书记看我家人口多,很困难,就给了我家一张招工表,让我大哥进城当工人去了。这是多么大的恩情啊!
再后来,父母晓得了老是请不到鲁书记的缘故:鲁书记深知我家穷,要摆一桌酒席,全家人得勒紧裤带,至少过半年的苦日子。所以他找各种理由推辞,又生怕伤了我父母的自尊心。
第二年秋季征兵那会儿,我二哥瞒着父母报名参军,并上了新兵初定名单。
母亲晓得后,居然到公社找到武装部长和带兵的(当年家乡人称呼带兵的军官为“带兵的”),好说歹说,硬是把二哥刷了下来。
二哥不吵也不闹,只是不吃不喝。这下,可吓坏了母亲,她再次找到武装部长和带兵的,好话说了一箩筐,终于说服了他们。
二哥当的是海军,出发的头二天,母亲第三次找到武装部长和带兵的,请他们到我家吃顿便饭,以示谢意。起初,人家死活不肯,最终被母亲的真情实意打动了。


第二天,父母为了置办一桌酒席,花光了所有积蓄。
平日里,母亲烧得一手好菜,但做“八大碗”机会并不多。
那天,母亲使出浑身解数,“八大碗”端上桌,满屋飘香,馋得年幼的姐姐和我口水直淌。母亲严厉警告我们,呆在房间里别出来,避免我们的馋相给大人们丢脸。


开席时,带兵的和武装部长很少动筷子,他们知道一个贫穷的农家,做“八大碗”十分不易,他们多吃一口,孩子们就少吃一口。他们仿佛能从背后看到几双小眼睛正从房门缝里,窥视他们的一举一动。
席间,带兵的站起来,端起一杯山芋干子酿造的白酒,笑容满面地说:“叔,婶!这杯酒我敬你们!你们的儿子是高中生,感谢你们为国家和部队输送了一名优秀青年……”
父亲平时滴酒不沾,但那天喝醉了。
带兵的临走时,非要留下5块钱,说是喝二哥当兵喜酒的红包,其实他是付饭钱。
父母拗不过,只得千恩万谢地收下了。
待客人们一走,我们几个“小馋猫”便从房间里冲出来,冒着挨父母“栗凿”的风险,直扑饭桌,吃东又喝西。一袋烟的功夫,“八大碗”全见底了。


母亲站在角落里,望着狼吞虎咽的子女们,偷偷地抹泪。
2010年,84岁的母亲走了,带走了她做“八大碗”的厨艺,却留下了我们做子女的,对老人家永远的思念!

我的3个姐姐和妻子曾做过几回“八大碗”,虽也好吃,但总是吃不出当年母亲做的“八大碗”那种魂牵梦绕、唇齿留香、回味无穷的味道来。

如今,家乡人早已富裕了,逢年过节,或宴请贵客,家家户户都不再做“八大碗”,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富有营养、更加有益健康的美味佳肴。

家乡“八大碗”渐渐地远去,成为一种美好回忆,刻印在家乡人的脑海里。

(文中图片源于网络)

作者:王先锋

【打印此页】  【顶部】  【关闭窗口】
上一条 信息:告别程家墩
下一条 信息:兔迎新年纳福来
版权所有:铜陵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邮政编码:244000
电话:0562-5880823 传真:0562-5880822 皖ICP备06009720号 技术支持:志扬软件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0562-1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