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城市工作,建设幸福铜陵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做好城市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亿万人民福祉。12月20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深入分析城市发展形势,明确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重点任务,是对“十三五”期间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城市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当前,我市已进入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建设四个富有城市的关键阶段,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思想,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全面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各项部署落到实处,为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的幸福家园增添强大动力。
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实现城市与经济发展双促进。
城市建设和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契合市情和阶段特征、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就能破解瓶颈、事半功倍。要优化布局形态,构建面向跨江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以大市区为核心,以路、廊、江为轴,以重点功能区为节点,形成一核三轴多节点的市域城乡空间布局。要坚持走转型发展道路,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和园区功能,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质量提升两大任务,逐步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要坚持城市工作与三农工作双轮驱动,积极推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实现城乡建设统一规划、产业合理布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通过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两手发力,继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快推进农村扶贫开发,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
增强城市宜居性,不断做精城市。
宜居是建设人民城市的重要内涵。城市必须做到精细、精致,着力完善服务功能,方便群众生活,以功能提升推动城市发展。要优化路网结构,畅通城市微循环,努力做到城内结网、城外成环。适当发展大运量快速公交,加强车辆静态管理,着力解决停车难问题。要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紧紧围绕生存、安全和发展三大民生需求,用社会管理创新化解棚户区和危房改造中的热点问题,啃光硬骨头,打赢歼灭战。要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按照科学规划、优化布局、全面覆盖的原则,兴建更多贴近民众、顺应民心、方便民用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要加大城市双修力度,一是修复人文生态,对铜文化、大通文化、枞阳文化集中力量系统开发,织补城市历史,整理文化片,逐步展现层次清晰、结构完整、布局生动、形神兼备的文化形象,努力塑造文化名片。二是修复自然生态,充分利用好铜官山、浮山等资源,不断增绿补绿,改善生态环境。扎实推进黑砂河、七坝沟综合治理、西湖生态水系修复等工程,加快九华湖生态治理区建设,做好做足山水文章。
改革完善城市规划,充分发挥龙头引领作用。
规划,作为统领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全局性工作,基本任务是改善人居环境,增加人民福祉,建设人们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
创新规划理念,立足新常态,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树立新的空间拓展观、规划系统观和规划决策观,推动城市规划水平整体提升。完善规划体系,加快健全以城乡总体规划为统领,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核心,以专业规划和城市设计为支撑,以修建性详细规划为落脚点,层次清晰、上下衔接的规划体系。科学编制规划,融入绿色集约发展理念,科学确定与城市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镇人口与建设用地规模以及居住用地容积率。充分利用城市风貌研究成果,塑造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端正建筑设计理念、强化设计责任追究,推动建筑规划设计走上鼓励原创、重视质量、节约资源、传承文化的良性发展道路。依法审批规划,加强公示公开,倡导众规众治,对重大规划决策审议组织开展专家咨询论证,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决策水平。严格实施规划,要把调整规划的权力关进法律笼子,确保城乡规划的严肃性和连续性。深化“多规合一”,形成多规划协调融合的统一发展蓝图,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不断健全空间规划协调机制,为城市发展服务。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不断做优城市
城市“三分建,七分管”,抓城市工作,关键在于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务这个重点,实现城市管理由被动向主动、从粗放到精细、从突击到常态的转变,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以社区网格化和智慧城管为载体,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建立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的工作机制。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明确管理范围、权力清单、责任主体,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分级管理、条块联动的大城管格局。充分利用赋予的地方立法权政策,探索城市管理立法,助推依法治市。汇聚城市发展正能量,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市民素质,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不断提升文明城市含金量。
(市规划局 刘洋)
|